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孔廟

涵江孔廟

涵江孔廟,又名涵江書院,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紫璜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涵江孔廟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
  • 別名:涵江書院
  • 性質:古代學院
孔里,歷史,正學門,地圖信息,
涵江孔廟

孔里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孔子的第41代嫡孫孔仲良由青陽丞升任莆田(縣)令,遂擇居涵江璜山。幾年後,孔仲良病逝於官任,他的子孫就世居莆田涵江璜山(今紫璜山)。璜山雖僅二三十米高,但它高踞於平野之上,遠望浩浩的三江大海,近俯清清的望江碧流,占盡了一方風水之勝!為了懷念家鄉,孔氏人仍呼新居叫“闕里”,當地人俗呼“孔里”。孔里之名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南宋初年,200年間桑海滄田,風吹雨打,孔氏後裔不少人流落為徭役,星散四方。南宋紹興年間朱熹上任途中路過莆田,聽到莆田有孔子直系後裔,十分驚喜,於是,到涵江造訪孔氏後裔,查看了孔家珍藏的唐誥、世譜和家諜,全為真品。朱熹十分驚異而且嘆惋,隨即趕往郡城,為孔氏裔孫向郡守、縣令訴求“正其版籍,改立涵江孔宜戶為文宣王四十九世孫”,並免除孔子後裔的徭役和稅賦。

歷史

宋淳祐年間(1241-1253年)興化知軍楊棟、涵江鎮官鄭雄飛撥官錢在璜山創建涵江書院及夫子廟,又撥給田產以供祭祀及書院開支之費。景定五年(1264年)郡守徐直諒上書朝廷,請求賜額,宋理宗御書“涵江書院”四大字賜之,又委派祝洙為首任書院山長。涵江書院一下子躍升為遠近聞名的大書院。
宋末元初,戰亂四起,書院並夫子廟同時荒廢。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朝廷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沿用前朝故事,在全國恢復推行儒家之道,還頒布了一系列重孔尊孔措施,敕封孔子正裔為衍聖公,並給予種種優撫和獎賞。就在這個時期,朝廷敕授徐汝楫就任涵江書院山長。其時涵江書院因年久失修,早已衰敗不堪。徐汝楫求得郡侯的支持,於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書院及孔廟,並報準改由孔子第53世孫孔敬山繼任書院山長。其後,援為定例,山長一職由孔家一代又一代繼任,直到元末。
入明後,罷書院興社學,涵江書院不列入學校之屬,也不設山長,雖經洪武、永樂、正統年間多次修葺,但到了景泰年間涵江書院及夫子廟還是“祀田浸沒,聖貌蓁蕪”,“孔家子孫散處,香火幾廢,而廟寢圯”。涵江書院又一次面臨災難的邊緣。
明天順年間有陳太守退休返鄉,稍整書院數間舊舍,設席講學;又在書院內收藏了不少詩書典籍。故此,四方子弟紛紛投門求學,給涵江書院帶來了一線生機。
瞅著書院、夫子廟一天天破敗崩壞,成化初(1465年)62世裔孫淳勉痛心憂愁,多次上書總督請求撥款重修。總督下文興化府太守實地踏勘。時太守岳正剛剛走馬上任,接文後即刻親自到涵江書院查看。他一看三嘆,書院廟宇又低矮又狹小,而且破毀嚴重。岳太守立刻撥款進行大規模擴建,左建大成殿,奉祀先聖十哲,殿前修欞星門、大成門;其右側別建一門,稱“闕里一脈”。其內建思聖堂,堂後修整居第,作為孔氏子孫的住所。還在通衢大道口豎立華表,表上有“涵江書院”四字匾,又撥給官田和山林,作為書院業產。這是涵江書院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然而幾十年後,嘉靖41年(1562年)倭寇攻陷興化府,涵江書院毀於戰火。不久,御史孫宗偕福建提學胡定聯名下文興化知府呂某進行重修。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鄭成功派艦隊攻打興化府,占據涵江,書院及夫子廟又一次毀於戰火。康熙元年,戰火平息,68世孫孔昌期捐款首倡,重建書院部分建築,其後又經過幾十年才陸續重建完備。
嘉慶甲戌年(1814年)闔涵紳士在孔廟之下、璜山山麓建四十九階(登山石階),造璧水橋和泮池,又在泮池之前(南)募建正學門大木坊,到道光乙未年(1835年)才大功告竣。
道光乙巳年(1845年)嘉恆出任興化太守,下車伊始,查知涵江書院及夫子廟的祭田,太半被人侵沒,不足祭用開支。嘉恆太守深感責無旁貸,便驅轎到涵江,查看書院舊址,見大都頹落不堪,又問及孔氏子弟的學業,回答因貧困故,大多輟學。嘉太守噓唏不止。當即捐俸千六百緡,在大成殿旁側,賃屋創辦“孔氏義學”,延請名師專教孔氏子孫,又訂立“義學條例”,進行管理規範。隨後,又囑託莆田縣令張某撥款贖回書院的田產及店房,以供書院膏火束修等項開支之用。
清末民(國)初,涵江官紳在孔廟內設立文會,做為進士、舉人、貢生、秀才會文唱酬議事之所。遇著神誕日,還要在大成殿內舉行祭孔活動,行三叩九拜之禮。吳元芳等人先後就任文會會長。民國年間,北洋軍隊、國民黨交警先後駐紮觀頂坡,徵用夫子廟;義學停辦,文會他遷。其後,地方政府又占用書院及夫子廟做為徵兵所,用來收納、關押壯丁之用。
上世紀40年代末期,莆田夾漈農業學校由新縣遷到涵江,借用夫子廟做校舍。1951年冬,為了方便辦學,將大成門和“闕里一脈”大門及部分石埕改建為一座雙層紅磚樓。但大成殿及思聖堂仍保存不動。殿中的先師聖像也原封不動。不久,“土地改革”運動開始,廟中的孔子聖像等通通被抬出搗毀。1954年夾漈農校撤消,歸併他處。紅磚樓一度劃歸涵江實驗國小使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矗立在通衢大街的“涵江書院”石坊被拆除。夫子廟、書院也同時荒廢,後曾一度臨時充做徵兵體檢場所、涵江公社召開會議和開辦學習班之用。1972年冬,大成殿、思聖堂、紅磚樓及內外石埕等被全數拆除,改建為“三忠於”紀念館,隨後改為涵江公社(鄉)影劇院。
2000年倉前片區舊城改造期間,涵江鄉影劇院連同“孔里”全部民居統統拆毀,地面削平2米多後,改建為套房及新街,涵江孔廟從此畫上了句號。
到目前止,僅孔廟前的“四十九階”、階下甬道、璧水橋、東西泮池、正學門木坊尚得保存。1987年,正學門被列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還進行過維修保護。
2010年初,孔氏後裔集資在四十九階之上的空地上樹立了一尊孔子石頭雕像,還在正學門內舉行了隆重的竣工慶典活動。

正學門

唐寶曆年間(正學門-827年),孔子四十一世孫孔仲良任莆田縣令,後定居涵江紫璜山。宋淳祐五年 (1245年),知軍楊棟、涵江鎮官鄭維飛建涵江孔廟。明成化元年(1465年)興化知府岳正建正學門。涵江孔廟已不復存在,但正學門木坊仍屹立在紫璜山下的宮下街口,並保存原孔廟的四十九級石階和泮池。近年經多次修葺,疏浚,可謂“古蹟換新顏”。
正學門高大莊嚴,單檐歇山頂,古樸風雅,雍容莊重。“正學門”三個楷書大字遒勁有力、氣勢磅礴。石刻下馬牌嵌立壁上,瞻仰彌高。如今,邁入正學門,踏上兩座泮池間的石板路,在四十九級石階下甬道兩旁建有兩道碑廊,集涵江宋、明、清列代有關涵江地方的碑碣15塊,更使人發思古之幽情,抒今世之盛讚。正學門是涵江文明的見證,歷史的寫照,系莆田市第一批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宮下路正學門涵江孔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