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初得

清史初得

本書是筆者在2004年出版的《清史述得》的姐妹篇。自1979年在《光明日報》發表的《從康熙統一台灣的一道諭旨談起》為始,本書是我三十年的部分論著合集,我為是書名之日《清史初得》,意在說明我在研習清史起步階段的初步心得,書中的大部分文章即此意也。同時,近年來發表的論文同樣也是在不同領域研究的初步心得。二者合一,故稱此書名。

基本介紹

  • 書名:清史初得
  • 作者:王政堯
  • ISBN:9787807229483
  • 頁數:399
  • 出版社:遼寧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6-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字數:320000
  •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本書分為《“宣南”篇》《<傳稿>篇》《人物篇》《“燕行”篇》。
有清一代的歷史中,“宣南”首先是一個地域名稱,明代在當時前門大街以西建有五個坊,其中就有“宣南坊”,清廷定都北京後,“宣南”一詞更多地泛指京師外城以西、宣武門以南的地區,這在當時士人詩文中經常出現,而京劇正是在這裡誕生。在清代戲劇文化發展史中,京劇不僅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同時還在宣南戲劇文化中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為此,本書的“宣南”篇就從清代宣南戲劇文化的形成談起。
將《“宣南”篇》列為本書的首篇,其中還有我同“宣南”的不解之緣。
受家庭和環境的影響,我自幼喜愛京劇。20世紀50年代中期,舉家遷到前門外,我也從國子監附近的國學胡同國小轉到南新華街國小。對於新居周圍的情況,我很快熟悉了。除了上學讀書之外,其他時間則是聽戲收音機、看戲。於是,三慶、中和、慶樂、民主、華北、廣和等劇場就是我經常出入的地方。京劇的魅力使我產生了投身京劇殿堂的夢想。上國小時,父母不同意我報考戲曲學校;中學畢業前夕,校領導又將我作為保送名額推薦到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我喜愛的是京劇,話劇對我可謂“隔行如隔山”,其結果不言而喻;1966年,大學畢業在望,從系總支老師那裡傳出了我將分配到今天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因是該院向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要一名既學歷史、最好是學中國古代史,又喜愛京劇的畢業生。於是,老師們當做一件高興的事就流露出來了。可惜,“文革”開始,一切全亂套,更談不上去我心儀已久的藝術研究院了!1968年,我被分配到北京門頭溝區沿河城學校,那裡有一座古戲樓,我在那裡清唱過數次現代戲,至今歷歷在目,為我操琴的是我的好同事李海林老師。等到我們二人先後調到區師範學校之時,我們的演唱隊伍又增了一位京二胡,那就是我們學校革委會主任李欣華老師。有時,我和海林在宿舍休息時過過戲癮,李主任只要手邊無事,便提著二胡循聲而至,真可謂苦中求樂啊……如今,李主任已去找他的令尊李大釗先生去了;而我的父親、這位著名的老中醫也因“文革”而病逝,距今整整40年了。往事歷歷,怎堪回首!就這樣,我始終沒有進入京劇的殿堂,然而,我在這50餘年積累的京劇和其他戲劇方面的知識,確為我撰寫《清代戲劇文化史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時奠定了重要基礎。京劇在宣南誕生,在北京成長,在上海定名,在全國發展,京劇屬於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本書在《“宣南”篇》中有關戲劇文化的文章便是2005年出版的這本拙著的繼續。這幾篇在研究中的新收穫,列入《初得》是恰當的。
《<傳稿>篇》是我參加原清史編委會指導下撰寫的《清代人物傳稿》的一部分。自1980年10月起,我先後撰寫了該書上編的第一、三、五、八卷的部分人物。需要指出的是,《<傳稿>篇》的漢官們,他們同樣要居住在宣南或南城,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宣南”篇》的續篇。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他們中間很多人的住址及其生活狀況都很難查找,儘管如此,如筆者撰寫的李光地、陳廷敬、高士奇、朱彝尊等人和其他500多位名臣名士,他們在宣南的住址和其他情況均有據可查。毋庸置疑,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他們於京師期間不長期生活在宣南或南城,又能住在哪裡呢?對此,筆者在本書首篇事關宣南戲劇文化的形成專有論述。同時,在撰寫《清代人物傳稿》和相關的研究過程中,我對一些人物及其所處的時代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於是,以諸多史料為基礎,就有了本書《人物篇》內關於“二魏”、黃宗羲、鄭成功、施琅等人的研究。筆者在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清史述得》中也有一些其他人物的評述
《“燕行”篇》是本書的最後一篇。有清一代,朝鮮的來華使節將使清之行視為“燕京之行”,這些使節被稱之為“燕行使”,他們將其在華期間的所見所聞著錄成書,這些著作統稱為《燕行錄》。本篇論述《燕行錄》的內容即此意也。系列著作《燕行錄》是研究朝鮮史、中朝文化史、清史、東北史和北京史的重要文獻,這幾篇《初得》之論希望有助於這方面的研究。
自1968年開始,我就與教師這一職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告老還鄉之後,我依然樂此不疲。這幾年,從名師講壇到國家大劇院,從中國人民大學到中國戲曲學院,從宣南文化講壇到椿樹杯票友大賽,多次應邀前往。每講一課,都有新的感受,每講一講,都在尋找不足。授課期間,我有總結,有提高,講出激情,撞出靈感,產生新意,並用於同類論著之中。如此往復,真一大樂也……
1978年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建所之年。同一年,我在通過了清史所面試、筆試之後,於1979年3月正式調入本所,因此,今年是我在清史所的第三十個年頭,我也由一名中年學子而邁入花甲行列。在這三十年問,我在本所除了教學、科研,另一個長期兼職則是任職《清史研究》。該刊的前身是《清史研究通訊》,1990年更名為《清史研究》至今,而我在此編輯部兼職工作凡十五年,時間是1987年至2002年。先是任職編輯部主任,後自1990年起任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其間,在1994年前後,本所領導不僅要我在兼任以上兩個職務的同時,再任執行主編之事,而且,還要我在1995年前後向繼任者講解本刊特點與日常工作,指導其如何在本刊任職主編等等。簡言之,在編輯部這十五年,其間甘苦,同仁是知;箇中辛勞,一言難盡……我認為:在回顧《清史研究》三十年的歷史時,這段史實是不應被“疏忽”的!具體情況,容當另敘。
我自工作崗位全面退下來之後,在調整作息、開始新生活的同時,繼續落筆耕耘,讀愛讀之書,寫愛寫之文,做愛做之課題。自2003年至今,出版了三本書,除本書之外,尚有2004年的《清史述得》、2005年的《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合作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國事典·清朝卷》《清朝通史·康熙朝》《施琅與兩岸統一》《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初編》《中國考試大辭黃》,即將出版的有《中國大通史·清朝卷》等;譯著:[美]《清代名人傳略》上卷等。此外,還發表文章二十餘篇。我的感受是:夕陽真是無限好啊……
如今,我已過了“掉塊肉”的年齡,大學者黃宗羲曾有詩云:“年少雞嗚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雞嗚,轉頭三十餘年事,不道消磨只數聲。”對於黃老夫子的這首晚年之作,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時,我更喜歡的是清代名臣陳廷敬的兩句詩:“風霜歷後合苞實,只有丹心老不迷。”
與您共勉,繼續努力。
是為序。

圖書目錄

自序
“宣南”篇
清代宣南戲劇文化的形成與梨園名宿的貢獻
朝鮮文獻中的宣南文化
關於“京劇”之名的由來及其重要意義
——且看京師宣南與“京劇”之名的誕生
宣南藝人與清後期內廷戲劇文化的蓬勃發展
宣南第一名票張二奎卒於鹹豐十年之不確
《車王府曲本》研究初得
——兼議傳承宣南文化的重要意義
《傳稿》篇
車克、佟養性、羅繡錦
魏裔介、魏瑁、李裀
李森先、馮銓
朱由榔、金堡、陳邦彥、馬吉翔
李成棟、金聲桓
李光地、魏象樞
張英、趙申喬
楊起隆
姚啟聖、吳興祚、楊捷、藍理
黃梧、施琅、劉國軒
人物篇
“開闢荊榛逐荷夷”
——簡述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功績
康熙帝與施琅
“耕鑿從今九壤同”
——簡論施琅在發展兩岸關係方面的貢獻
黃宗羲
“二魏”比評
勇而善謀盡忠清廷
——簡析平南親王尚可喜與康熙帝撤藩
“燕行”篇
《燕行錄》:17—19世紀中朝關係史的重要文獻
《燕行錄》與清代幻術研究
——兼議登州幻術名家馮氏女
《趙氏孤兒》與中韓文化交流
《燕行錄》:中朝戲劇文化的歷史長卷
《燕行錄》與清代中朝文化交流
承德:“長城外要塞之地”“塞北一大都會也”
——從《燕行錄》等外國文獻看承德文化的歷史核心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