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絳彩瓷畫(安徽省蚌埠市傳統美術)

淺絳彩瓷畫(安徽省蚌埠市傳統美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淺絳彩瓷畫,流行於安徽省蚌埠市的傳統美術,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淺絳彩瓷畫創立於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緒年間,由安徽籍書畫家參與景德鎮瓷器繪畫而逐漸發展成熟,畫底黑彩以珠明料與燕黑料配製而成,設色彩料也以淡雅的赭石、翠、藍為主,散發著清新淡雅的文人情懷。

2017年11月5日,淺絳彩瓷畫入選安徽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3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絳彩瓷畫
  • 非遺編號:Ⅶ—33
  • 批准時間:2017年11月5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安徽省蚌埠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淺絳彩瓷畫創立於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緒年間,由安徽籍書畫家參與景德鎮瓷器繪畫而逐漸發展成熟,其中以皖人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後流布於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已見最早的淺絳彩瓷畫為程門創作於同治四年的淺絳彩瓷作品。書畫家們憑藉自身深厚的書畫功力,結合景德鎮瓷器燒造的產業優勢,創立了瓷繪史上獨領風騷的淺絳彩瓷畫藝術。同時他們的創作影響和帶動了更多畫師參與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繪畫,將淺絳彩瓷畫推到了歷史高峰。
隨著淺絳彩瓷器的風靡一時,景德鎮眾多紅店作坊也開始燒造大量粗質的淺絳彩瓷器以牟利。這雖然大大提高了淺絳彩瓷的產量,但也導致了淺絳彩作品整體藝術水準較早期日趨下降。至民國時期,隨著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審美旨趣的變化,以及景德鎮瓷器產業的革新,淺絳彩瓷畫逐漸為後來的新粉彩瓷畫所承襲和包容。直至建國以後,景德鎮瓷畫的代表人物仍然多為皖籍瓷畫家,他們的瓷畫也一直保留了淺絳彩瓷畫的人文傳統,但僅停留在一個較小的作者群範圍之內,變成了小眾藝術,也因此淺絳彩瓷畫之名久而未彰。
20世紀80年代以來,淺絳彩瓷器逐漸被美術界和收藏界人士發現和關注,大量的淺絳彩作品被業內人士收藏。人們從喜愛到收藏,從收藏到研究,從研究進而思考其傳承和發展,於是原本處於小範圍傳承的淺絳彩瓷畫創作,得以受到關注。

文化特徵

  • 題材眾多,內容豐富
淺絳彩瓷畫以眾多題材顯示出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山水題材主要有:壽山福海、溪山煙雨、秋江歸棹、翠峰漁影、水閣松風、茂林修竹等。花鳥題材主要有:鶴鹿歸松、綬帶秋葵、白頭富貴、喜鵲瑞果、富貴長春、梅蘭竹菊、綠柳鳴雁、晚節生香等。人物題材主要有:柳蔭仕女、高士出遊、紅葉題詩、富貴壽考、米芾拜石、攜琴訪友等。這些畫面表現出鶴性雲姿、逸韻高妙、怡情暢神的文人情懷。
  • 筆情墨趣,清麗淡雅
淺絳彩瓷畫用筆特徵是不尚雕飾,筆簡意賅,俊逸清新,得神似之妙。畫家們在瓷上用筆力求與紙上保持一致,或提按折婉。勁健拔挺,或線面穿插、飄逸婉轉;下筆講究輕重、徐疾、偏正、曲直,極盡承接、轉折、脫略、映帶之妙。鉤、皴、染、擦,大膽落墨,細心收拾。用料濃淡乾濕,烘染托暈,縹緲淋漓。胸中造化,吐露筆端;在瓷上寄情托興,充分展示其筆情墨趣。在設色特徵上,雖然淺絳彩色料不豐富,但表現山水、人物、花鳥卻能墨法入神,傅彩入妙。畫春景,挹露帶雨,黛山秀水,多用青綠,略施淡赭;畫夏景,綠樹濃蔭,雲蒸霞蔚,多用濃青淡綠,遠山淡赭一抹;畫秋山,紅染楓葉,深潭初碧,寒林點丹;畫冬色,筆尖寒樹,雪色素絕,白色配青黛。設色無斧鑿,點染自微茫;山碧林光靜,江清秋色涼。在畫人物時,能盡顯容貌神態,紅袍玉帶,羅紗裙衫,用礬紅配紫翠。畫花鳥時能隨類賦彩,秋葵寒梅,蘆花小草,黃白相間。設色清麗淡雅,蒼潤新秀。
  • 巧用手法,效果生動
淺絳彩瓷畫創作運用藝術表現手法,能使作品思想內容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使藝術形象更生動,藝術形式更優美。如雷桂泉《喚春歸》淺絳彩套壺上繪八哥鳥與花卉,背後題寫“八百歌兒聲最巧,一年一度喚春歸”喻春。《花香鳥語》淺絳彩水仙花盆上繪花鳥紋,背面題寫“花香鳥語亦多情”。此均為擬人手法的運用。淺絳彩瓷畫巧用藝術表現手法,使作品效果生動感人。

製作工序

淺絳彩瓷畫製作工序包括:畫底,在白胎瓷器釉上以墨彩皴點勾勒出人物和山水的線條輪廓;設色,待墨本油性乾透,再在主體畫面上淺設以淡赭、淡藍、翠等色料,人物、鳥獸、花朵等畫面偶有用粉彩玻璃白填色;書款,以黑彩題寫款識,多是摘錄古人與時人名句,少量自撰詩句,早期偶見以朱紅色料書寫款識的;印章,以紅彩描畫出印章以點綴和完善畫面,也有以印章蘸紅彩鈐印的;燒制,最後入窯以低溫燒制完成。淺絳彩瓷畫的燒造與傳統粉彩瓷器接近,屬低溫燒制,燒成溫度750℃左右。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淺絳彩瓷畫是安徽傳統書畫藝術在瓷器上的體現,或因此地緣文化差異的因素,它在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上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宣傳。景德鎮瓷畫代表人物王錫良等雖均為安徽籍畫家,並深受安徽文化的滋養、懷有濃濃的故土情結,但終因客居瓷都不能充分傳承徽文化的特質,這對於安徽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發展和宣傳工作,都是極大的憾事。而蚌埠的淺絳彩瓷畫尚處於民間收藏、傳承、創作階段,雖已初步得到了全國淺絳彩瓷畫收藏研究領域的關注和認可,但無論是書畫家隊伍、瓷畫技術、創作場地、市場推廣等方面都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局限傳承發展的窘境。

傳承人物

楊士林,蚌埠市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蚌埠書畫院原院長,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景德鎮收集研究古代淺絳彩瓷作品,並拜訪王錫良先生,考察、學習淺絳彩瓷畫。後其弟子季永等人在蚌埠建立了當代安徽淺絳彩瓷畫創作基地,進行淺絳彩瓷的繪畫和燒制研究。
季永,1974年2月生於蚌埠,現任蚌埠市美術館副館長,國家二級美術師,1995年起師從著名書畫家楊士林研習傳統文化和書畫藝術。2014年10月,季永先生被蚌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命名為蚌埠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淺絳彩瓷畫的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在蚌埠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關心指導下,蚌埠書畫家和收藏家多年來積極致力於淺絳彩瓷畫的收藏、研究、創作活動。傳承人季永及劉暢、王軍等蚌埠書畫家,在多次赴景德鎮向王錫良等老一輩瓷畫家請教學習的同時,也創建了蚌埠淺絳彩瓷畫創作基地,並帶領著多位蚌埠書畫家共同進行淺絳彩瓷畫創作研究工作,還在蚌埠二中開設了淺絳彩課程。

社會影響

  • 重要展覽
2020年5月18日,“淺絳彩”瓷器展在中國陶瓷琉璃館舉辦,展出淺絳彩瓷畫。
2020年,“珠山逸韻——景德鎮近代陶瓷名家作品展”在南山博物館舉行,展出淺絳彩瓷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