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航跡1895

深藍航跡1895

《深藍航跡1895》由中國漫畫作者劉剛(筆名:劉燁)編繪的一部網路漫畫,自2013年起連載,截至2016年01月29日前曾在“縱橫動漫”“可米庫動漫”網站連載,目前處於暫停更新狀態。該漫畫講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359號潛艇在參與演習的過程中,因不明原因穿越時間,返回1895年——令中國人倍感屈辱的《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出於保衛國家的使命感,359號潛艇全體官兵試圖改變歷史進程,幫助中國走出被列強瓜分陰霾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藍航跡1895
  • 其他名稱:深藍航跡,航跡を追え
  • 作者:劉剛
  • 類型:軍事,歷史,穿越,戰爭
  • 地區:中國
  • 連載期間:2013年4月-現在
  • 出版社:縱橫動漫
故事內容,角色介紹,用語解說,涉及事件,登場艦船,登場武器,

故事內容

中國常規潛艇395艇奉命前往東海海域進行軍演,在進行途中發生海底地質變化產生時空扭曲,浮起後他們發現來到了100多年前的1895年的台灣東部海域。此時自認為只是潛艇故障的他們,上浮不久就發現進攻台灣澎湖的日本海軍艦隊。當完全確認自已所在的時間空間後,大家開始討論對策。
雖然都明白“慘痛的歷史往往可能是新時代的起點”,但作為軍人的使命感,大家最後集體討論通過加入澎湖和台灣保衛戰,而後遏制日本在東亞及南洋的出入口,以支持中國近代化的變革和發展。從此歷史的軌跡向另一個方向發生了扭轉……

角色演員介紹

  • 深藍航跡1895
    左龍飛
    演員:-
    395號潛艇副艇長,少校軍銜,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在395號潛艇意外穿越至1985年後,為打擊日軍而率小隊登入澎湖,為對地飛彈指引打擊目標,不料途中遭遇意外,與日軍發生激烈交火,致使2名戰友犧牲,左龍飛本人也身負重傷。此次事件後,左龍飛因指揮不當而被艇上給予停職處分。後應於少清的請求,登上宋育仁購買的秘密艦隊旗艦“維多利亞女王”號,因觀念的差異而與艦隊指揮琅威理有所不合,但最後左龍飛依然為琅威理高超的指揮能力所折服,並請求在其手下學習。在與被日軍俘獲的“鎮遠”號對戰時,琅威理不幸負傷,左龍飛代其指揮“維多利亞女王”號,然而終因實力懸殊而漸漸支撐不住,無奈之下,左龍飛用電台請求395艇的支援,用反艦飛彈反艦飛彈擊沉鎮遠。
  • 深藍航跡1895
    於少清
    演員:-
    395號潛艇航海長,少校軍銜,熟諳近代中國歷史,且擁有獨到的戰略眼光。澎湖反擊戰後,為了改變歷史的軌跡,於少清在劉中城的陪同下冒險前往馬關(今日本山口縣下關市),向當時和談的大臣李鴻章披露日本的陰謀,並說服他中止談判。之後李鴻章受於少清之邀,登上395號潛艇參觀,於少清藉此機會向李鴻章介紹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對如何改變歷史提出了諸多建議。
  • 深藍航跡1895
    石國全
    演員:-
    395號潛艇艇長,上校軍銜。沉著冷靜的軍官,意志堅定,是整艘潛艇的頂樑柱,表面嚴厲,但心裡還是十分愛護下屬,對改變歷史持謹慎態度,但出於捍衛祖國的目的,依然竭力與日本人作戰。
  • 深藍航跡1895
    方程
    演員:-
    395號潛艇政治委員,上校軍銜。與嚴厲的石國泉剛好相反,擔任政委的方程性格開朗且隨和,好開玩笑,但同樣是一個富有遠見的人。他與石國泉搭檔默契,在指導下屬時兩人往往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 深藍航跡1895
    李鴻章
    演員:-
    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北洋水師的締造者,時任北洋大臣兼任直隸總督,歷史上因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而背負罵名,近年來,學界對其評價逐漸有所改善。“澎湖保衛戰”打響時,李鴻章正赴日本馬關開展對日和談,因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加上他本人遭遇暗殺,以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不斷羞辱,李鴻章的精神備受打擊。此時,於少清的出現令李鴻章看清了日本人的險惡用心,下定決心中止“和談”,放棄簽訂將會荼毒中國百年的《馬關條約》並悄然離開,前往台灣參觀395號潛艇,並頂住來自慈禧太后的壓力,購買船隻,積極備戰,誓與日本人抗爭到底,蕩滌甲午國殤。可以說,395艇的出現,讓李鴻章看見了中國的未來,並重新燃起了抗爭的熱情與希望。
  • 深藍航跡1895
    劉永福
    演員:-
    時任台南軍務幫辦,前黑旗軍統領,歷史上的劉永福在1985年率領黑旗軍與義軍,在台南與日軍激烈交鋒,終因斷晌缺械,清廷又不予支援而惜敗。故事中,李鴻章自馬關返回後首先前往台南與劉永福見面,提出了自己與日軍決一死戰的看法,獲劉永福的支持,在於少清的參謀下,劉永福重組黑旗軍,並根據於少清的建議組建其一支近代化武裝的突擊隊。雖然性格直率不像李鴻章等人那樣有遠見,但憑藉著一腔老年熱血和對血洗甲午國殤的殷切期盼,劉永福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現了一名軍人浴血報國的忠心。
  • 深藍航跡1895
    琅威理
    演員:-
    英國人,北洋水師前總查(總教官),1890年因“撤旗事件”辭職回英國。“澎湖保衛戰”前,受宋育仁的邀請,出任“秘密艦隊”的指揮官。琅威理治軍嚴厲,脾氣火爆,同時也極富戰略、戰術眼光,是個十足的職業軍人。在封鎖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時,指揮“維多利亞女王”號時,以一敵二,擊沉日本巡洋艦“秋津洲”號和一艘商船,擊傷巡洋艦“吉野”號。琅威理與左龍飛因意見不合曾有所爭執,但隨後琅威理也發現了這個年輕人身上的閃光點,便有心試練他,表面上處處與其作對,實際上給予了他嚴苛的訓練,左龍飛亦理解琅威理的苦心,努力應對琅威理的挑戰,兩人彼此心照不宣。在與被日本俘獲的“鎮遠”號鐵甲艦戰鬥過程中,琅威理受重傷昏迷,由左龍飛代理“維多利亞女王”號艦長。
  • 深藍航跡1895
    東鄉平八郎
    演員:-
    時任日本帝國海軍“浪速”號艦長,歷史上的東鄉氏在對馬海峽海戰中率領日本海軍擊敗俄國海軍,並因此獲得“軍神”“東方納爾遜”的美譽。故事中,東鄉氏在“松島”號、“西京丸”號相繼被395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後,判斷艦隊誤入中國軍隊布下的水雷區,代替旗艦命令其他船隻迅速撤退,同時,東鄉氏指揮“浪速”號單艦突進,冒險前往救援落水士兵。戰後,東鄉氏因下達撤退命令而被軍界視為恥辱,但在與秋山真之會面後,認為“澎湖之戰”另有蹊蹺,於是下令秋山真之著手調查。。
  • 深藍航跡1895
    秋山真之
    演員:-
    時任日本帝國海軍“筑紫”號航海士(領航員),歷史上的秋山氏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提出沉船閉塞旅順港、敵前大轉向、七段擊等方案,是聯合艦隊勝利的第一號功臣,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天才參謀”。故事中的秋山氏資歷尚淺,默默無聞,但已經展現出其才華,在“澎湖保衛戰”中日軍完敗後,秋山氏不顧眾議,與被視為敗軍之將的東鄉平八郎研判戰局,並憑藉戰場形式推測出了“水底機船”——395號潛艇的存在。“秘密艦隊”封鎖台灣海峽時,秋山氏受東鄉平八郎的指派,偽裝成中國人潛入台南從事特務工作,試圖尋找395號潛艇的蹤跡。
  • 深藍航跡1895
    伊藤博文
    演員:-
    日本近代政治家,時任日本總理大臣(首相),歷史上的伊藤氏是日本首任內閣首相、樞密院議長、貴族院院長。其人對明智維新起到了巨大貢獻,但是他在任期間,也發動了針對中國和朝鮮侵略戰爭,可以說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播種者。伊藤氏在1909年訪問中國哈爾濱期間,被朝鮮青年安重根用手槍擊斃。故事中,伊藤氏與李鴻章在馬關和談時,驚悉“聯合艦隊”敗績,為保證談判時日本對中國的壓倒性優勢,伊藤氏還是不動聲色,佯裝鎮定,並對李鴻章進行訊息封鎖。然而伊藤沒有想到的是,於少清在暗中向李鴻章透露前線的訊息,令其努力功虧一簣,也直接導致李鴻章離開日本,第一次中日和談全面失敗。

用語解說

涉及事件

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乾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英文為“Sino-Japanese War”)。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詳見: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秘密艦隊
詳見:宋育仁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宋育仁正擔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因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暫時代其職務。宋育仁上書清廷,指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在獲悉清軍平壤潰敗,黃海海戰失利後,宋育仁情急之下,與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密謀,購買英國賣與阿根廷智利兩國的戰艦五艘,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一旅,託名澳大利亞商團,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謀既定之時,宋育仁等一面報請朝廷批准,一面又與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繫。同時,宋育仁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等商定:由中國與康敵克特銀行立約借款二百萬英鎊、另戰款一百萬英鎊,以支付兵船購買費用。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其所購艦隻,備齊了槍彈武器,各級戰鬥人員,也已經募集妥善,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軍,準備交由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理率領。但因為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故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1895年3月,清廷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以海外募集水師奇襲日本的計畫胎死腹中。宋育仁因“潛師謀廢”,敗局已定,只能“撫贗私泣,望洋而嘆”,著實傷心了很久。在回國途中,他寫成了《借籌記》,詳詳細細地記了這事的經過,以表壯志未酬之情。
乙未戰爭
詳見: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又稱乙未之役,意指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清帝國於公元1895年(農曆乙未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帝國時,所發生的一連串台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大小戰役之總稱,同時也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登場艦船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395號潛艇
故事中自21世紀穿越歷史,返回1895年澎湖戰役前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在“澎湖保衛戰”中,395號潛艇用艇載魚雷擊沉日本帝國海軍“松島”號、“西京丸”號、“橋立”號,並用潛射飛彈擊毀日軍糧食儲備。該艇系039型常規動力潛艇(北約代號“元”級潛艇),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二代常規動力潛艇,全長約76米,水上排水量約2300噸,水下排水量3600噸,採用柴油發動機和不依賴空氣動力裝置(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簡稱AIP)推進,水上航速約12節,水下航速約20節。武器為艇艏的6管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具備發射鷹擊-83潛射型反艦飛彈的能力。
359號潛艇359號潛艇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192號驅逐艦
故事中出現在左龍飛記憶中的戰艦,左龍飛和於少清曾搭乘該艦執行反海盜護航任務。該艦為052D型飛彈驅逐艦(北約代號“旅洋III”級飛彈驅逐艦),系我國目前最先進的驅逐艦。全長約157米,舷寬約19米,滿載排水量約7000噸,可搭載約280名船員,該艦配備有目前最先進的3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系統,採用柴燃交替發動機,雙軸推進。武器為8座八聯裝新型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防空飛彈、巡航飛彈與火箭助飛魚雷),1座730型近程防禦武器系統,1座24單元HQ-10近防飛彈系統,2座三聯裝324毫米7424型魚雷發射器,搭載一架卡-28C直升機。
192號驅逐艦192號驅逐艦
中國北洋水師“鎮遠”號鐵甲艦
北洋水師主力戰艦,“定遠”級2號艦,1894年黃海海戰後,鎮遠號入港時觸礁受損,林泰曾自認失職,自殺殉國。“鎮遠”號則被日軍俘虜,後被修復,淪為其侵略中國的工具。故事中,“鎮遠”號修復完成後,被派至台灣南部海域,與“秘密艦隊”作戰。“鎮遠”號全長長94米,舷寬18米,滿載排水量7670噸。搭載兩座臥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機,8座圓式燃煤鍋爐,功率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續航能力4500海里/10節,配有照度為8千支燭光與2萬支燭光的探照燈各一具,由2台發電機提供70千瓦的電力。“鎮遠”號裝甲總重為1461噸、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14英寸(355.6mm),水線下裝甲厚12英寸(304.8mm),最大載煤量1000噸,編制329-363人。武器為雙聯裝克虜伯305毫米口徑後膛主炮兩座,克虜伯150毫米35倍口徑後膛副炮2門,75毫米克虜伯炮4門、37毫米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8門,57毫米、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各2門,14英寸魚雷發射管3具。
“鎮遠”號鐵甲艦“鎮遠”號鐵甲艦
中國“秘密艦隊”“維多利亞女王”號戰艦
故事中虛構的一艘戰艦,由中國駐英宋育仁秘密購自阿根廷、智利兩國的英制軍艦之一,該艦是“秘密艦隊”的旗艦,由琅威理指揮。在“澎湖保衛戰”後偽裝成英國軍艦,秘密封鎖台灣海峽,在此過程中擊沉日本巡洋艦“秋津洲”號和一艘商船,擊傷巡洋艦“吉野”號,自身也受一定損失。後與被日本帝國海軍俘虜的“鎮遠”號攻擊,損失慘重。
“維多利亞女王”號戰艦“維多利亞女王”號戰艦
日本帝國海軍“松島”號巡洋艦
日本帝國海軍“三景艦”之一,甲午海戰時期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由法國人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故事中,“松島”號作為“南進艦隊”的旗艦入侵台灣,中途被359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艦長有栖川宮威仁親王被擊斃,隨艦“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負重傷。“松島”巡洋艦標準排水量4278噸,艦長89米,寬15.59米,吃水6.05米,標準載煤量405噸,最大載煤量680噸,輪機部外側裝甲厚125毫米,炮塔裝甲厚300毫米,炮塔頂蓋裝甲厚100毫米,裝甲防禦甲板厚50毫米,航速16.5節,主機為2座臥式3汽缸往復式蒸汽機,6座燃煤鍋爐,雙軸推進,5400匹馬力,編制360人。識別線為黃色。該艦裝備法國造320毫米口徑加納主炮1門,布置在軍艦後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2門;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5門;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10門;8毫米5管諾典費爾德機關炮1門;36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松島”號巡洋艦“松島”號巡洋艦
日本帝國海軍“西京丸”號巡洋艦
西京丸原為日本郵船公司的一艘商船。該公司成立後的第三年,西京丸號下水,開始營運。甲午戰爭前因日本軍令部長樺山資紀隨聯合艦隊出海參戰,臨時將“西京丸”徵用,改裝成代用巡洋艦。在隨後的黃海海戰中僥倖逃脫,未被北洋艦隊福龍號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擊中。1895年3月15日,西京丸被編入日本的“南進艦隊”,侵略台灣。故事中,西京丸在入侵台灣時被359號潛艇的魚雷擊沉。1942年被美國“黃貂魚”號潛艇擊沉。排水量2913噸,387匹馬力,航速12節。主要武器為120毫米口徑速射炮1門,47毫米機關炮2門,57毫米機關炮1門。
“西京丸”號巡洋艦“西京丸”號巡洋艦
日本帝國海軍“橋立”號巡洋艦
日本帝國海軍“三景艦”之一,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故事中,“橋立”號在“澎湖保衛戰”中不顧“浪速”號命令,試圖組織第二次進攻時,被359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艦長日高狀之丞被擊斃。“橋立”號標準排水量4278噸,艦長89米,寬15.59米,吃水6.05米,標準載煤量405噸,最大載煤量680噸,輪機部外側裝甲厚125毫米,炮塔裝甲厚300毫米,炮塔頂蓋裝甲厚100毫米,裝甲防禦甲板厚50毫米,航速16.5節,主機為2座臥式3汽缸往復式蒸汽機,6座燃煤鍋爐,雙軸推進,5400匹馬力,編制360人。識別線為紅色。該艦裝備法國造320毫米口徑加納主炮1門,布置在軍艦前部;120mm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1門;47mm重型哈乞開斯速射炮6門;47mm輕型哈乞開斯速射炮12門;8毫米5管諾典費爾德機關炮1門;36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橋立”號巡洋艦“橋立”號巡洋艦
日本帝國海軍“浪速”號巡洋艦
“浪速”級裝甲巡洋艦首艦,由英國製造,1886年3月26日建成服役。故事中,“浪速”號由其第三任艦長東鄉平八郎指揮,編入“南進艦隊”進攻台灣,“澎湖保衛戰”爆發後,見“松島”號、“西京丸”號因不明原因爆炸沉默,東鄉平八郎判斷“聯合艦隊”誤入中國軍隊布下的水雷區,便下令其他艦艇後撤,自己則指揮“浪速”號孤艦突擊,營救落水士兵,359號潛艇出於人道主義,未對“浪速”號進行攻擊。“浪速”號艦長91.4米,舷寬14.1米,吃水5.8米,正常排水量3709噸。裝備2座往復式蒸汽機,6座燃煤鍋爐,正常載煤量350噸,最大載煤量800噸,雙軸推進,輸出功率7604匹馬力,最大航速18節。全艦裝甲甲板厚50-75毫米,輪機部外側裝甲厚76毫米,炮塔頂及艦橋裝甲厚37毫米,編制357人。該艦裝備德國260毫米35倍口徑克虜伯炮2門;150毫米35倍口徑克虜伯炮6門;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6門25毫米四聯裝諾典費爾德機關炮10門11毫米10管格林機炮4門;36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浪速”號巡洋艦“浪速”號巡洋艦
日本帝國海軍“吉野”號巡洋艦
甲午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戰艦之一。故事中,“吉野”號在與“維多利亞女王”號對峙時,被前者發射的炮彈重創,但依然憑藉高航速脫離了戰場。“吉野”號的排水量高達4150噸,艦長109.73米,甚至超過了當時中國體形最大的“定遠”級鐵甲艦,軍艦的甲板寬度為14.17米,吃水5.18米,水線附近縱貫全艦敷設了穹甲甲板,穹甲中央隆起的部位厚1又4分之3英寸,兩側坡面斜向水線下的部分厚度為4.5英寸。艦體識別線黑色。正常載煤400噸,最大載煤1000噸。“吉野”艦的動力系統非常傲人,採用了2台立式4汽缸往復式蒸汽機,配合12座高式燃煤鍋爐,可以獲得15000匹馬力的澎湃動力,驅動2個螺旋槳,航速達23節,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軍艦。編制360人。武備為4門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6寸40倍口徑速射炮,8門4.7寸40倍口徑速射炮,22門47毫米口徑哈乞開斯單管速射炮,以及5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
日本帝國海軍“秋津洲”號巡洋艦
該艦由英國設計,日本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建造,1894年3月31日建成服役。曾參加過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1927年1月10日除籍報廢。故事中,“秋津洲”號在為日本商船護航時,與“秘密艦隊”接觸並發生遭遇戰,被“維多利亞女王”號擊沉,該艦載員304人,全艦長91.7米,寬13.14米,排水量3100噸,裝備2座臥式三氣筒三段鼓脹式蒸汽機,6台燃煤鍋爐,輸出馬力8400匹,最大航速為19節。艦上配有4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6座單裝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L/40速射炮,8座單裝47毫米重型哈乞開斯速射炮,4座5聯裝8毫米諾典費爾德機關炮,以及四具356毫米魚雷發射管。

登場武器

QBZ-95式自動步槍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208研究所研製的突擊步槍,全長743毫米,重3.3千克,採用無托結構,導氣式自動方式,短行程導氣式活塞自動機;機頭迴轉式閉鎖,可單、連發射擊;使用30發塑膠彈匣供彈。機械瞄準具為覘孔照門。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鋼件採用化學複合成膜黑磷化處理,鋁合金零件用硬質陽極氧化處理,上、下護手及上機匣等件採用工程塑膠。該槍的改進型為QBZ-95-1式自動步槍。
QSZ-92式半自動手槍
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製,長190毫米,高135毫米,寬35毫米。槍管長111毫米。空彈匣時重760克,滿載手槍彈時重943克。採用半自動射擊方式,具備單動和雙動功能。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方式,彈匣為雙排雙進彈匣供彈。彈容15發。彈匣上刻有存彈指示刻度,以顯示彈匣內的剩餘彈藥。槍底板在對應槍口位置的下方設定了瞄具接口槽,可以安裝雷射照準器和戰術燈。在扳機護圈前方設定有防滑凹紋及相應的直線段和稜角。套簡上的照門和準星上都裝有螢光點,便於在沒有專門器材的情況下進行夜間瞄準。
漢陽造步槍(1888式委員會步槍)
由德國步槍試驗委員會設計,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引入並在漢陽兵工廠製造,在中國被稱為“漢陽造”,因其槍口處裝備有冷卻用的套管,故又被稱為“老套筒”。該槍全長29.13英寸,重4.14千克,採用旋轉式槍栓,雙前栓榫鎖定,外露單排彈倉。彈匣為曼里夏式,容彈量5發,可發射7.92毫米×57毫米步槍彈。瞄準具則為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最大有效射程1300 米。故事中,在於少清的建議下,李鴻章將台灣守軍的武器裝備制式統一成漢陽造步槍。
明治22年制定大日本帝國村田連發槍
簡稱“村田22式”步槍,該槍由日本陸軍少佐村田経芳於1889年設計。可發射8毫米步槍彈,彈容量8發。在入侵台灣期間,該槍是日本陸軍的制式武器之一,但由於生產量較少,因此現存槍枝較為罕見。
馬克沁重機槍
該槍由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11.43毫米,槍重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100發/分。因1894年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就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3000多人而聲名大噪。故事中,馬克沁重機槍是於少清向李鴻章提議裝備的制式武器之一。
加特林重機槍
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於1860年發明的一種手動轉管武器,是19世紀中期少數能夠做到自動射擊的武器之一。該槍在引入中國時被稱為“格林快炮”。故事中是李鴻章為台灣守軍替換的制式武器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