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涪城縣香積寺官閣》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寶應元年(762),杜甫來到涪城縣東南三里北枕涪江的香積山(今三台縣西北二十七公里的安寧鄉境內),作此詩。全詩寫景曲折可尋。

基本介紹

作者,作品原文,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1-2]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作品原文

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閣迥添愁。
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
小院迴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
諸天合在藤蘿外,昏黑應須到上頭。

點評鑑賞

瀛奎律髓》:
老杜七言律,晚唐人無之。凡學詩,五言律可晚唐;只如七言律,不可不老杜也。
《詩藪》:
老杜好句中疊用字,惟“落花遊絲”妙絕。此外,如“高江急峽”、“小院迴廊”,皆排比無關妙處。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紫宸殿退朝》、《九口》、《登高》、《送韓十四》、《香積寺》……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唐詩鏡》:
五、六是岑寂中語,結意故入遣懷。
正敘官閣,又起下之鳧鷺,上之藤蘿;通篇無一句不切山腰也(“小園迴廊”句下)。此句是下,“晚”字既承“背日”、又起昏黑(“浴鳧飛鷺”句下)。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壁”與“雲”是兩物,“楓”與“木”卻是一物,此兩句銖兩不稱,語亦近於冗塞。五、六就句作對,故為慢調,又自一種。然不及“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也。
《杜詩詳註》:
詩作三層看,便明。山下有江,山腰有閣,山上有寺也。輕風散雲則漸細,落日映楓則電稠,此從一淡一濃對說。“寂寂”,境地之幽;“悠悠”,物性之閒。
讀杜心解》:
三、四,從閣仰觀;五、六,就閣邊寫。春無“丹楓”,反照映之故赤,著一“背”字,晚景可想。傍晚就閣盤桓,結聯透後,有不盡之致。
《杜詩鏡銓》:
陳後山云:前詩(《送路六侍御入朝》)言情婉摯,此詩寫景曲折可尋:俱是律詩入手。

作者簡介

杜甫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