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燥病

涼燥病是以出現各種乾燥的症狀表現為特徵的疾病。

基本介紹

  • 別稱:涼燥病
  • 英文名稱:Dryness disease
  • 常見發病部位:頭部,咽喉
  • 常見病因:外燥證由感受外界燥邪而發病,內燥證多見於高熱、嘔吐、泄瀉及出汗、失血過多之後
  • 常見症狀: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乾咳或痰黏量少
金秋須防燥病【養生百科】

燥病可因致病的途徑不同,分為外燥證與內燥證。外燥證由感受外界燥邪而發病。多從口鼻而入,其病從肺部始;內燥證多見於高熱、嘔吐、泄瀉及出汗、失血過多之後,是耗傷津液的一種表現。燥病也可因發病的時間不同,粗略分為溫燥與涼燥兩種。秋初之時,有夏之餘氣則多見溫燥(是說在燥病中帶有暑熱症候);秋深之時,因有近冬之寒氣,則多見涼燥(是說在燥病中帶有寒涼症候)。如何來防治燥病呢?燥邪致病的特點是易傷津液,因此,防燥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護人體津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秋季進補也只宜清潤補,忌用溫燥補。例如,肺陰虛者可用淮山、桂圓肉燉水魚。用淮山25克,桂圓肉15克,水魚一隻(約1市斤)。將水魚殺後,洗淨與淮山、桂圓肉放進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1小時,飲湯食肉。腎陰虛者,可用冬蟲夏草燉野鴨。用野鴨一隻(去毛及內臟),冬蟲夏草15克。將冬蟲夏草洗淨放進野鴨腹內,加清水適量放燉盅內,燉1個半小時,然後調味服食,功能補腎虛,益腎精。
2、平時不食或少食燥熱傷津之品。煎、炒、油炸的食品如煎魚、炸魚、炸雞、油條等,煙、酒等傷身之物,性質燥熱的食物與果品,如蝦、蟹、辣椒、胡椒、五香粉、茴香、榴槤等。
3、平時可多飲、多食生津潤燥的湯水。①沙參、百合冰糖水。用沙參30克,鮮百合50克,冰糖適量,以清水四碗煮至一碗半,徐徐飲用。有潤燥養陰之功。②玉竹、沙參煲野鴨湯。用玉竹30克,沙參50克,野鴨一隻(去毛及內臟),放置瓦煲內,加清水適量,以中火與文火煲煮1個半小時,調味後,飲湯食鴨。功能養陰潤燥,益胃生津。③雪梨燉冰糖。鮮雪梨一個約100至150克,去皮洗淨切粗件放燉盅內,加適量冰糖和清水。隔水燉1小時後,飲水吃梨。功能滋陰潤肺。④民謠云:十月火為髒,不離白菜湯。可用鮮白菜適量,蜜棗2至3個,同放瓦煲內,老火煲湯。清潤而不燥,清甜可口。
4、如若不慎為燥邪所傷,患上燥病,就要區分屬外燥證還是內燥證。外燥證可分為溫燥和涼燥。溫燥可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乾咳或痰黏量少,甚或痰中帶血,咽喉腫痛,皮膚及鼻咽乾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等表現。此時可用桑杏湯(桑葉,杏仁,北沙參,浙貝母,淡豆豉,山枝子,梨皮)輕宣外燥,潤燥止咳。涼燥可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乾咽燥,皮膚乾燥,咳嗽少痰或無痰,舌苔薄白而乾。此時可用杏蘇散(蘇葉,法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殼,陳皮,北杏仁,生薑,大棗)為基礎進行調治。若是內燥證,多由於人體津液和精血虧損以致津血不能滋潤引起,臨床上可見口渴,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大便秘結,肌肉消瘦,舌燥無津,脈細澀等傷血少津的表現。此時可根據其所傷的不同臟腑進行調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