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天地:新會葵藝

清涼天地:新會葵藝

基本介紹

  • 書名:清涼天地:新會葵藝
  •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 頁數:158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趙茂松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480346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會葵藝所以聞名世界,是由於它有著高超的造型藝術和精湛的編織技巧,並融會了編織、繡花、繪畫、印花等工藝於一爐。趙茂松編著的《清涼天地——新會葵藝》從做作工藝,織品分類,工藝傳承幾個方面系統闡述了新會葵藝這一優秀遺產。為廣大讀者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資料。

作者簡介

趙茂松,廣東台山人。中文、法律大專及金融管理本科學歷。198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1984年加入中國民問文藝研究會廣東分會。現任江門市新會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新會區檔案局黨組成員、中國炎黃文化出版社特約編審。

已出版《檢察官男子漢》、《春雨》、《童年的彩翼》、《二弦集》、《印象五邑——趙茂松詩歌選》等9部著作。散文《幸福的一課》、《蒲公英》、《跨越生死界》,小說《萍萍的心事》、《秘密大營救》等60多篇作品在地市級文學評選中獲獎。《不屈的長城》、《攀岩》、《勿忘我》等14篇作品在省級以上文藝評選中獲獎。其中《新會地氈廠廠歌》獲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職工三熱愛”全國歌評三等獎。歌詞《綠》獲全國兒歌大賽二等獎,並被評為廣東省“五個一工程”歌詞人選作品。曾獲省市自學成才獎和被江門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文藝家”稱號。

圖書目錄

葵鄉說葵
蒲葵滄桑/1
蒲葵是新會的綠色財富/12
蒲葵溯源之謎/17
千年葵藝嘆興衰
明清前新會葵藝/21
民國時新會葵藝/31
新中國的新會葵藝/43
新會葵藝縱覽
葵藝品種/61
葵藝工場/67
葵藝原料加工/73
巧奪天工的葵藝/77
葵藝的藝術特色/87
新會葵藝群星譜
掠過葵藝的星光/97
趙氏火畫世家/112
趙氏火畫傳人趙樹培/123
廖惠林的葵藝情結/129
新會葵藝的傳承發展
葵藝傳承與保護/141
葵藝路向何方/149
新會葵藝:期待再現輝煌/155

文摘

葵工藝品類
包括葵花籃、葵通帽、葵藤蓆、葵藤枕席、葵藤墊席、葵編汽車靠墊、葵畫簾、葵地氈、葵床氈、葵骨碟等。而這些產品又有許多花式品種。僅葵花籃就有花式品種420多個。葵工藝品類一般按製成品質量分1~3級和次品。
葵副產品類
指用剪裁葵扇後的下腳料製成的葵類製品。包括有葵札、葵骨牙籤、葵骨掃帚、葵骨手掃、葵篷、葵棕掃帚、葵棕牛繩、葵藤牛繩等等。
新會葵扇,素以量多質好見著,特別是漂白繡花葵織扇、火畫葵扇、竹籜貼畫葵扇有龍鳳、名勝古蹟、山水名人、花卉禽鳥,頗為奪目。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常見於扇面,栩栩如生,頗具欣賞性。
藤扇是最古老的傳統葵藝製品。它用三旗葵或長柄葵為原料,用約三尺長的小竹片,以葵藤縫製扇邊而成的粗扇。原有牛心、雞心、日字、大圓、月仔扇幾個品種,現仍生產銷售的只有牛心、雞心扇兩種。藤扇是葵扇產品中產量最高、價格最便宜的產品,適用於家庭扇蚊、扇涼和扇爐生火。
火畫葵扇是玻璃葵扇中一種繪畫技術要求較高的傳統工藝產品。它是用俗稱電筆的電熱烙鐵,在經過縫合的玻璃葵扇面上烙出各種精美的詩畫,畫面線條流暢,疏落有致,火色濃度適當,絢麗雅觀。火畫玻璃葵扇品種繁多,既有單脊、三脊、五脊、七脊之分,又有單面、雙面之別,扇形有圓形、杏核形、海棠形、雞心形。扇面烙畫又分單面工和雙面工。
漂白繡花葵織扇是葵織扇中較為名貴品種之一,既是名貴禮品,又是扇涼用品與欣賞品。它是選用漂白葵織扇為扇坯,在其扇面上用金線、銀線彩色線繡出花鳥魚蟲等美麗圖案,畫面結構緊湊,色彩亮麗,頗能入俗。繡花葵織扇又分單柄繡花葵織扇和對裝繡花葵織扇。龍鳳葵織扇為對裝繡花葵織扇中的經典優質產品。
葵花籃是用葵捧、葵葉或葵藤等為原料,經編織姑娘獨出心裁的巧手編織而成。
根據其造型,分圓形葵花籃、方形葵花籃、六角形葵花籃、蛋形葵花籃、菱形葵花籃、扇面形葵花籃、腰鼓形葵花籃、蝴蝶形葵花籃、梯形葵花籃等。
根據其型制大小,可分大號葵花籃、中號葵花籃和小號葵花籃。
根據其織角(又稱格仔),可分順角葵花籃、扭角葵花籃、鳳眼角葵花籃。
根據其提花工藝,可分勾花葵花籃、嵌花葵花藍、印花葵花籃,還有通花葵花籃、梅花葵花籃等。
根據其使用功能,又分買菜葵花籃、腰包式葵花籃、插花葵花籃、皇后葵花籃、公文包葵花籃、嬰兒葵花搖籃、宮燈葵花籃和裝載雜物用的配蓋葵花籃等。
這些葵花籃分單個和套裝,套裝葵花籃又分2個一套的對裝和3個一套、5個一套的套裝。
葵花籃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較高的觀賞性。有手提式、手挽式、肩掛式、擺置式和吊式。有的形如背袋,有的形如腰包,有的形如花盆,有的形如寶塔,有的形如宮燈,造型逼真,線條流暢,豐富多彩,工藝精緻,匠人獨創,巧奪天工。
葵通帽是用玻璃扇葉加工而成的優質工藝品。形似蛋,呈自然象牙黃色。有通帽、恤帽、童帽之分。由於葵不傳熱,夏日戴著它,遮陽透風,輕便涼快,是遊客和室外操作者理想的遮陽用具。
葵畫簾是適宜美化家居的工藝產品。它利用葵藤,通過手編、機織,精製成葵簾,再以特殊工藝處理,解決了葵藤著色難的問題,然後加繪國畫,更顯得優雅美觀,集裝飾、欣賞、實用於一體。
葵編汽車靠墊是用葵藤或葵葉為原料,經漂白、染色、編織等工藝加工,編成墊子,作汽車駕駛室、車廂座位墊子之用。具有隔熱涼快,柔軟舒適,美觀實用的特點。
葵藤蓆是用原色葵藤和經漂白、染色的葵藤為原料,按一定的圖樣人工編織而成。席面涼滑,線條清晰,構圖優美,大方耐用。有睡席、墊席、枕席及各款小墊席等。
葵辮帽是利用漂白的葵辮為原材料,再用縫紉機縫製而成,有素色葵辮帽、印花葵辮帽和繡花葵辮帽之分。印花和繡花葵辮帽一般為女裝。葵辮帽透風輕巧,20世紀80年代前是南方民眾必備的遮陽用具。
葵蓑衣是用葵爪尾作原料,經手工縫製而成的葵副產品。由於葵蓑衣會透氣,穿著時不會感到悶熱,又可以遮雨擋風,戶外勞作的人,特別是農夫在插秧、除草、犁田等遇到下雨天時都愛穿上這種雨具。葵蓑衣按其厚薄大小,有七行、九行、十一行、十三行等規格,又有風衣、袖衣之分。
葵水貝是以薄竹片編織成貝殼形的框架,覆蓋上兩塊闊面的老葵葉,用竹篾外鑲圍邊把葵葉扣牢框架上編合而成。形像龜殼,農夫愛叫它“龜殼篷”。可供農夫在雨天下田擋雨之用。葵水貝按其厚薄大小,分四度、五度、六度等規格。
葵篷是用葵蒲尾或葵爪尾為原料,再用粗大的鐵針和麻線手工縫製而成。葵篷有船篷、豆篷、谷浪篷、傘篷等。房的必備用具。葵骨掃帚現仍是許多地方的城鄉環衛工人打掃街道的用具。
P63-67

序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林雄
文化遺產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審美理想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幾大文明中唯一綿延至今從未間斷的文明,中華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功不可沒。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基因,凝結著民族的智慧,連結著民族的情感。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有利於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有利於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促進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共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我國正處於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在價值觀念上還是在藝術形式上都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是全體社會成員加強溝通和增進情感的橋樑,是廣大民眾共同的精神紐帶。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粵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在中國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82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撫慰著人們的心靈,一首粵劇曲調,能勾起無數廣東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牽掛;一段生龍活虎的“醒獅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廣東人對故鄉魂牽夢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書寫出南粵文明的壯麗史詩。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是,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態環境急劇改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衝擊,漸漸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後繼無人瀕臨滅絕,加上一些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視不夠,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如果再不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的民族就可能面臨文化的失憶,造成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損失。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要認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抓緊對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處於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生活,在保護中利用,深入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發展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同發展文化旅遊業結合起來。要鼓勵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要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
為了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和宣傳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全體社會成員對民族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增強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使那些處於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我們組織專家學者在對我省珍貴的、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考證和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讀者從中能夠了解到南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概貌、地方風格、製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奇思妙想的靈感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世界,看到它們,我們仿佛聽到南粵人民的低吟淺唱,仿佛看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精神故鄉。
該系列圖書有三個特點:一是突出知識性。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藝的介紹,對於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技藝、形態、歷史演變、藝術價值等給予全面介紹。二是呈現立體性。全方位、多視角地介紹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三是體現通俗性。深刻而直觀地記錄時代的變遷,記錄民間豐富的生活,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富有藝術表現力,給讀者以文化審美的感受。整套叢書堪稱我省優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較高的閱讀和收藏價值。該系列圖書的編寫出版,對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提升廣東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對付出辛勤勞動的專家學者和編輯人員表示感謝!同時,希望讀者和我們一起為保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