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五壩

淮安五壩

淮安五壩,即仁字壩、義字壩、禮字壩、智字壩、信字壩,是淮安的古地名,也是京杭運河邗溝段的重要節點。

今淮安五壩幾無遺蹟可尋,唯翔宇南道與北門大街路口的禮字壩地名尚存,近年來隨著淮安城市“東擴南連,五區聯動”戰略的實施,周邊商場林立,成為淮安區的重要商業中心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五壩
  • 地理位置: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
  • 所處時代:明朝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古末口、禮字壩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古末口,禮字壩,旅遊信息,現代有軌電車,市內公交,

歷史沿革

明初時,江南糧餉北運饋軍,有海、陸兩條路:“餉遼卒者,從儀真上淮安,由鹽城泛海;餉梁、晉者,亦從儀真赴淮安,盤壩入淮。”洪武三年(1370),淮安知府姚斌“開淮安城東北之菊花溝(澗河),以通海運”,因水陸路便,將原設城西的淮陰驛遷至菊花溝頭今下關,於驛西設壩,“壩東為纖路,西即城基”,船隻由運河進入淮河或由淮河進入運河,在此盤壩。
高麗使臣權近《奉使錄》:洪武二十二年(1389),“(淮陰)驛西築堤為堰,其西邊各置機輪,斡舟而轉,以置開河之中,謂之壩。蓋開河地高,水不得通淮故也。”此壩後稱仁字壩。永樂初漕運大增,又建義字、禮字、智字、信字四壩,合稱淮安五壩,定漕船經由仁字、義字二壩,商船經由禮字、智字、信字三壩。
古淮河在清江浦東北的草灣河道轉南,至末口及其東的劉伶台後又折向北,至漣水縣城西的赤晏廟後,東過漣水縣城南入海,這個“U”字形的河灣叫山陽灣。淮安五壩均在山陽灣河道邊,沿今翔宇南道(古淮河山陽灣)由東向西順序排列,仁字、義字二壩緊鄰,在淮安新城東門外下關附近;禮字壩在新城西北,該地名至今猶存;智字、信字兩壩相連,在今淮安國際商城附近。
五壩均為車船壩,即堰埭。潘季馴《河防一覽》卷四《修守事宜》:“建車船壩,先築基堅實,埋大木於下,以草土覆之,時灌水其上,令軟滑不傷船。壩東西用將軍柱各四柱,上橫施天盤木各二,下施石窩各二,中置轉軸木各二根,每根為竅二,貫以絞關木,系蔑纜於船,縛於軸,執絞關木環軸而推之。”
淮安五壩雖可溝通裏運河、淮河,但過壩必須先把貨物卸下來,再用絞關拖船上下壩,天氣乾旱時更是“壩下淤淺,重勞人力”,過壩後還要在水流迅急的淮河山陽灣逆水行六十里,“挽運者不勝勞”。
清江浦成,設清江、新莊等閘,“以時啟閉,人甚便之”。但清江浦要靠有節制的引用黃河水內灌方可浮舟,而黃流甚濁,恐至淤墊,漕船過盡,即行閉閘,“五閘匙鑰掌之都漕,口之出入監之工部”,“敢有私擅出入者罪至重”,“時將入伏,閘外即築軟壩,一應船隻俱於五壩車盤”。淮安五壩的轉運量雖大減,但仍然使用,特別是當清江浦淤塞時,更要依賴五壩。明萬曆初,民船仍舊在五壩車盤,每年雇行夫1800名,做工六個月,計銀五兩四錢。
明中期黃河全流入淮後,山陽灣水流更急,威脅淮安城和裏運河。萬曆四年開挖草灣河,由清江浦東直連安東(今漣水)城西的淮黃河道,萬曆十六年草灣河大通,其後山陽灣水緩淤積,逼水盡歸草灣,淮安五壩因遠離淮黃河道而全部廢棄,結束了其轉運樞紐的歷史。

主要景點

古末口

古末口扼邗溝入淮之口,在古楚州北辰坊,從先秦到明清,先後在古末口附近興建了很多水工設施,以利蓄泄,便舟航。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挖邗溝時,因邗溝底高,淮河底低,故在溝、河相接處築埝以防止溝水泄流入淮,史稱北辰堰(一稱北神堰)。宋代,附近又建有滿浦壩、滿浦閘,在沙河運河上建有二斗門石閘。
明初,清江浦河開鑿之前,往來舟楫必須在末口盤壩才能通航。洪武三年(1310),淮安知府姚斌於新城東門外建“仁”字壩,永樂二年(1404),平江伯陳瑄又建“義”、“禮”、“智”、“信”四壩,合“仁”字壩為淮安五壩。義壩與仁壩相連,禮壩在新城西北角,迤西為智壩、信壩。
時漕船經由仁、義二壩,商船經由禮、智、信三壩。
明永樂十三年進一步開拓故沙河後,漕舟商船由故沙河行駛,枯水時期,仍由五壩車盤入淮,直至草灣新河開通後,五壩才廢棄。
關於末口,據天啟《淮安府志》載:新城北水關,當未築城時為石閘,今自城築而石閘變為北水關矣。石閘即末口故址所在。經調查,石閘在今翔宇大道南側、加油站以西約百米處。當地民眾曾於1968年在石閘下刨取木樁。石閘原址已興修了穿公路的地涵,石閘以南的邗溝故道,尚清晰可辨。在正閘南80米東溝頭處,尚有一座側閘,可能為北宋初所建的斗門。
又據《重修山陽縣誌》記載:仁字壩、義字壩,舊在新城東門外,自城南引湖水至壩口,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運船經此,盤壩入淮。壩東為纖路,西即城基。禮字壩、智字壩、信字壩,俱在新城外西北,引湖水至壩,壩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運船經此盤壩入淮。經考:仁字壩在今新城東門外,下關西橋北首古濠河側,濠河尚有遺蹟可辨。義字壩在新城東北拐,海神廟南邊北濠河側。禮字壩在新城北角淮漣公路兩側,原址尚存老橋一座。信字壩在今板閘鎮新閘村窯汪東60米,汪廷珍祠堂南邊。當地民眾曾在此刨木樁,樁長四米許,地下有擋土木板、柴草等物。智字壩具體位置未詳,當在禮、信二壩之間。
淮安五壩
古末口遺址

禮字壩

禮字壩,因古運河的繁榮而誕生的老地名,與我們這座城市一樣,經歷了風風雨雨,滄海桑田,是淮安輝煌歷史的見證地之一。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邗溝,其北端名為末口(今淮安市新安醫院附近)。末口的交通中心地位,使這裡逐步形成市鎮,這是今日淮安城市的起源。
淮安的歷任地方官員都在末口周邊興修水利,減少災害,確保往來船隻行駛安全。元末明初,運河漕運步入繁華期,解決好末口貨運問題迫在眉睫。明洪武三年(1368年),淮安知府姚斌在淮城新城東門外建仁字壩,封堵末口,出入運河船隻在壩前卸下貨物,用轆轤絞拉過壩出入黃河。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命平江伯陳瑄總理漕運,坐鎮淮安。陳瑄到任後,在仁字壩以西的淮河南岸又建造了義字壩,與仁字壩相連。隨後,又在末口的上游,興建了禮字壩、智字壩、信字壩。智字壩與禮字壩相連,信字壩又與智字壩相連。至此,淮安運河末口建成了仁、義、智、禮、信“五壩”。
“五壩”實際上就是貨物轉運碼頭。當時官方明確規定:官民商船北上,分別從不同的壩口盤壩過淮,用車輛運至清口後水運北上。漕船由仁、義二壩入淮;商船、民船由禮、智、信三壩入淮。由於“五壩”南來北往的官商雲集,貨運交易熱火朝天,“五壩”地區成為當時淮安最繁華的地區。
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陳瑄疏浚沙河,開鑿清江浦河道,由淮城西管家湖導水,至鴨陳口入淮。隨後,他再西移邗溝,疏通淮揚運河。從此南北行駛的船隻,不再經過“五壩”過淮,使漕運更加便利快捷安全,推動了漕運的發展。
由於貨運不經“五壩”與黃河改道,使“五壩”逐漸毀壞、消失,以至於它們的名字,人們也久已忘卻。惟有禮字壩特別,是淮城北門大街的北端,是老淮安人向北的通道之一,所以這個地名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近年來,由於禮字壩是老淮安城通向市區的必經之路,翔宇大道的開通與城市“東擴南連,五區聯動”戰略的實施,使悠久的禮字壩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禮字壩西邊兩公里處的新城生態園向世人展示出淮安城市的人文脈搏、人與自然完美統一的壯麗畫卷。以建材為主的國際商城贏得許許多多商家青睞,成為城鎮化建設新的資源聚集地。周邊容納二三十萬人的中天翡麗灣建華玖瓏灣藍惠首府淮安人家陽光現代城荷湖星城、易郡龍騰、錦繡江南等現代化商學住配套齊全的宜居小區高樓林立,鱗次櫛比,成為淮安區新的城市形象體。禮字壩中心區域建有10萬平方米,集休閒娛樂、餐飲、購物於一體的“一站式”主題購物中心的金地商業廣場,超市大賣場、五星級影城、3C數碼廣場三大主力店進駐與即將開業的大潤發超市,把禮字壩歷史的繁華向未來延續。
淮安五壩
今日的禮字壩

旅遊信息

現代有軌電車

淮安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古末口站、禮字壩站。

市內公交

前往古末口遺址:新安醫院站:8路、62路、63路。
前往禮字壩:禮字壩站:8路、65路、69路、Y65路、游1路;禮字壩東站:62路、63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