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郵政郵票

清代郵政郵票

清代郵政郵票指清代海關試辦郵政和國家郵政發行的郵票。從1878年發行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為止,清政府先後以"大清郵政局"、"大清國郵政局"、"大清國郵政"和"大清郵政"等銘記,共發行普通郵票、紀念郵票、欠資郵票、快信郵票以及限西藏貼用郵票總計27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郵政郵票
  • 年代:清代
  • 時間:1878
  • 對應:辛亥革命前為止
簡介,發行歷史,具體描述,

簡介

清代郵政郵票
清普1 海關大龍郵票
清普1.1大龍郵票(薄紙)
清普1.2大龍郵票(闊邊)
清普1.3大龍郵票(厚紙)
清普2 海關小龍郵票
清普2.1小龍郵票(毛齒)
清普2.2小龍郵票(光齒)
清普3海關小龍小字改值郵票
清普4海關小龍大字改值郵票
清普5慈禧六十壽辰小字改值郵票
清普6 慈禧六十壽辰大字長距改值郵票
清普6.1初版慈禧六十壽辰大字長距改值郵票
清普6.2再版慈禧六十壽辰大字長距改值郵票
清普7慈禧六十壽辰大字短距改值郵票
清普7.1初版慈禧六十壽辰大字短距改值郵票
清普7.2再版慈禧六十壽辰大字短距改值郵票
清普8慈禧六十壽辰改版大字短距改值郵票
清普9紅印花改值郵票
清普10日本版蟠龍、躍鯉、飛雁郵票
清普11倫敦版蟠龍、躍鯉、飛雁郵票
清普11.1倫敦版有水印蟠龍、躍鯉、飛雁郵票
清普11.2倫敦版無水印蟠龍、躍鯉、飛雁郵票
清紀1 慈禧壽辰紀念郵票
清紀2 宣統紀念郵票
清欠1 倫敦版蟠龍改作欠資郵票
清欠2 倫敦版第一次欠資郵票
清欠2倫敦版第二次欠資郵票
清快1 一次快信郵票
清快2 二次快信郵票
清快3三次快信郵票
清快4四次快信郵票
清快5五次快信郵票
清快6六次快信郵票
清快7七次快信郵票
清藏1 限西藏貼用郵票
倫敦版蟠龍對剖票
1.福州對剖票
2.重慶對剖票
3.長沙對剖票

發行歷史

清代末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郵政和郵票事務,不論海關試辦還是大清郵政官局,實際上一直由把持中國海關的一批外國人所策劃、操辦和經營。但清代郵票在設計風格上還是力求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製版印刷方面認真精細,質量較高。多套郵票採用雕刻以至雙色套印技術,使用特製的水印紙印刷,均有效地防止了郵票的偽造仿製。同時,有些洋員利用職權之便,在監印和加蓋改值郵票時故意製造了一系列人為的錯異變體,如所謂"紅印花八寶"、萬壽票的“四復八倒”和日本石印蟠龍五角異色票等。
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帝批准正式開辦國家郵政,把郵政從海關內分離出來。
在海關兼辦郵政時期所發行的郵票,面值是以銀兩計算,清代國家郵政開辦以後,恰逢清政府幣制改革,把原按海關白銀(關平銀)計算的兩、分、錢、厘、毫改為銀元制,以元、角、分計算。當時規定銀一兩合銀元一元六角或制錢一千六百文。
1897年1月,大清國家郵政開始發行使用新面值的郵票。在籌印新的郵票的同時,將庫存“海關小龍”郵票、“萬壽”紀念郵票及紅色印花稅票加蓋暫作“洋銀”(注一)面值。
在最初加蓋時,阿拉伯文數字是相當於小五號的字,這樣加蓋出來的郵票,通稱“小字”改值郵票,如“小龍加小字”、“萬壽加小字”。因“小字”不夠明顯,後來將阿拉伯文數字改為相當於五號的字,通稱“大字”改值郵票,如“小龍加大字”、“萬壽加大字”“小龍加小字”與“小龍加大字”郵票。
“小龍加小字”改值郵票是比較常見的。由上海海關造冊處承蓋,黑字。版模高17毫米,英文面值數字在漢文面值以下,相距2.5毫米。被加蓋票均為“海關小龍”光齒11專度,從未見有毛齒111/2度票。
約1896年底至次年2月發行。
1981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日本集郵家水原明窗先生中國郵票藏品展覽”會上,除展出“北海票”一套外,還有“北海票”5分全張一枚,全張40枚,分兩格,每格橫4枚直5枚。
“萬壽加大字長距”與“萬壽加大字短距”郵票
“萬壽加大字”郵票分兩次發行。
1897年2月發行者為“萬壽加大字長距”郵票,所以稱之為“長距”是指漢文“暫作洋銀XX”與阿拉伯數字相距2.5毫米者。
同年5月上旬發行者為“萬壽加大字短距”郵票,所以稱之為“短距”是指漢文“暫作洋銀XX”與阿拉伯數字相距5毫米者。

具體描述

“小龍加大字”改值郵票是我國早期郵票里較為少見的;它的產生原因,集郵界有這樣一種說法:用來加蓋的“海關小龍”郵票,除一部分是郵政當局庫存的外,多數是由各地郵局退交回來的。廣東省南端北海縣(現屬廣西省)距上海路程遙遠,當退回的郵票到達時,已在1897年3月以後,這時已經改用“大字”加蓋改值了。這批在“海關小龍”郵票上加蓋“大字”者,由於原票是來自北海縣,因此俗稱“北海票”。這種說法來源於棉加義,他曾說:“北海為1896年時分局最遠者,故遲至1897年3月之後,始將所存之票寄回上海加蓋,其時加蓋‘小字’及‘大字’長距之時期均過,故付諸第三期之短距離加蓋,此票加蓋後,並無一枚寄回北海,且未在他處使用,市上所見用過之品,均為請求銷印者。”不過,棉加義所說是否可靠,多年來被許多郵學家懷疑,首先加蓋用的原票是不是來自北海縣,沒有確切的證據;其次按他的說法,“北海票”似乎未正式發行,但是周今覺藏有一個由蕪湖寄往德國的實寄封,上面貼著全套“北海票”,郵戳日期為1898年2月。德鏗曾說:“由蕪湖寄往德國的實寄封是我經手辦的,共兩件,一件請友人寄還給我,藏在我的郵集中,還有一件後來落在周今覺先生處。”他又說過:“‘北海票’原票實在與北海沒有關係,完全是費拉爾弄的玄虛而已,棉加義對郵票並無特殊興趣,因此他所說的不一定十分可靠。”還說過:“‘北海票’是費拉爾有意加蓋的,並曾寄到汕頭和北海兩地的郵局,請求銷印。”德鏗這段話說出了“北海票”產生的又一個原因,但是確切與否,仍然有待證實。
所見過的銷印“北海票”,均為北海和上海兩地的郵戳,尚未見過汕頭或其他地方郵戳銷印者。經前人研究,用北海郵局大圓形郵戳銷印的“北海票”,也並非把“北海票”寄到那裡去銷印的,因為大圓形郵戳是從1897年5月起才開始發交各處郵局使用的,所以銷印“北海票”是在上海,趁大圓形郵戳未發出之前乾的。
關於“北海票”的發行數量,在郵學界也爭論多年,周今覺所編的《華郵圖鑑》中引用了《P,J、G、B》郵刊的記載,為每種一千枚(此數字的來源待考)。棉加義的記錄為1分票109枚、2分票54枚、5分票159枚,這些數字與現存數量不符,已知的2分票存在數量早就超過54枚。假定每種都是—千枚。棉加義的記錄也正確,有可能棉氏數字是郵局的實際出售數量,其餘則被私人所壟斷,那么就應該出現5分票最少,2分票最多的局面。然而,後來集郵界的情況恰恰相反,5分票易得,2分票卻較少,由此看來“北海票”的發行數量,三種面值肯定不同,估計5分票最多。“北海票”的確切發行數量有待進一步考證。
“北海票”的加蓋字為黑色,版模高度“暫作洋銀壹分”者為16.5毫米。“暫作洋銀貳分”和“暫作洋銀伍分”兩種為15.5毫米。阿拉伯文面值數字與漢文面值數字相距1.5毫米。全套三枚:1分洋銀蓋於1分銀票2分洋銀蓋於3分銀票、5分洋票蓋於5分銀票。
“萬壽加大字長距產郵票加蓋是,“萬壽”小型票全張240枚。加蓋全張是80枚,四格平列,每格橫4枚直5枚;“萬壽”大型票的加蓋全張是50枚,後印的“上海版萬壽”郵票面值九分銀一種也沒有對倒情況,不必再裁下一行。先蓋小型票,後蓋大型票。加蓋字黑色。
這次“大字”加蓋以“上海版萬壽”郵票為主,但遠道郵局遲送上海造冊處的“日本版萬壽”郵票也同時一併加蓋,只是數量很少,其中以面值12分銀“暫作洋銀1角”一種新票尤為罕見。
“萬壽加大字長距”郵票,原票分“上海版”與“日本版”兩種。全套各九枚:1/2分洋銀蓋於3分銀票、1分洋銀蓋子1分銀票、2分洋銀蓋於2分銀票、4分洋銀蓋於4分銀票、5分洋銀蓋於5分銀票、8分洋銀蓋於6分銀票、1角洋銀蓋於9分銀票、1角洋銀蓋於12分銀票、3角洋銀蓋於24分銀票。
“萬壽加大字短距”郵票也分兩種,蓋於“日本版萬壽”郵票上者,全套九枚,面值與“長距”票相同,蓋於“上海版萬壽”郵票上者,全套八枚,缺8分洋銀蓋於6分銀票一種。注一:清代銀元是從墨西哥、西班牙傳入的,故通稱“洋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