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忠譜

清忠譜

《清忠譜》是清代李玉創作的傳奇(戲劇),刊行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

該劇寫明朝末年東林黨反對魏忠賢等閹黨殘暴統治的鬥爭,魏忠賢把持朝政,橫行獨斷,一方面拉攏官僚政客認作義子,使他們到處建立“生祠”和神像,樹立自己的威信,一方面放縱黨徒迫害人民,造成整個社會的恐怖。東林黨人魏廓團、周順昌憤慨不平,指責時政,結果被捕下獄。蘇州市民顏佩韋等五人,基於義憤,聚眾請願,搗毀西察院,最後都被處死:周順昌等東林黨人也被刑而死。至崇禎當朝,重新起用東林黨人,才擊敗魏黨,使正氣得以伸張。

該劇集中地揭露了當時魏黨特務政治的罪惡。他們用各種惡毒的刑法殘害人民,以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作者未直接寫魏忠賢,但寫了他指揮下的氣焰囂張的政客,烘托出魏忠賢的殘酷和罪惡。

《清忠譜》是李玉晚年的代表作,被列為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忠譜
  • 作品別名:一笠庵彙編清忠譜傳奇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戲劇
  • 作者:李玉
  • 字數:約5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劇反映了明天啟六年蘇州發生的一場市民和東林黨人共同反對閹黨殘暴統治的政治鬥爭。東林黨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反對派,他們清廉、正直,主張改革吏治,反對閹黨魏忠賢專權。劇本是從主要人物,東林黨人吏部員外郎周順昌對國事的慨嘆中開始的。這時熹宗當朝,權奸蔽日。隨劇情展開,作者展示了剛貞之士文震孟因彈劾魏忠賢受嚴旨罷斥,周順昌惹惱了魏黨而被魏家走卒告密,半夜被捉。周順昌受盡錦衣衛種種酷刑,卻不屈不撓,大罵魏忠賢,最後被秘密處死。蘇州市民為救周順昌,揭竿而起,市民首領嚴佩韋挺身而出,視死如歸。至思宗即位,閹黨倒台,蘇州市民又從四面八方趕來拆除魏祠,以魏的頭像祭祀周、顏等五人。

作品目錄

第一折 傲雪
第七折 閨訓
第十三折 捕義
第十九折 泣遣
第二折 書鬧
第八折 忠夢
第十四折 蔭吳
第二十折 魂遇
第三折 述璫
第九折 就逮
第十五折 叱勘
第廿一折 報敗
第四折 創祠
第十折 義憤
第十六折 血奏
第廿二折 毀祠
第五折 締姻
第十一折 鬧詔
第十七折 囊首
第廿三折 吊墓
第六折 罵像
第十二折 哭追
第十八折 戮義

創作背景

據祁佳彪《遠山堂曲品》記載,清代之前,寫周順昌獄案的劇本就有《清涼扇》《不丈夫》《冤記》《孤忠記》等。但留存下來的只有《清忠譜》《磨忠記》《喜春來》三種。李玉對前人所作傳奇似乎並不滿意,所以創作了《清忠譜》。
該劇付刻前,蘇州作家群中的畢魏、葉時章和朱素臣幫助編訂,吳偉業為之作序。

人物介紹

周順昌
周順昌的形象是人民理想中的清官和忠臣,他為奸黨所不容,削職回里,但他並沒有放棄對國事的關心.所以當他聽說閹黨的種種罪行時,便憤怒得“槌胸岸幘”。當魏大中被捕過吳時,他前去訣別,主動把女兒許給魏家,還對押解的校尉說:“你同去就說與魏閹狗知道,我周順昌不是怕死的人。”當魏忠賢的爪牙慶賀其,七利落成時,他走到祠堂痛罵一番。這都說明了他是不怕權勢,不惜犧牲的人。果然,他終於被奸黨逮捕,下了刑獄。雖遭酷刑。卻毫不屈服。公堂受審時,他不肯下跪,並且踢翻案桌,痛擊審他的兩個奸黨。最後被害死於獄中。
顏佩韋
顏佩韋是領導民眾鬥爭的人民領袖。他光明磊落,敢作敢為,重義氣,有見識,藐視官府,粗豪而天真。他“生平任俠。意氣粗豪,閃爍同光,不受塵埃半點;淋漓血性,頗知忠義幾分”。他“年年花酒闔間城,不愛身軀不愛名。說到人間無義事,槌胸裂皆罵荊卿”(《書鬧》)。他和周文元、馬傑、沈揚、楊念如等五人都是”一生落拓,半世粗豪,不讀詩書,自守著孩提真性;略知禮義,偏厭那學究斯文”的市井人物。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作者歌頌了一些正直忠貞的人士,如魏廓團、周順昌等雖然在殘暴的特務統治下,生命危殆,但始終不屈。特別是周順昌大膽無畏、疾惡如仇,敢於和敵人作正面的鬥爭,十分感人。魏廓團被捕,同年好友都畏禍深藏,周順昌卻不以生死介意,到江岸送別。當送魏忠賢像入祠之日,一般無恥官吏都頂禮揖拜,他則對泥像痛罵一場,被捕入獄,受盡各種酷刑,始終不屈。但是,這個人物身上還有著濃厚的忠、孝、節、義觀念,經常以這些封建觀念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他思想上的這些進步和落後的方面,概括了當時東林士子的思想面貌。
《清忠譜》的思想意義在於,它繼承了《鳴風記》所開創的明代現實主義時事戲的優良傳統,真實地描寫了魏忠賢專權時期的政治狀況,突出地揭露了魏黨迫害正直十大夫和人民民眾的暴行,表現了明政權崩潰前夕的種種徵兆;在揭露現實的同時,作者以更大的熱情歌頌了以周順昌為代表的東林黨人同魏忠賢及其黨羽所進行的英勇鬥爭,熱烈地讚揚了周順昌清廉、剛直、不畏強暴、嫉惡如仇的強硬性格和高尚情操。《清忠譜》繼李玉的《萬民安》之後,又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市民的鬥爭,這表明作者給予當時新興的社會力量以熱情的關注,這是李玉作品中新時代氣息的體現,也是他深刻的現實主義的實質所在。
當然,李玉的思想傾向也是十分複雜的,他歌頌英雄,同情下層人物,但他作品中卻時時流露出忠孝節義等封建道德禮教,這些表明了他思想的局限性。

藝術特色

《清忠譜》全劇人物眾多,鬥爭場面波瀾壯闊,場景變換頻繁,但劇本卻不讓人感到雜亂,而是情節開展得有條不紊,結構也比較嚴謹。同時,作者還善於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將才子佳人式的生旦變成了社會鬥爭中的英雄人物,把人物放到尖銳的社會矛盾中,也放入尖銳的戲曲衝突中,不僅在戲曲中塑造了具有時代特點的英雄人物,而且為在尖銳的戲劇衝突中塑造人物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劇本的語言也很有特色,突出了念白的作用;念白的總體特徵是通俗、流暢、節奏性強、符合人物性格。劇本的舞台性也很強,處處考慮舞台演出,人物的舞台動作、著裝打扮都儘量揭示清楚。

後世影響

《清忠譜》第一次在戲曲舞台上描寫了如火如荼的市民鬥爭,真實地再現出轟轟烈烈的民眾鬥爭場面,讓市井小民成為正義的象徵,肯定他們的歷史地位,使他們成為戲劇的重要人物,這在中國戲曲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劇本成功地刻畫了周順昌清正剛直,堅強不屈的性格,更為難得的是還塑造了顏佩韋等五位義士的英雄形象。他們行俠仗義,嫉惡如仇,愛憎分明,敢作敢當,作品充分肯定了這些市井細民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表現了新題材、新人物、新主題,這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清忠譜》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實”的歷史戲,在清代舞台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對後來的《桃花扇》等劇有影響。《清忠譜》問世後曾被改編為京劇《五人義》,在民眾中有較大影響。

作者簡介

李玉(1597—1677),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字玄玉,一作元玉,自號蘇門嘯侶,蘇州府吳縣人。書舍名為一笠庵,人稱“一笠庵主人”。他出身於下層社會,家世低微,焦循在《劇說》卷四中說他原是申時行府里的家人,但他好學進取,曾在崇禎末年考取副榜舉人。平生雅好詞曲,嫻於音律。明末已創作了《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和《占花魁》等傳奇本,聞名於世,明產以後.他“絕意仕進”,專力於戲曲創作,每借韻人韻事,譜之宮商,以發抒胸中鬱積不平的感慨和愛國的激情。李玉除了專攻傳奇創作外,也曾經從事戲曲律譜的編訂工作,他在徐於室和鈕少雅合作的《北同譜》原稿的基礎上,在順治十七年(1660)左右,編定為《北詞廣正譜》十八卷二他與蘇州的曲家、劇作家朱佐朝、朱素臣、張大復、畢萬後、葉稚斐等交往密切,彼此的作風相同,劇作都能適合舞台搬演,形成了一個編劇群體,在戲曲史上可稱之為“蘇州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