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采青蓬

清明祭祖采青蓬是清明節的一種習俗

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農曆清明節,清明節為傳統的祭祖掃墓之日。上饒、廣豐、弋陽縣等地早在節前就開始採集一種叫“青蓬”(野艾類)的野菜,摻米粉做成青綠色的“清明果”,作為供品,並陸續開始拔草、培土、燒紙的掃墓活動。
民間有“前三後四”之說,意即節前三天和節後四天,均可掃墓。‘但婺源習俗清明前一天不能上墳掃
墓,說是頭天掛錢不值錢,是“屁錢”。其實因為這一天是寒食節,為紀念春秋時代的介子推,婺源文風鼎盛,文人重氣節,知典故,故有此忌。
婺源的忠孝觀念極強,民諺雲:“只領兒孫掛紙錢,不領兒孫拜年”,舉家外遷的商賈、仕宦,春節在外過,但清明是一定要派男丁返鄉掃墓的,而采青蓬是江南特有的清明習俗。
理學家朱熹就曾多次返鄉掃墓。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用野艾、米粉、藠餡做成清明餜。祭墳除用藠餡餜外,每戶還要特製一個子孫餜(用野艾、米粉做成碗狀,內置九個實心野艾、米粉小餜),和幾個糖餜、餡餜,在長輩帶領下,逐一到祖墳上拔墳(砍雜柴、、草)、、培土,擺上果品,掛紙錢、燒金銀香紙、敬酒、拜揖、鳴炮。在外返鄉掃墓和家有變故的人家,往往還要在“孤墳總祭”碑前掛上一串紙錢,燒上一掬香火。父母死後第二年,女兒一定要去掛一次錢。
舊時農村各姓各族或各股房都有公祖,一般都成立“清明會”,“會”有公產。清明這天為祭祖日,各宗族要開一年一度的“清明會”,凡本族子孫都要聚集在一起祭祖掃墓,又稱“醮親”一。同宗族或同村落的人要集中辦酒宴,男人(也有各家派代表的)參加宴會,俗稱“吃清明酒”或“過清明會”。 參加宴會的男人要集體到公祖墳上修整墳墓,並在墳墓前擺上“清明耙”(米粉耙或餃子)、酒、飯、肉等祭品,燒紙錢、掛香紙、鳴爆竹,舉行“祭祖掃墓”的簡單儀式。之後各家各戶也同樣到自家祖墳上祭祖掃墓。家家戶戶隔日前就備好了米粉包餡的“清明耙”,也有用水菊花摻米粉做的耙,有的還用 米粉捏制小巧的“牛仂”,用來祭祖,也自己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