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獸

混元獸

混元獸的屬名,意為“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元氣之始也”,表示該生物擁有真獸類和後獸類混合特徵的特別屬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混元獸
  • 拉丁學名:Hunyuanotherium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獸亞綱Theria
  • 分布區域:內蒙古寧城地區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研究發現,進化史地位,

物種學史

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過去20年間,我國東北熱河生物群發現了超過120多個屬種的脊椎動物化石。新發現的混元獸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特徵。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歷時3年,構建了一個包括有56個早期哺乳動物分類單元和400多個形態學特徵的大型數據矩陣,確立了早期哺乳動物譜系樹。
種名周氏,獻給周忠和博士,感謝他不但開啟和推動了熱河生物群的深入研究,而且引導和幫助其他年輕團隊對熱河生物群開展研究。

形態特徵

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過去20年間,中國東北熱河生物群發現了超過120多個屬種的脊椎動物化石,相對於種類豐富、保存精美的恐龍和鳥類化石,獸類哺乳動物只有3屬3種。其中始祖獸和無矢脊獸是真獸類,中國袋獸則常被認為是後獸類的最早化石記錄。這些化石為解決胎盤類與有袋類的分異問題提供了形態證據,但受限於當時的研究條件,科學家們難以獲取詳盡的解剖學證據,因此造成了長久以來對這些種類、尤其是中國袋獸系統發育位置的爭議。新發現的混元獸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特徵。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歷時3年,構建了一個包括有56個早期哺乳動物分類單元和400多個形態學特徵的大型數據矩陣,確立了可靠的早期哺乳動物譜系樹。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熱河生物群中的4種哺乳動物都屬於真獸類,包括之前被歸入後獸類的中國袋獸。
周氏混元獸 (Ambolestes zhoui, STM33-5)的牙齒及下頜周氏混元獸 (Ambolestes zhoui, STM33-5)的牙齒及下頜
周氏混元獸、負鼠和美洲獅的舌骨器周氏混元獸、負鼠和美洲獅的舌骨器
混元獸還首次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動物完整的舌骨器。舌骨器懸掛在頭骨與喉結之間,是為舌頭和頸部某些肌肉提供附著處的一系列纖細的骨頭,是哺乳動物重要的進食、咀嚼和發聲的器官。由於它們不與其他任何骨頭形成關節,因此在化石中很難被保存,是哺乳動物骨骼中知之最少的骨頭。人類的舌骨是由一個U型的單塊骨頭構成,而混元獸的舌骨由7塊骨頭組成、其結構更為精巧。

研究發現

2018年6月,雲南大學畢順東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寧城地區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該重大發現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動物的起源中心。
混元獸的正型標本混元獸的正型標本

進化史地位

混元獸發現之前:
混元獸
沙氏中國袋獸(Sinodelphys szalayi)
中生代後獸類
中華侏羅獸(Juramaia sinensis)
蒙大拿獸(Montanalestes keeblerorum)
穆托賊獸(Murtoilestes abramovi)
原堪納掠獸(Prokennalestes trofimovi)
中生代真獸類
混元獸發現之後:
混元獸
後獸次亞綱
混元獸
沙氏中國袋獸
(Sinodelphys szalayi)
獸亞綱
中華侏羅獸
(Juramaia sinensis)
真獸次亞綱
蒙大拿獸
(Montanalestes keeblerorum)
穆托賊獸
(Murtoilestes abramovi)
原堪納掠獸
(Prokennalestes trofimovi)
中生代真獸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