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三大主調

淮劇三大主調

淮劇三大主調,屬於板腔體,具體內容有拉調、淮調、自由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劇三大主調
  • 屬於:板腔體
  • 具體內容:【拉調】、【淮調】、【自由調】
  • 起源於:清代
  • 伴奏二胡三弦揚琴嗩吶
簡介,派生的曲調,三大主調的特點,淮劇的演唱的伴奏,

簡介

淮劇是早在清代《香火戲》或稱《僮子戲》與門漢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廣泛吸取了民間的曲調,經過衍變,形成了淮劇特有的曲調開始伴奏也只有鑼鼓這種打擊類的器樂。淮劇重唱,音色渾厚,音調明朗粗獷而又委惋剛柔相濟是其主要特色。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構,系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系統演化為戲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系。香火戲時期主要唱腔《香火調》、《淮蹦子》,源於鹽、阜一帶的門彈詞、“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寶應地區的田歌、號子等。均被後來的淮劇歷代藝人不斷吸收並改造趨於完善,到上世紀20年代,由於京劇皮黃 徽戲)藝人先後加入淮劇班社,淮劇唱腔也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營養元素,特別是對於淮劇伴奏的影響,淮劇開始從單一的打擊樂伴奏,開始有了二胡、四胡等多種器樂的伴奏如民國16年在蘇州謝長鈺與陳為翰合演《關公辭曹》,和琴師戴寶雨合作,吸收京劇板式,改造【老悲調】、【下河調】和【靠把調】,又將鑼鼓伴奏改為弦索伴奏,定名為【拉調】。
至上個世紀30年代末期,淮劇逐步形成【拉調】、【淮調】、【自由調】三大主調,淮劇曲調趨向成熟。

派生的曲調

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的曲牌有【葉子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小悲調】等數十首。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中吸收並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八段錦】、【打菜台】、【柳葉子調】、【拜年調】等160多首。這些曲調除部分民間小調外,其主調的調式、調性都較相近,結構形式亦完整統一。

三大主調的特點

 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拉調】、【淮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
淮劇代表劇目《牙痕記》陳芳飾演李氏淮劇代表劇目《牙痕記》陳芳飾演李氏
淮調
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
自由調
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以及從民間小調演化的[藍橋調]、[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拜年調]等,都有各自表現性能的輔助曲調。各種曲調共一百多個,其主調的調式調性相近,基本為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三種類型,並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淮劇唱腔流派
淮劇著名琴師兼作曲程少梁淮劇著名琴師兼作曲程少梁
在聲調的發展上,隨表現內容的不斷更新,淮劇的流派唱腔也出現了紛呈並茂的繁榮景象。早在淮調和〔呵大咳〕形成階段(甚至在香火戲階段),因為語言等因素,主體曲調就有東、西路派系之分。東路唱腔富於旋律,音調純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語化,短促強硬。建國後,流行在江南的淮劇以自由調為主體貫串發展,清新明快;又分北路和南路,而北路以江蘇省淮劇團為代表的蘇北的淮劇,仍然保持以淮調、拉調為主要發展線路的唱法,淮調甚濃。淮劇從老藝人們的唱腔研究改進,又分成新的派別從這些不同聲腔體系中創造新腔,如馬派(馬麟童)的【自由調】,李派(李少林)的【拉調】(閃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調】(疊句、連環句)周(周筱芳)的生腔等八大派。

淮劇的演唱的伴奏

隨著淮劇曲調的成熟和發展,伴奏也開始豐富,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現有[起板鑼鼓]、[十字鑼]、[藍橋鑼]、[磨坊鑼]、[散板鑼]、[摜板鑼]、[慌鑼]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