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簡稱工物系,是清華大學直屬的一個系,主要研究核技術,設有工程物理 、工程物理(能源實驗班)、工程物理(定向物院)和核工程與核技術(定向中核)本科專業。是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為培養理工結合的新型人才,開創和發展我國的原子能科學技術而於1955年籌辦,1956年正式建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 英文名: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
  • 簡稱:工物系
  • 創辦時間:1956年正式建立
  • 類別:系
  • 學校類型:工科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學校地址:中國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
  • 隸屬於:清華大學
  • 下屬:6個研究所,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院系介紹,歷史沿革,學科建設,組織機構,

院系介紹

理工結合是工物系辦學的特色,工物系培養的學生不僅物理、數學、外語等基礎強,而且工程素質良好。近十年來加強了電子和計算機技術技能的培養,並拓寬了專業面,使畢業生面對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有很強的適應和競爭能力。工物系已從1993級學生開始實施本碩統籌培養,每年有60%左右的學生被免試推薦為研究生,用六年時間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或用九年時間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餘學生四年本科畢業。
工物系現設兩個本科專業:即工程物理專業和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每年共招生本科160人。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工物系設有“核科學與技術”和“物理學”兩個一級學科和“安全技術及工程”等七個二級學科,其中“核技術及套用”、“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四個學科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重點學科,“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全國評估排名第一,並被評為首屆全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目前在“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下又增設了“醫學物理與工程”和“安全科學與技術”學科方向,具有“核科學與技術”以及“物理學”的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新增“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近年來,每年招收研究生100多人,還設有“核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此外,還培養“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和“安全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
工物系學科特點是多學科交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核技術及套用、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醫學物理與工程、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安全科學與技術等。工物系擁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的勇於探索、不斷進取、凝聚力強的科學研究隊伍,形成了發展態勢良好的科學研究格局,取得諸多矚目的科研成就:“加速器輻射源移動式貨櫃檢查系統系列的研製及產業化”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大型裝備缺陷輻射檢測技術”獲得201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獲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工程物理系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近年來,先後與海外三十多個科研單位、大學建立了雙邊交流合作關係,如: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洛桑分校、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北愛、日本東京大學、歐洲核子中心、美國Intraop Medical Corporation公司、韓國原子能研究機構、德國慕尼黑赫爾姆霍茨中心、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等。應邀來系訪問、講學、洽談國際項目的外國專家、學者達200多人次,並多次主辦國內學術會議、高級研修班等。為了開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充分利用海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學生兼容並蓄的國際化學術精神,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工程物理系近年來採取多種舉措,在師資力量、交換學習、雙語教學等方面積極與國際(海外)高校合作,學生可以通過交換生項目到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所合作院校進行短期交流。
工物系在學科、科研、隊伍及國際合作等方面的辦學優勢正在逐步形成和凸顯,為在更高層次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證、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師資力量雄厚 教學質量高
工物系現有在職教工119人,教授31人,其中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3人,清華大學百人引進教授5人;副教授58人;博士後研究人員34人。聘請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人;聘請校雙聘教授及兼職教授22人,其中:雙聘教授11人(院士7人),校兼職教授11人(院士6人)。
工物系已建設一批高質量的課程,其中《核輻射物理及探測學及實驗》、《核工程基礎》、《核數據獲取與處理及課程設計》三門課程被授予清華大學校級精品課稱號,2008年《核輻射物理及探測學及實驗》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工物系還特別邀請海內外著名教授和院士開設學科前沿講座課程,不斷拓展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儀器設備精良 實驗手段先進
我系擁有以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一批現代化科研、教學實驗室,其中有全國高校唯一的反應堆次臨界裝置和球形托卡馬克(聚變)裝置。
我系擁有一批技術先進、裝備精良的教學和科研實驗室。985建設項目校系較大投入建設我系教學實驗室,引進先進儀器設備,改善實驗條件和環境,開設了反映新技術的高水平實驗研究項目,建設成先進的、開放的、重在能力培養的教學實驗和研究平台,為學生提供了鍛鍊科研能力、啟發創新思維的現代化實驗條件與環境,正逐步躋身本學科世界一流教學實驗室的行列。
科研領域寬廣 學術思想活躍
研究領域範圍廣泛,涉及核技術及套用、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同位素分離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醫學物理與工程、天體物理、公共安全技術研究等。作為國家科技攻關的中堅力量,先後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畫863計畫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大批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多次受到國家、省部委的獎勵。

歷史沿革

籌建過程(1955年至1956年10月)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是根據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的指示,為開創和發展我國核科學與工程技術培養專門人才而成立的。
1955年1月14日周總理同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錢三強談話,詢問了我國核科學研究情況。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聽取了李四光、劉傑、錢三強的匯報,研究了我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制定了中國要發展核工業的戰略決策。中共中央做出發展核工業的決定後,周總理親自組織實施。
為了開創和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急需培養大批的原子能方面的科技人才,為此,採取了以下措施:
(1)由劉傑、張勁夫錢三強、黃松齡、李元相、唐宗愚、蔣南翔江隆基等組成領導小組,以加強對培養原子能事業技術人才工作的領導。
(2)經國務院批准,由蔣南翔和錢三強負責,在蘇聯和東歐的中國留學生中挑選與核事業相近專業的學生,學習核科學和核工程專業。
(3)為了創辦新專業,高教部於1955年9月組織了一個以蔣南翔為團長,成員有周培源錢偉長胡濟民參加的訪蘇代表團,了解蘇聯有關核專業及其他尖端專業的辦學情況。
蔣南翔同志訪問回國後,提出清華要辦工程物理系等10個新專業,為此給高教部打報告。但這一倡議遭到當時高教部的蘇聯專業顧問的反對。最終,由於黨中央的支持,報告轉國務院由主管副總理陳毅同志批准。為了在清華籌建新專業,南翔同志給國務院打報告,經陳毅同志批准,將原定調往北京航空學院擔任領導工作的何東昌同志留下來負責此項籌建工作。參加籌建工作的,還有滕藤、呂應中、餘興坤等同志。籌建階段,不僅配備了主要幹部和教師,而且有了四個年級近五百名學生:1955年秋從電機、機械、動能等系抽調部分二、三年級的優才生各43名和50名組成物八班(53級)、物九一班、物九二班(54級),共93名學生作為待成立的工程物理系的首批高班學生;1955、1956年在機械系的名義下(當時何東昌同志兼任機械系副主任)在全國直接招收工程物理專業的新生(55級、56級)536人。1956年10月27日經校務委員會通過,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任命何東昌同志為首屆系主任。
工程物理系原是全校規模最大的系之一。後來,由於學科發展的需要,學校對系際專業進行了調整,成立了若干新系和院所,工程物理系因此也先後調出了部分專業,規模有所縮小,專業設定也有所變化。
第一階段(1956年10月至1966年5月)
在此階段,主要經歷了建全系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設定各專業教研組及相應的實驗室,建立核反應堆,創建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200#”等艱苦創業過程。58年工物系由化學館4樓遷入新建成的系館,度過了最艱苦的階段。教師邊學邊教,各專業課從無到有逐步開齊,並編出了水平較高的講義。經過十年的努力,使工程物理系成為專業齊全、國內首批核科學技術專業系科。
當時參加系領導班子的有何東昌(系主任)、滕藤(建系初期黨組織負責人)、餘興坤(總支書記)、呂應中(副系主任)、汪家鼎(副系主任)、張禮(副系主任)。
我系最初的專業設定,是參考蘇聯有關係科設立的。當時還邀請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等高等院校有關專家來我系作短期講學。
根據我國情況和實際需要,工程物理系設立了以下教研組,並任命了各教研組的有關負責人:
“210—1”核電子學教研組(負責人:許純儒)
“210—2”核物理教研組(負責人:陳澤民)
“210—3”加速器教研組(負責人:劉乃泉)
“210—4”劑量防護教研組(負責人:刁會昌)
“210—5”理論物理教研組(負責人:張禮)
“220”同位素分離教研組(負責人:餘興坤、劉廣鈞
“230”核材料教研組(負責人:李恆德
“240”反應堆教研組(負責人:呂應中、胡大璞
“110”放射化工教研組(負責人:汪家鼎朱永貝睿 ,該教研組於1960年併入工程化學系,汪家鼎同志調任工化系主任)。
此外,還設立了一個為全系服務的金工車間“807”車間。
1958年我校決定要建造一座2兆瓦游泳池式實驗核反應堆。設計工作是在呂應中等少數教師領導下,由我系(及部分外系)廣大學生參加完成的。人員的平均年齡僅23歲半。1960年該項目獲批准,工程於當年下半年開始動工,於1964年建成。反應堆於1964年10月1日達到臨界,它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批反應堆之一。同時還建成了一座零功率反應堆及相應的堆物理實驗室,陸續建立了與核技術有關的化學化工、材料、熱工、核探測器製造等一系列實驗室,從而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核科學技術基地,該基地於1962年獨立為研究所,取名為“試驗化工廠(簡稱試化廠、“200#”),即現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簡稱核研院)的前身。
在此期間,培養出了我國首批核科學技術領域的大學生,累計培養了本科畢業生2038人,研究生23人。當時的生源除了每年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外,還有一部分是為了適應58年大躍進的形勢,從全國各高校相近專業的高年級學生110人調入我系學習。學制原定為5年,60年改為6年。由建系開始,就確立了理工結合的培養模式,“又紅又專”的方向。學生數理基礎深厚,並進行了工科的學習和訓練。“文革”前培養的學生質量較高。基礎好,獨立工作能力強,事業心強,他們為“建設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而刻苦學習和工作,許多已成為我國核科學技術和工程部門的各級骨幹,為我國的“兩彈一艇”、核能核電、核技術套用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此期間,科研取得開創性成果。除了建立一座核反應堆外,在鈾同位素離心分離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為今後離心分離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此外,還安裝與研製了一些小型加速器及其他高技術設備與儀器等。
第二階段(1966年5月至1976年)
在此期間,由軍宣隊與工宣隊組織的“革命委員會”領導全系工作,廢除原教研組建制,實行班、排、連體制,強行系、廠合併,將原工物系所屬教研組,除原220、210-3(因實驗設備在校內,無法搬遷)外,全部併入試化廠(200#)。所屬的教師參加廠內的“斗、批、改”及有關的科研、生產工作。220與210-3教研組的教師留校參加本單位的“斗、批、改”與科研、生產工作。1966年5月至1970年5月教育工作陷入完全停頓的狀態,大部分教師下放到農場勞動。自1970年6月起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一共培養了6屆,學制為3年至3年半。另外,1973年開辦固體物理研究生班,招收13名研究生(1975年被迫停辦;1978年復班)。1975年加速器專業還招收專修班20名學生,學制2年半。這期間共培養了1011名學生。這些學員,除頭兩屆外,均延至1977年後陸續畢業。
在此期間,科研處於半停頓狀態,我系取得較大進展的項目是同位素離心分離技術的研究。由於該項目對國防的重要性,雖受“文革”的嚴重干擾,但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在上海651所的合作下,改進型C2離心機研製成功,開創了我國發展“XX型”離心機事業的技術道路。
第三階段(1977年至1995年)
這一階段,是工物系恢復教學秩序、進行專業調整、教學科研提高階段。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工物繫於1977年從200#遷回校本部,與原留下的220及210-3教研組合併,恢復原工物系建制,但人員有所變動,幹部有所調整。
在此期間,因系際間的專業調整,專業的設定有較大的變化。
從全局出發,我系陸續調出一部分專業,以支援學校新系的建設:如1982年我系的核物理、理論物理和固體物理等專業與物理教研組合併,成立現代套用物理系;續後1984年加速器教研組也調入現代套用物理系(1994年12月加速器教研組又遷回工程物理系);1984年我系部分理論物理、核物理專業與固體物理專業的教師與部分化學系、化工系教師合併,組成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8年我系材料專業與機械系有關材料專業及化工系高分子材料專業合併,組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86年為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工程物理系各專業內容作了更新與拓寬,保留了“核”的特色,但又不限於“核”。調整後全系設工程物理和核能與熱能利用兩個專業。1994年為了進一步拓寬專業面,工程物理系將工程物理和核能與熱能利用兩個本科專業合併為一個專業——工程物理專業,從1994級開始全系按一個專業招生。為了滿足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人才需求,從1992年起每年招收第二學士學位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一個班。
自1977年起恢復了全國統考招生(學制定為5年)截至1995年止,工物系授予學士學位的“文革”後入學畢業生,累計有1589名。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經國家批准,截至1995年7月止,我系先後建立了3個專業博士點與7個專業碩士點(調出的專業未計入)。從1977年至1995年,累計共培養了博士生33名和碩士生284名。
在此期間,科研有了重大發展,完成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中的鈾同位素分離研究、核電安全分析等13個課題,及“863”高技術研究快中子反應堆方面的課題。承擔了“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大型貨櫃無損檢測及有關技術、鈾同位素分離技術等的研究。核技術在各方面的套用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第四階段(1995年—今)
在這個階段,工物系深化改革,在教學、科研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新發展階段。
依據學校的部署對系內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實施系管教學,研究所管科研,全系分設核技術所、技術物理所及核電工程與熱能利用教研室。系機關實行大辦公室辦公,將原有的8個科室合併為綜合辦公室。1997年開始用經濟辦法調控公用房屋資源、人才資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在人才資源方面,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非事業編制人員聘用。1998年撤消系資料室、系金工間。
在對系的辦學歷史和當前世界一流大學類似系科進行充分調研基礎上,制訂了全系一個寬口徑工程物理專業的專業培養計畫,結束了全系若干個教研組“專業辦學”的歷史。後來根據需要,本科專業改用兩個名稱:工程物理專業、核工程與技術專業。1996年起,學制改為4年。現每年招收本科生150名,第二學位生30名。
為適應對核科技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與中核集團和中物院分別簽訂了培養定向生的十年和六年契約,1996年起的十年中累計招收定向本科生708人。期間,324名定向生本科畢業,83%定向畢業生履約去中核集團和中物院及有關核事業單位服務。走出了一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重點高校為國防重點單位和國家重要科技部門批量培養和輸送高質量人才的路子。
在核工程方向基礎上,開拓了培養第二學士學位生的核技術方向,1999年開始為我國海關和有關航天部門舉辦第二學位班。
1997年研究生學科調整後,我校在“核科學與技術”和“儀器科學與技術”獲得按一級學科招收、培養博士生的授權,我系具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全部四個二級學科和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共五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授予權。近年來又增加了二級學科“醫學物理與工程”,還增加了“電漿科學與聚變”、“高能物理與天體物理”、“公共安全技術”等新的學科,使我系初具規模:共涵蓋了兩個一級學科、六個二級學科、18個研究方向。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年均增長15%以上。現每年招碩士生、博士生80名,還根據國防及重點單位的需要,開辦了工程碩士班。
在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大型貨櫃檢測系統” 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實施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先後形成固定式、車載移動式、組合移動式三大系列產品,替代了國外進口,批量裝備我國主要海關口岸,成為我國反走私的先進設備和手段。2003年“加速器輻射源移動式貨櫃檢查系統的研製及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此期間,我系研製成功 “9Mev” 、“15Mev”大型工業CT並在有關單位裝備使用。同時,我系建成了世界高校中首個穩定同位素離心分離級聯實驗裝置, 建成了國內首檯球形托卡馬克實驗裝置。
我系的論文數、專利數連年增長,科研經費和人均效益近六年來居全校前茅。
實驗室水平進一步提高,系管教學、科研實驗室達到7個。新建成了“電漿科學與聚變實驗室”,“清華大學公共安全中心”。“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實驗室”被定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同位素分離實驗室”被評為清華大學一級實驗室。
我國“十五”期間,確定了發展核電戰略,這為我系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2006年,是工物系創建50周年,也是國家“十一五”的第一年。在“十一五”期間,我系承擔著培養核專業人才的任務,還承擔著國防和經濟建設急需的重點科研任務,我系新的2萬平米的辦公大樓也將在此期間投入使用。繼承傳統,與時俱進,工物系在實施“十一五”規劃中,一定會取得新成績。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工物系全體師生員工,團結奮鬥,一定會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中,做出新的貢獻。
半世紀崢嶸歲月,新時期再創輝煌!

學科建設

學科方向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學位授予權
備註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予權
國家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
核技術及套用
國家重點學科
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
醫學物理與工程
安全科學與技術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予權
國家重點學科
安全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

組織機構

核技術研究所
加速器物理及套用研究室
輻射物理與探測研究室
核電子學研究室
粒子信息獲取和處理研究室
核系統控制與套用研究室
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研究室
技術物理研究所
同位素分離與套用研究室
離心機械與機電控制研究室
雷射分離與光電套用研究室
聚變與電漿物理研究室
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室
核能科學與工程管理研究所
安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醫學物理與工程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強子套用及技術中心
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
輻射技術及輻射成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清華大學)
掛靠工程物理系的校級機構
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特種能源研究所
清華大學放射性防護
清華大學高速鐵路技術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高能量密度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工物系)-同方威視核技術聯合研究所
清華大學(工物系)-上海旺捷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數字輻射成像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工物系)-辛耕投資有限公司核醫學影像聯合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波音聯合中心
城市綜合應急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中固醫院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臨床腫瘤粒子治療聯合研究所
清華大學(工物系)-北京辰安偉業科技有限公司核與輻射應急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工物系)-中核集團(燃料事業部)技術物理聯合研究所
工物系共建校級研究機構
原子分子納米科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載人航天研究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