清華女畢業生墜亡事件

清華女畢業生墜亡事件

2015年12月13日,清華畢業女生李某某在龍泉寺內參加“蒙眼前行”遊戲時不幸墜亡,引發媒體及網友關注。據悉,該活動系寺院義工自發組織,並非宗教活動,活動舉辦時龍泉寺並不知情。有佛教界法師表示,蒙眼遊戲和所謂禪修無關,提醒大眾慎重看待和避免參與此類精神誘導活動。

基本介紹

  • 國籍:中國
  • 逝世日期:2015年12月13日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事件回顧,各方態度,活動解讀,事件解讀,

事件回顧

2015年12月13日上午約11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3屆畢業生李某某,在北京西山鳳凰嶺下龍泉寺內的一座高樓附近,參加“蒙眼前行”遊戲時不幸墜亡,年輕的生命在這裡停止。
12月15日,李某某不幸墜亡事件引發網路及媒體關注,微博、微信大量轉載。
12月15日下午1時30分左右,龍泉寺義工課堂(龍泉寺官方對外接待部門)負責人李建強證實此事,並對媒體明確表示:“佛教上並沒有‘盲禪’這回事,那個活動就是實踐拓展,講究合作信任,相當於一個遊戲。”

各方態度

龍泉寺方面表示,此活動為義工自發組織,未得到寺院授權。已對家屬進行了慰問,“等有一定結果,會有賠償等下一步事宜”。
龍泉寺義工課堂(龍泉寺官方對外接待部門)負責人李建強稱,事發當天的活動名為“感恩的心”,是義工通過朋友圈等網路自發組織的,並沒有寺院僧人參與,不是宗教活動。活動系@龍泉道場 微博博主組織,屬於義工個人行為,寺院並不知情,寺院是開放性的,“目前寺院也在調查他們是怎么進來的”。
海淀警方表示,目前海淀公安分局治安支隊已對此事立案調查,現初步排除刑事嫌疑。
佛教信眾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發起共同祈願,祈禱不再發生類似次生災害,並為亡者祈福,回嚮往生淨土。
許多群情激奮的網友們,因“蒙眼遊戲”等將矛頭指向活動舉辦地龍泉寺,大加指責。
有佛教界法師表示,蒙眼遊戲和所謂禪修無關,提醒大眾慎重看待和避免參與此類精神誘導活動。

活動解讀

“蒙眼前行”非佛門所創
“蒙眼前行”非佛門所創,更非“禪修”,而是時下各種心理學拓展活動中一個普遍的遊戲。與者蒙上眼睛後,需要依賴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和對隊友的信賴配合而前行,通過這種形式,最終得到諸如“一手拉著責任,一手拉著信任”之類的觀念認同。
與“禪”無關
對於團隊中的初次體驗者來說,這樣心理暗示式的“啟發”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心靈新發現”。但若是要勉強冠以“禪”之名,便真是生拉硬拽了。
真正的禪修什麼樣?有明確佛教師承和修習方法。均不可冒名,也絕不是隨意填塞、替換了內容便“人盡皆禪”的。
禪修要的是出離生死,而不是“找感覺”,相比之下,帶著濃厚心理學色彩的“潛能培訓”訓練充滿了心理暗示與精神誘導,永無止境地沉溺於自欺欺人的“找感覺”。[3]
疑似巫術變種
感覺再好,也不過是心理暗示、精神誘導等的綜合產物。從人類歷史來看,它們並非近來才有的創造。久遠的年代裡,巫術就是最為古老的“潛能培訓”。直到今天,一些全球範圍內的部分鄉村和古老部族依然保留著巫術傳統。
有人說:所謂靈修復興,不過是三千年前被聖賢毅然捨棄的巫術的變種而已!巫術的精神在西方心理學、東方靈性學的招牌下復活,造成熱門的心理學江湖。

事件解讀

事件發生後,佛教界法師第一時間撰文,以佛教視角解讀事件性質,指出時下以“禪”之名而推廣得熱火朝天的種種心理訓練、“身心靈”教程層出不窮,各種“潛能培訓”為何要假“禪”之名,不肯以其“真面目”示人,原因在於首先,長期以來,大眾對禪並無真正了解,只是通過各種文化渠道取得一些關於“禪”的零星的、泛泛的理解。但是“禪”天生具足的雅文化高格使其渾身上下充滿了現代人所需要的“高大上”的光環。在當下深不可測的“精神文化市場”中,“禪”最是那“低調出高格”的金字招牌。
其次,精神文化的“市場”同樣遵循供求原則。有消費精神與靈魂的需要,就有相應的供給。大眾對“禪”的青睞多數並非出自對“禪”的追求,相反來自於填補心靈空虛、尋求心理安慰、滿足心理獵奇等種種訴求。
中國才恢復30年的佛教格局就這樣以“禪”之名被世俗化、低俗化影響著。美其名曰“禪文化”,實際上卻是對真正的“禪”進行誹謗。這些層出不窮的“偽禪修”,如果僥倖無事尚好,可一旦出了事,大眾只會把矛頭對準最顯眼的“禪”的招牌,轉而便是對準整個禪門。
從事件被報導出,到搜尋引擎里舖天蓋地出現與“禪修”關聯的負面新聞,我們發現,輿論只遵循傳播的規律,而並不照應事實的真相。最快落入大眾視野的是“死亡”“清華畢業生”“寺院”“禪修”等符號,被濃墨重彩打造和放大的是“禪修”與“慘死畢業生絢爛而令人唏噓的短暫人生”間無形的張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播再一次驗證了“重要性X含糊性=謠言”的公式和網友“聽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然後進行雙倍反應”的反應機制。對於禪宗,此次事件下的負面影響已是在所難免。
女生寺院墜亡事件是無人願意看到的悲劇,因為它發生在一個如花般年輕生命的身上,更因為它發生在人對於生命問題的寶貴探索過程中。雖然,這是一起安全事故,卻造成了如此強烈的社會震動和對於禪門的無形波動。在此,反思“蒙眼遊戲”及種種假“禪”之名的“潛能培訓”亂相,絕非避開事件、對亡故生命視而不見,而是希望人們不要只是等到生命逝去,才慌亂無措地想要追責和尊重生命;不要只是等到窮途末路時,才追悔於生命大義追求中的兒戲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