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的海防

清代台灣的海防

許毓良 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本書有關清代台灣史的研究,區域開發、文教成果、政治變遷是其研究重點,相對而言軍事布防這方面的成果則瞠乎其後。

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台灣的海防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開本:16開
  • 作 者::許毓良 
  • 出版時間:2003-7-1
圖書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書 名:清代台灣的海防
作 者:許毓良 編著
出版時間:2003-7-1
版 次:1頁 數:495
字 數:383000
印刷時間:2003-7-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01498472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我個人雖曾出版《清代台灣的綠營》一書,但偏重在制度史上,僅就營制的變遷、總兵、班兵這三個主軸來呈現,並未深入探討清代台灣海防的問題。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一書不僅深化了軍事史的研究,也使台灣海防在清廷海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將台灣海防置於清朝東南海防的背景中來探討,不孤立或特殊化台灣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也不忽視台灣處在中國邊陲及列強環伺下的獨特性,掌握到台灣海防的特質。此外作者使用大量一手史料後製作翔實的表格支持其論點,使本書除具創建外也具有資料的參考價值。
主要是中國史學研究者、教學工作者及史學愛好者,還可提供大中型圖書館收藏。

內容簡介

中法戰爭結束,清廷喪失了南洋艦隊與馬尾造船廠,使清廷東南及台灣的海防吃緊。在這個情勢下,台灣建省,加強建設與海防,澎湖設總兵,使台、澎面對外敵至少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以自保,不至於蹈中法戰爭的覆轍——被割斷與大陸間的補給路線後,陷入恐慌。清廷復先後派劉銘傳、邵友濂等當時的一流人才為福建台灣巡撫,加強治台、防台,可惜的是建設尚未上軌道,甲午戰爭即爆發,台灣雖不是戰場,卻仍成為被割讓的犧牲品。
本書最大的優點是作者將台灣海防置於清朝東南海防的背景中來探討,不孤立或特殊化台灣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另方面也不忽視台灣處在中國邊陲及列強環伺下的獨特性,掌握到台灣海防的特質;其次作者使用不少一手史料後製作翔實的表來支持其論點,使這本書除具有創見外也具有資料的參考價值,以碩士論文而言,堪稱佳作。

作者簡介

許毓良,1971 年生,台灣台北縣人,1997 年畢業於中興大學歷史系,獲文學士學位。 1999 年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獲文學碩士學位。現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領域為清代軍事史、社會史;特重清廷對台統治之道,以及屬下臣民應對之策。主要經歷:參與 1996~1998 年台北縣深坑鄉鄉志編纂工作。2000~2001 年基隆市市定古蹟——獅球嶺炮台、中法戰爭遺址、槓仔寮炮台調查研究;2000~2001 年“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纂《台灣歷史辭典》計畫。累計發表論文十餘篇。

目錄

序一
序二
緒論
一 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
二 史料及研究成果的檢討
三 章節內容簡介
第一章 港口與海運
第一節 清代台灣港口戍防的演變
一 鹿耳門、澎湖為主的防禦
二 各港不相聯繫的防禦
三 鐵路聯港的防禦
第二節 台閩至海內外的航線
一 海道水程
二 洋中險處、民船種類
第三節 台閩的配運
一 班兵、米谷
二 公文、人犯、馬匹、棺骸
三 官員、餉銀
第二章 行政與管理
第一節 文武官員對海防的職掌
一 各職司的分工
二 台灣的防海議
第二節 弁兵練勇對據點的戍守
一 汛塘、炮台
二 火器
第三節 台灣海防的經費
一 造船
二 軍品
第三章 海防與台海的控制權
第一節 船政的運作
一 台廠與其他船廠的出現
二 修造年限與呈報流程
三 一切對外依賴的船政
第二節 水師的操演
第四章 海防的對象
第一節 港口的檢驗與走私偷渡
一 文武口
二 海關、厘卡
第二節 港口的攻防與平定民變
一 朱一貴事件
二 林爽文事件
三 張丙事件
四 戴潮春事件
第三節 海盜的騷擾與追剿
第四節 列強的入侵與抵禦
一 英國
二 美國
三 普魯士(德國)
四 日斯巴尼亞(西班牙)、俄國
五 法國
六 日本
第五章 湘、淮畛域下的海防
第一節 納入洋務運動的一環(鹹豐十一年至光緒十年,1861~1884)
第二節 建省以後的發展(光緒十一年至二十一年,1885~1985)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