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

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

《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是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范發迪。本書基於種種不同的目的,他們記錄下在華的所見所聞,為國人對於本國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
  • 作者:(美)范發迪
  • 原版名稱: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 譯者袁劍
  • ISBN:9787300139296
  • 頁數:283
  • 定價:¥35.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7-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閱讀推薦,圖書目錄,叢書信息,

內容簡介

清朝建立之初,曾和世界各國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接觸。後來中國的大門一度被關閉而後又被強行打開,這期間,外國的傳教士、商人、外交官、軍隊、探險家、科學考察隊蜂擁而來,東方古國的一切都使他們感到驚奇。基於種種不同的目的,他們記錄下在華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數量浩瀚,積存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成為了解清代近三個世紀歷史的珍貴資料。由於西方人士觀察、思考和寫作習慣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記載比較具體、廣泛,比較注重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面,因而補充了中國史料記載的不足。“編譯叢刊”將從中選取若干重要資料譯介給國內的讀者;對早年問世的具有開拓性、奠基性價值,但不為中國學術界所熟知的作品,我們也將同樣給予關注;此外,對反映當代國外清史研究新的學術思潮、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和重要成果的學術專著,“編譯叢刊”也將及時地介紹給中國學術界。

閱讀推薦

范發迪對英國博物學文化與清代中國文化之間彼此遭遇所進行的研究,既讓人欣喜,又給人以啟發。這一主題之前很少受到科學史研究者的關注,范發迪的這項工作填補了我們關於非殖民地環境下英國科學實踐活動以及十八、十九世紀中國人對西方科學的反應當中的諸多空白。除了維多利亞時代博物學家與漢學文化之外,范發迪還特別論及了科學的圖像再現、中國的圖式分類法、中國出口畫、英國的帝國研究體系以及探索之旅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他對對華貿易與中國市場及苗圃的探討尤其令人著迷。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因此,強烈推薦這本書。
范發迪通過對在中國逐步對外國勢力開放過程中的英國博物學家經歷活動的專門關注,在科學史研究方面至少作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他為我們提供了一項關於在華英國博物學家的權威研究(就我所知,這是唯一的),而且,他也迫使我們去重新思考我們在研究科學史過程當中的某些分類問題,其中就包括我們如何去構想科學與帝國主義、西方博物學家與當地民眾之間的關係。范發迪的學術一絲不苟,注重細節的把握,他的行文明快、緊湊而又簡潔。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導言(原注10條)
第一部分 口岸
第一章 中國商埠中的博物學(原注161條)
1. 神秘花園
2. 交叉的世界,異國的商品
3. 貿易者兼博物學家
4. 園藝師兼採集員
5. 在市場上
6. 在行商的花園裡
7. 植物的運輸
第二章 藝術、商貿中和博物學(原注84條)
1. 約翰·里夫斯
2. 以圖收集
3. 洋畫及視覺文化混合
4. 繪製自然
5. 博物學繪畫成了文化遭遇的場所
6. 視覺的權威性和知識的生產
第二部分 地域
第三章 科學與非正式帝國(原注134條)
1. 香港植物園
2. 亨利·弗萊徹·漢斯
3. 非正式帝國的機構
4. 科學網路
5. 傳教士與商業機構
6. 科學帝國主義與事實型知識
7. 知識與帝國
第四章 漢斯與博物學(原注127條)
1. 初探
2. 漢學兼博物學家
3. 學術身份認同和科學論述
4. 漢學探索與博物學的範疇
5. 中國傳統的“博物學”
6. 文本實作
7. 從土龍到揚子鱷
8. 博物學與知識傳譯
第五章 內地的旅行與實地考察(原注160條)
1. 在華的科學探索
2. 皇家植物園(邱園)的採集員
3. 旅行、行獵與博物學
4. 收集的模式
5. 權力、扮演與文化遭遇
6. 俗民知識
7. 敘事、地圖繪製和帝國空間
結語(原注5條)

叢書信息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共67冊), 這套叢書還有 《移民的秩序》,《維特檔案》,《中國:糖與社會》,《聖經與槍炮》,《清代水利與區域社會》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