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文學

清教徒文學

17世紀,英國新興資產階級主張純潔教會,清除國教中天主教的影響,因而有“清教徒”之稱。清教的基本民眾是中小工商業者、商販、手工業匠人和市民階層。清教一方面宣傳努力工作、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另一方面反對教會禮儀的鋪張浪費,並譴責一切世間物質享受,強調所謂潔身自好的精神境界。代表有約翰·彌爾頓《失樂園》和約翰·班揚《天路歷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教徒文學
  • 產生年代:17世紀
  • 代表人物:彌爾頓和約翰·班揚
  • 代表作品:《失樂園》和《天路歷程》
歷史文化背景,文學理念,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參考資料,相關詞條,

歷史文化背景

17世紀的英國文學以體現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為出色,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這場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進行的,鬥爭主要在保王的國教與革命的清教之間展開。英國在上一世紀的宗教改革是由國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徹底。17世紀,新興資產階級主張純潔教會,清除國教中天主教的影響,因而有“清教徒”之稱。清教徒反對國教鋪張豪華的宗教儀式和貴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敵視戲劇娛樂活動,提倡勤儉節約,以利資本積累。清教徒的思想代表了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反映了時代精神。伊莉莎白女王憎恨清教徒,斯圖亞特更加迫害清教徒。及至40年代,資產階級終於在清教旗幟下,掀起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運動。他們以《聖經》作為鬥爭的思想武器。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清教徒文學,以約翰·彌爾頓(1608-1674)和約翰·班揚(1628-1688)為代表。
彌爾頓彌爾頓

文學理念

清教徒文學把《聖經》奉為圭臬,弘揚清教徒精神,描寫具有強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聖經》,師法中世紀宗教文學夢幻、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以詩意濃郁的筆墨,偏執極端的情緒,表現對信仰、理想的執著追求。
彌爾頓彌爾頓

代表作家

清教徒文學的傑出代表是:約翰·班揚和彌爾頓。牧師、散文作家約翰·班揚的寓言體小說《天路歷程》,以夢幻文學的形式,敘述他在夢中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一個“基督徒”在“宣道師”的指點下,逃離“毀滅城”,經由“灰心沼”、“屈辱谷”、“死蔭谷”、“浮華市集”、“懷疑堡壘”、“快樂山”,最後到達“天國城”的艱難歷程。小說表現了人在信仰指引下,戰勝人性弱點,走向理想境界的主題。
彌爾頓出生於清教徒家庭,彌爾頓的一生是三幕戲劇。開場:生長學習:1608-1640,從倫敦呱呱墮地到霍頓勤奮自學,基本上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詩才初露鋒芒,寫出《聖誕晨歌》、《快樂的人》、《幽思的人》和《黎西達斯》諸名篇,樹立了抒情詩人的形象。中場:參加革命:1640-1660,為自由人權而奮鬥,以革命的志願兵投筆從戎,以文才任拉丁文秘書,全身心投入,熱情奔放,猛烈熾熱,寫急就章政論小冊子,俚言鄙語,肆意反擊,竟至於暴厲粗魯,不能自制。詩筆放下達二十年,只寫出少量的十四行詩。革命得而復失,幻想滅。終場:退而寫詩:1660-1674,不妨說是因禍得福,痛定思痛,總結一生,寫出三部長詩、特別是《失樂園》成了歷史豐碑,迄今空前。他少年立志,由學生而革命喉舌而史詩巨擘,終於實現宿願,千古不朽。青年時代曾閉門攻讀文學6年,渴望摘取詩歌桂冠。後來有感於伽利略堅持真理的精神,積極投身清教徒運動,發表了《論出版自由》、《論國王和官吏的職權》、《為英國人民申辯》等政論文。晚年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口授三部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失樂園》取材於《聖經·舊約·創世記》和《新約·啟示錄》,長詩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體現了彌爾頓驚世駭俗的反叛精神。《復樂園》取材於《聖經·新約·路加福音》,通過耶酥拒絕魔鬼誘惑的故事,表現信仰高於一切的革命氣節。《力士參孫》取材於《舊約·士師記》,表現了參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是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者的化身。

代表作品

約翰·彌爾頓 《 失樂園》 《復樂園》
約翰·彌爾頓(1608-1674)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早年受過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通曉希臘文、拉丁文、希伯萊文。英國革命期間,發表過很多十分有影響的政論文章。晚年失明,口授完成三大詩作:《失樂園》((1667)、《復樂園》(1671)、《力士參孫》(1671)。三部詩作都取材自《聖經》,風格宏偉,氣勢雄壯。彌爾頓堅信真正的詩歌應能“滋養一個民族的美德和信仰”,他晚年的偉大詩篇正是他的這一信念的實踐努力。
《失樂園》為其代表作,一萬餘行,分12卷,故事取自《創世記》和《啟示錄》,詩人採用古典史詩從“故事的中心”開始的倒敘手法,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獄;一條是亞當和夏娃違反禁令,被逐出樂園。史詩指出造成墮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驕傲,撒旦野心勃勃,驕矜自負;而夏娃追求超凡的知識和力量,妄想成神,實質上重演了撒旦的罪惡;亞當的驕傲在於他對天文的過度好奇超出了他對上帝的無條件信任。另一個是理性的薄弱,夏娃理性不強,亞當則意志不堅,溺愛妻子,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把對妻子的忠誠置於對神的忠誠之上。彌爾頓肯定知識,但認為知識有等級,最高的知識在於認識上帝,因而否定離開最高真理(上帝)去盲目求知。即學問應有助於促進道德生活,而最高的智慧來自上帝,來自《聖經》,它是高於希臘、羅馬古典學問的。他肯定生活,但強調感情應受理性支配,認為理性能使人認識上帝,堅持真理,不斷地追求而抵制惡。他肯定自由,但認為只有服從上帝、堅持至善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這些都是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的反映。
《失樂園》中的人物以撒旦描繪地最有聲有色。尤其在前兩卷中,作者仿照古典模式把他刻畫成高大的英雄。然而撒旦表現的是顛倒了的古典模式的英雄氣概,這種氣概的實質是他的驕矜和野心。詩中一方面讓撒旦不斷發出豪言壯語,一方面又反覆指出他的色厲內荏和巧言令色。撒旦一產生反叛上帝的思想,就從他的頭腦中生下了女兒“罪惡”,他和女兒亂倫又生下“死亡”,這兩個惡魔把守地獄的大門,同魔首撒旦一起構成了“撒旦——罪惡——死亡”三位一體,與天堂中“上帝——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構成對照。外表和本質的矛盾突出了撒旦虛偽欺詐的特徵,這種特徵貫穿在他花言巧語誘騙眾天使反叛上帝和引誘夏娃偷食禁果的整個過程之中。詩人還根據魔鬼形體多變的傳統手法,運用眾多形象描繪撒旦,他由巨鯨利維坦變成了兀鷲、惡狼、鵜鶘、蟾蜍等,直到最後變成蛇。這不僅寫了其外形的逐漸縮小的過程,而且也逐步揭示出他的欺詐特徵和罪惡本質。與撒旦的“英雄氣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聖子耶穌真正的英雄氣概。在撒旦前往樂園,妄圖毀滅人類時,聖子則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人類。撒旦妄圖撈取“光榮”,聖子則身上充溢著慈愛勝過光榮。聖子是仁慈和理性的化身,具有無限的力量,表現出比尚武好鬥、馳騁沙場的古典史詩英雄更為高尚的英雄品質,即:“堅忍不拔的性格/和英勇壯烈的犧牲”精神。
《復樂園》歌頌理性(耶穌)戰勝情慾(撒旦),強調依靠堅定信仰復得靈魂的樂園。詩中歌頌耶穌體現的堅定意志和真正的英雄品質,同時批判古典史詩中追求感官享樂、世俗榮譽、財富、權力和學問等異教英雄模式,肯定基督教品質高於異教理想。
約翰·班揚 《天路歷程》
約翰·班揚(1628-1688),出身下層,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手工匠人。因宣揚清教思想而兩次被捕,坐牢12年。代表作是《天路歷程》(1678),寫作者在戶外睡著後做的一個夢。故事用夢境寓意的形式,生動反映了17世紀清教信仰者的精神世界,描寫了人人都經歷過的、或正在經歷的從善斗惡的精神旅程。《天路歷程》的魅力來自作者深邃的人生經驗、博大的想像、超人的勇氣和高尚的人格。據說,它出版之時到18世紀,英國普通百姓家中必備兩冊書,一冊是《聖經》,而另一冊就是《天路歷程》,它是英國百姓家喻戶曉的一部著作。其中寫得特別有名的如“名利場”等節。

參考資料

《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世界文學評介叢書》海南出版社1993版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