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塞鴻去矣

《清平樂·塞鴻去矣》是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從愛妻一方落筆,寫她別後的刻骨相思,盼望家書到來,又追憶與她分別時的情景。“佯忍淚”和“問明朝行未”,生動地刻畫了愛妻不忍離別的眷戀之情。下片寫自己一方,描繪了此時的愁思與寂寞。全詞多處用“塞鴻”“落葉”等典型的意象渲染離情,用“佯忍淚”“卻問”等生動的細節表達情意,將相思和淒楚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平樂·塞鴻去矣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清平樂
塞鴻去矣,錦字何時寄。記得燈前佯忍淚,卻問明朝行未。
別來幾度如珪,飄零落葉成堆。一種曉寒淺夢,淒涼畢竟因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平韻。
②塞鴻:即塞雁,邊塞之雁。秋季南飛,春季北返。古詩文中常以之比喻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人。
③錦字:書信。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共840字,可宛轉循環讀之,詞甚悽惋(見《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後稱書信為錦字或錦書。
④佯(yáng)忍:強忍。
⑤珪(guī):同“圭”,長條形的玉器,這裡是比喻月圓而缺。《說文》: “圭,瑞玉也,上圓下方。”南朝江淹《別賦》: “秋月如珪。”李善註: “圓如日月。”

白話譯文

塞外的鴻雁已經飛走,家書什麼時候才能寄出呢?記得分別時,你在燈前強忍著眼淚,卻問我明天是否出發。
分別之後,月亮已經幾度圓缺,如今已是落葉成堆的深秋時節。在深秋的寒意里,我們做著同樣的夢,相思怨別,到底這份淒涼因誰而起?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受命為三等侍衛以來,多次奉駕宸游塞外,遂常與愛妻分離。這首詞就是他於塞上相思的怨離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落筆於愛妻,寫妻子離別後對自己的刻骨相思。“塞鴻去矣,錦字何時寄。”望著塞上的鴻雁向南飛去,容若不禁長思妻子的書信何時才能寄到。“記得燈前佯忍淚,卻問明朝行未”,由盼望家書到來,轉為追憶與她分別時的情景。此二句,化用唐韋莊《女冠子》詞:“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融合無間,猶如滅去針線痕跡,有妙手偶得之感,呈現出一幅既溫馨又感傷的畫面:妻子忍著眼淚為丈夫打點行裝,依依話別,卻總是小心翼翼地詢問明天是否就要離開。她多么希望能從丈夫嘴裡得到不走的訊息,哪怕只是推遲一天,再多一天團聚的日子。這種情深一往的夫妻感情,從隻言片語中便濃重地渲染了出來,讓讀者感動不已。
下片轉回現實,描繪此時的愁思與寂寞。“別來幾度如珪,飄零落葉成堆”,“幾度如珪”,是說分離時間的長久。“落葉成堆”,點出秋色已深,渲染了離情的悽苦。算算又過了好些日子了,月亮圓了又缺,隨風飄落的葉子疊了一層又一層。我每天都在寒冷中醒來,連一個完整的夢都不曾有了,這些還不是因為沒有妻子在身邊陪伴,噓寒問暖。末二句 “一種曉寒殘夢,淒涼畢竟因誰”,以殘夢淒涼綰結。突出了孤獨難耐,相思怨別的深情。殘夢淒涼,容若的深情向來不容置疑,想必他的妻子,也一樣的思念堆積。
讀罷全詞,婉轉哀怨,傷感無限。若影若現的字眼,更是透露出詞人千般的情事,顯得韻味十足。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這是一闋塞外憶內詞:盼家信不至,已有悵惘之意;憶別時情況,又增相思之情;當曉寒夢殘時面對白月落葉,更是不勝淒涼之感。胸中摯情,筆底流露,語意宛轉,層次分明。”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