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淮陰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淮陰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是淮陰區人民政府201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陰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工作報告
  • 地方:淮陰區
過去的五年,是全區人民在巨觀環境起伏多變、困難挑戰此消彼長的形勢下,團結一心、共克時艱,奮勇前行、創造輝煌的五年。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爭先淮安、崛起蘇北、追趕蘇中、學習蘇南”的發展定位,搶抓機遇迎挑戰,砥礪奮進促跨越,順利實現了“三步並作兩步跨、三年力爭翻一番”的奮鬥目標,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全區經濟社會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上了新的台階。
“十一五”期間,我們致力於推動跨越趕超,綜合實力持續躍升。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千方百計解難題,全力以赴保增長,堅定不移促轉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為20:52:28,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了10個百分點,實現“二產占比超一半、三產超一產”的歷史性跨越。2010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8.1億元,人均突破3000美元,分別是2005年的2.5倍和3倍;財政總收入突破20億元、達到26.84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79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5.8倍和6.9倍;農村鄉鎮財政收入由2005年平均200多萬元增加到2000多萬元;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倍多。工業經濟快速壯大。2010年,預計實現規模工業銷售收入389億元、利稅38億元,均比“十五”末翻了兩番多。出台鼓勵工業企業做大做強等政策措施,催生出開票銷售收入突破23億元的雙匯食品、全市首家境外上市的萬香國際等一批骨幹企業,全區列統企業由2005年的133家增加到340家,開票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超億元企業以及入庫稅金超千萬元企業分別發展到4家、21家、17家。鹽硝加工、食品加工、鋼鐵和機械製造等支柱產業實現銷售收入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1.8%,以金太陽電力為代表的太陽能產業、以軟體科技產業園為龍頭的軟體業正在崛起。高效農業蓬勃發展。良種和農機補貼、農業保險等惠農支農政策全面落實,糧食持續增產增收。培植丁集、劉老莊等14個千畝連片的日光能溫室、鋼架大棚特色基地,全區高效種植業面積達到64萬畝,占比提高到66%,全面建成蔬菜、生豬、家禽三大十億元農業產業,連續多年被評為省高效農業先進區,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區”稱號。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別發展到17家、984個、22個,創成省市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5個、無公害農產品55個、綠色食品6個。第三產業日益繁榮。淮安綜合大市場啟動實施,國際汽車城一期、歐蓓莎國際家居購物中心一期主體建成。聯創科技等一批知名服務外包企業成功落戶。“家電、汽摩下鄉”活動紮實開展,蘇果、商聯等連鎖超市覆蓋城市社區和農村集鎮。新成立崑山農村商業銀行淮陰支行、恆豐和巨一小額貸款公司等10家金融機構,2010年底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17.77億元、77.24億元,是2005年的4.1倍、3.8倍。漂母祠等旅遊景點建成開放,國信大酒店等高端服務接待單位投入運行。
“十一五”期間,我們致力於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競相迸發。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全面擴大對外開放,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招大引外成果豐碩。推行區領導分片主攻、專業隊伍專職招商等方式,持續開展招商引資競賽、重大項目攻堅等活動,五年累計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億元項目142個、超10億元項目12個,實際到賬資金212.6億元;共組織實施超億元項目113個,完成投入171.7億元,分別是“十五”時期的6.8倍、7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2010年註冊外資實際到賬突破1億美元大關,實現進出口總額1.9億美元、外經營業額6000萬美元。園區建設再上台階。開發區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九通一平”面積擴大到18平方公里,建成省級太陽能利用特色產業園、科技創業園和重點培育中小企業創業基地,2010年列統企業發展到134家、財政收入突破4億元。工業新區開發面積達到3.6平方公里,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元明粉出口和采輸鹵基地。“國字號”淮陰台灣農民創業園成功獲批,引進台資項目7個。鄉鎮工業集中區企業達到358家,王營、棉花莊等4個工業集中區成為市級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各項改革縱深推進。管理執法類、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染織總廠、淮陰麵粉廠等25家企業破產改制順利完成。推行財政“三項改革”和“鄉財區管鄉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行為日益規範。按照“統一、精簡、效能”的原則,基本完成區政府和鄉鎮機構改革。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率先在全市建成企業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工作站,實施國家和省級以上科技項目58項,13家企業跨入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專利授權量達到400件,貝萊爾電氣榮獲“中國專利十佳企業”稱號。創建中國馳名商標2個,省市名牌產品達到40個,“輝煌”太陽能創成中國名牌產品。我區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省科普示範區和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區。
“十一五”期間,我們致力於統籌城鄉建設,人居環境更新更美。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互動融合,加快城市強功能、鄉村改面貌,榮獲“中國(長三角)城鄉一體化建設範例縣區”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稱號。城市面貌顯著變化。圍繞打造“一體兩翼”,新建、改造黃河東西路等42條城市主次幹道,建成4座跨古黃河、鹽河大橋,城區“六縱八橫”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區面積擴大到2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到36%。老城區長高變靚,淮海北路、“兩河三岸”越來越美,世邦大廈等現代高樓拔地而起。東城區建設步伐加快,東方母愛公園、古黃河三期風光帶順利建成,一批精品樓盤集群開發。西城區服務功能日益完善,淮州中學新校區、西壩公園投入使用,社會事業大廈開工建設。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城市管理步入長效化軌道。交通體系日臻完善。認真做好省市重點交通工程服務保障工作,寧淮高速、鹽徐高速建成通車;205、325等國省幹道一級化改造順利完成,成為淮安重要的對外快速大通道;新長鐵路淮安火車站投入運營,鹽河航道“五改三”工程、淮安汽車北站、宿宿淮鐵路加快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748公里、橋樑675座,236省道按照城市幹道標準向農村延伸,京杭運河淮陰大橋等4座大型橋樑投入使用,西部南北交通瓶頸取得重要突破。鄉村環境大為改觀。紮實開展鎮村建設“三年會戰”,“六個一”工程帶動了集鎮功能的不斷完善;建設農民集中居住點150個,袁集桂塘、西宋集洪北成為省級康居示範村。完成竹絡壩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一批農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產田23.36萬畝,整理土地17.5萬畝。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展開,鄉村衛生保潔基本實現全覆蓋,古寨鄉進入省級衛生鄉鎮行列。電力保障更加有力,張福變、營東變等一批重大電力設施建成並投入運行。生態建設紮實有效。環保和節能減排力度加大,飲用水源地集中整治紮實推進,2010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2005年削減3305噸和2.3萬噸,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5.7%,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4.5%,為全市創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作出積極貢獻。新建戶用沼氣池1.25萬隻,改廁7萬餘座,創建省級生態村1個、省級污水設施試點村5個。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5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2%,為淮安建成國家園林城市創造了特色和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