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北寺

清真北寺

清真北寺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清乾隆年間(1753)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重修。寺廟原北寺占地面積3.5畝,為中國古典式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真北寺
  • 始建:明永樂年間(1403-1424)
  • 擴建和重修:清乾隆年間(1753)
  • 占地面積:3.5畝
歷史沿革,新建北寺,

歷史沿革

寺廟共有房屋51間,正門後面有瓦頂式的影壁牆,兩側由圓形的月亮門通向庭院。寺院的前部分:北房為沐浴房,南房為儲藏室,穆民講習室、架子房。寺院的後部分:南北廂房為南北講堂,是阿訇、海里凡學習居住教務活動的場所。大殿前廈後閣,分中殿和後殿,進深20米,12楹 21間琉璃瓦頂成主字型,殿內懸宮燈、掛牌匾,殿宇輝煌,地面為木質地板,鋪設地毯,可供暖400餘人同時禮拜。後院有八角重檐二層的瑤亭。寺內前院後院均為遊廊相連,雨、雪天可信步上殿禮拜。
北寺200餘年飽受滄桑,幾經興廢,道光九年、同治十二年、民國十九年、民國三十一年、一九七八年多次重修和擴建。影響較大的是同治十二年愛國將領左寶貴等20多位回族文官武將捐資重修北寺,規模最大的是民國十九年楊覲元阿訇偕眾鄉老接建復殿三楹,建大鼓棚,建八角樓二層瑤亭。一九七八年政府撥款對寺院進行大修。

新建北寺

1991年在北寺的北側新建女寺一座,其大殿仿北寺模式,可供百餘人禮拜、南北講堂、沐浴房俱全。一九九四年北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和北郡的廣大回族同胞回響和配合了市政府的城市改造規劃的需要由市民宗主管部門批准決定:將清真北寺和女寺、寺產民房拆遷南移重建,重建的清真北寺,清真女寺具有顯著的民族風貌,建築形式為阿拉伯風格的大寺。現北寺、女寺總占地面積1375平方米(約3.5畝)寺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結構,局部為兩層,寺院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設備齊全,整個寺院設有集中供暖,沐浴用水為太陽能設備,還有部份空調設備。
新北寺的大門口座北朝南,門廳為阿拉伯風格,具有明顯的立體感,門廳上書“清真寺”立體大字,上有大理石雕刻的阿文牌匾,兩扇大門為花飾結構。寺內一側為20米高的望月樓(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塔內有鋼筋混凝土樓梯可通向塔頂。男大殿325平方米,高出院地面為木質地板,鋪設地毯,頂棚有華麗的大吊燈,光彩奪目,牆壁掛有阿文牌匾。殿內可供300餘人同時禮拜。大殿的屋頂一大四小的綠色圓頂型顯示著強烈的伊斯蘭民族風格。
大殿的兩側為南北講堂:面積為120平方米,平房結構,供阿訇、阿里凡居住學習和日常的教務活動。
水房,沐浴房門口掛有潔身浴德的牌匾。穆民所用水源均為又潔淨又有環保價值的太陽能所提;後院有設備完善的灶房和家具專為穆民做紅白事服務,整個寺院前後都為遊廊相連,雨、雪天可信步上殿禮拜。新建成的清真女寺在馬路的另一側:坐西朝東,門口上方有“清真女學”綠色大字,兩扇花式鐵大門,建築面積300平方米(二層結構),前廳為休息大廳,有教長室、淋浴房(有太陽能設施),後廳為大殿,二層從南寺大院而上,建築面積412平方米,樓上設有為穆民辦事的餐廳、大會議室、庫房、寺管會辦公室。二層屋頂造型和大殿一樣的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