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放線菌病

涎腺放線菌病

涎腺放線菌病(actinomyoosis)是一種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較少見。

疾病病因,疾病病理,症狀表現,鑑別診斷,治療方法,

疾病病因

涎腺放線菌病主要是由伊氏放線菌感染所致。細菌可隱藏在齲齒或扁桃體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放線菌可沿涎腺導管逆行感染而侵犯腺體,稱為原發性放線菌病。也可因涎腺周圍軟組織,如腮腺嚼肌區或頸部放線菌病波及腮腺,稱為繼發性放線菌病。
涎腺放線菌病發病涎腺放線菌病發病

疾病病理

放線菌使組織溶解,形成液化性壞死。壞死區周圍肉芽腫性炎性組織構成壁。肉芽組織中的菌絲形成小的黃色顆粒,故在新鮮破潰的膿液中可發現針尖大小的“硫磺顆粒”。放線菌團的周圍有玻璃樣棒狀體,可見大量中性多核白細胞環繞,其外圍繞上皮樣細胞、巨細胞及漿細胞等,最外層為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

症狀表現

涎腺放線菌病病程長,發病較慢,在腮腺或頸部出現板狀硬結,腫塊周界不清,皮膚呈暗棕紅色,全身症狀不明顯。浸潤塊可軟化、破潰,出現多個竇道,痰管口有肉芽組織,新鮮破潰的膿液中可發現“硫磺顆粒”。

鑑別診斷

1、腮腺嚼肌區板狀堅硬腫塊,可有多個竇道形成,膿液中可找到“硫磺顆粒”。
涎腺放線菌病鑑別涎腺放線菌病鑑別
2、涎腺放線菌病,無論在臨床上還是X線表現,均需與惡性腫瘤繼發感染鑑別。用大劑量青黴素作診斷性治療,如腫脹明顯消退,應考慮本病。

治療方法

1、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均對放線菌病有明顯療效。一般套用大劑量青黴素治療,每日靜脈滴人600萬單位,或肌肉注射240萬單位以上。
2、放線菌病已形成膿腫或破潰後遺留痰孔,常有壞死肉芽組織增生,可採用外科手術切開排膿或刮除肉穿組織。放線菌是厭氧菌,高壓氧治療可抑制放線菌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