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層點狀角膜病變

疾病介紹,多發時節與人群,病因病理,症狀表現,

疾病介紹

淺層點狀角膜病變(superficial punctate keratopathy)是角膜上皮三種病變類型的總稱,即點狀上皮角膜炎(punctate epithelial keratitis)、點狀上皮糜爛(punctate epithelial erosions)和點狀上皮下浸潤(punctate subepithalial infiltrates),它們常同時存在,只是輕重和病變範圍有所偏重和不同。
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是由綠膿桿菌所引起的暴發性角膜化膿性感染,最早由Sattler(1981)報導此病,1938年版Duke-Elder的Textbook of Ophthalmology中僅記載數例,而在1965年版Sytem of Ophthalmology中已引用約100例。國內除范德彰等於1965年曾報導100例外,近年來北京、廣州、南京、河南等地均有不少報導。從國內外看本病頗有增多趨勢,原因可能是由於化學療法的發展所出現的菌交替症,造成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病增多。

多發時節與人群

眼科專家說:此病多發於夏、秋季,可能與細菌生活條件和自然界溫度有關。此外,夏、秋為農忙季節,戶外活動較多,也增加了眼外傷的機會。性別意義不大,一般以男性較多。
年齡:各年齡組均有,我們所見病例中,最小者為1周歲,最大者為78歲。但就各家報導來看,多數為從事過去的中青年人。兒童患者,大都發生在營養缺乏或角膜軟化症的基礎上;年老患者則可能與角膜上皮不健康,易於遭受上皮損傷有關。
職業:工人、農民、教師、學生均有,但以工人發病最高,其中尤以機器廠、鋼鐵廠工人為最多。工程包括車工、鉗工等,因為這些工作容易發生角膜異物,尤其在夏季,大風扇吹動,角膜表面可滯留許多鐵屑。其次為農民,在過去時常發生稻梢、棉桿觸傷或稻穀濺傷角膜等情況。至於其它職業患者也都與眼外傷有關。近來也有報導戴親水性矽膠接觸鏡後發生引病。Thomas等(1980)曾報導60例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原有外傷史的僅13例,而其中20例無外傷史都是戴了接觸鏡後發生的(8例戴硬性接觸鏡,12例戴軟性接觸鏡)。

病因病理

1.細菌性感染:在各種細菌性結膜炎或瞼緣炎時,常合併角膜的上皮糜爛和點狀表層炎以及多膜邊緣部上皮下浸潤,這些病變在角膜上有時呈散在性,有時在全形膜上瀰漫性分布,特別是角膜周邊部較多。
2.病情性感染:在各種病毒性結膜炎的早期,常可能先引起角膜點狀上皮糜爛。
3.頻繁的點眼藥水的刺激或紫外線刺激可引起角膜上皮糜爛和炎症。
4.機械性刺激,可使上皮擦傷,倒睫及營養不良均可導致上皮糜爛和炎症。
5.其他眼病,如乾燥性角膜炎、春季結膜炎、藥物過敏均可引起角膜上皮的損害。

症狀表現

包括畏光、異物感灼熱、流淚和偶發性視物模糊結膜可以輕微受累,也可能完全不受累。角膜可見典型的上皮間卵圓形或圓形點狀沉積由許多分散的、細小顆粒狀、灰白色點樣混濁聚集而成。這些三維橢圓形或圓形上皮間混濁常發展成一個隆起的突破上皮層的中心,偶爾可見細小可能由黏液組成的頭髮樣絲狀物角膜病變邊緣不整齊,有時會呈現星狀外觀而這些星狀或樹枝狀外形易被誤診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
病灶為3~20個。偶爾會出現輕微的上皮和上皮下水腫但未發現細胞浸潤現象混濁易消失且部位多變,最常累及角膜中央和視軸。疾病的自然病程常為1~2個月以後逐漸緩解,6~8周后復發。靜止期病變完全消失,僅留有上皮下瘢痕。
在疾病進展期,灶性混濁可擴展到淺層上皮,螢光素和孟加拉紅(虎紅)染色陽性。緩解期,病變靜止,外觀呈上皮內扁平灰色點狀,不能被螢光素或孟加拉紅染色
角膜知覺通常不受影響少數患者角膜知覺會有輕微減弱該病多為雙眼先後發病單眼發病率小於1/20。結膜反應小或無。慢性病程,可持續20~30年以上。慢性症狀和體徵可能對治療無效,但可自行緩解急性期症狀對治療有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