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是2010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伏娥。

基本介紹

  • 書名: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
  • 作者曾伏娥
  • ISBN:9787307073975
  • 定價:30.00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1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主要內容簡介:消費者主權運動的興起催生了人們對商業倫理問題的關注,也使有關這個議題的理論文獻發展得相當豐富。但是從文獻看,已有研究多集中在賣方倫理方面,即廠商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倫理規範以及如何作出倫理決策以給廣大消費者及社會帶來最大福利;而從買方角度(消費者倫理)出發探討倫理議題的研究卻相對匱乏。雖然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不對稱的研究格局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在中國內地,這種狀況更加嚴重,迄今為止,有關消費者倫理這一概念甚至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研究更沒有充分展開。這種狀況嚴重製約了理論的發展,也使中國的消費者倫理建設嚴重滯後。
針對這一研究現狀,《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以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為研究主題,集中探討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並通過對71個消費者樣本進行深度訪談,通過紮根理論技術構建了研究理論。同時,通過回收的1236份有效問卷,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數理統計分析(信效度分析、相關分析、路徑分析、回歸分析等),對研究理論進行了檢驗和修正。最終獲得以下六條基本結論及其對應的行銷管理啟示。
第一,要完整地把握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形成過程,至少需要從四個層次進行探討:社會文化層次、個人心理層次、情境層次及個人行為層次。社會文化是消費者非倫理形成的巨觀影響因素,它決定了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對象選擇以及不同的人際交往法則。個人心理層次重點考察消費者非倫理行為意圖形成的心理歷程,是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中非常關鍵的環節。情境知覺在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形成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決定消費者非倫理行為是否最終形成。個人行為層次主要考察行為再犯/中止,這也是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組成環節。針對這一研究結論,《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提出,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形成過程是非常冗長的,其問要經歷社會文化層次、個人心理層次、情境層次和個人行為層次,這四個層次中對任何一個環節的干預都可能導致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過程的中斷,因此對組織來說,有充足的條件對消費者非倫理行為作出干預,關鍵的問題是選擇好乾預的突破點,即選準從什麼環節的什麼地方人手作出干預。
第二,受華人社會差序格局文化的影響,消費者非倫理行為主要發生在“生人關係”中;“熟人關係”內雖然也可能出現消費者非倫理行為,但相對而言發生的機率要少得多,主要是機會主義者的投機行為所致;至於“親人”,基本上是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規避對象。針對這一研究結論,《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認為,要減少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對組織而言,啟動關係行銷,促使“生人關係”向“熟人關係”轉換是非常重要的行銷舉措。
第三,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決策起點是認知而非倫理判斷。消費者從事非倫理行為的認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對交易過程公平性的認知,感知到不公平是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動機產生的重要來源,它是公平法則支配下的認知結果。二是對自己是否獲取利益或規避損失的利益的認知,感到利益存在或損失存在是利己主義者產生非倫理行為動機的重要來源,它是利己法則支配下的認知結果。三是對市場互動中機會的認知,覺得市場互動中有“機”可乘是機會主義者啟動非倫理行為的重要條件,機會認知是人情法則支配下的認知結果。針對這一研究結論,《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認為,對組織來說從源頭上阻止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發生是可行的,比如儘量減少消費者對於市場互動中的不公平感等。
第四,不公平感知、利己主義、機會主義是消費者非倫理行為意圖產生的三大起因,其中不公平感知又來源於分配不公平、程式不公平、交往不公平、信息不公平和社會位勢不對稱。
第五,情境限制對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最終形成具有很強的干預作用,它會導致消費者非倫理行為意圖變異,並中斷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發展趨勢。針對這一研究結論,《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認為,要減少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組織可為的操作思路主要是改變消費者的情境知覺。改變消費者的情境知覺可大致從三個方面人手:一是增大消費者從事非倫理行為的風險感知;二是創造有序的商業氛圍;三是製造溫馨親善的商業氣氛。
第六,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再犯或中止與消費者情緒反應及行為合理化過程有很大的關係,一般正向的情緒反應及外在歸因的合理化解釋通常更緊密地與行為再犯聯繫在一起,而負向的情緒反應及內在歸因則更緊密地與行為中止相聯繫。針對這一研究結論,《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認為,在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發生之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改變消費者的情緒反應及合理化過程,可以有效地減少行為再犯。
此外,《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機理及決策過程研究》還從政府政策選擇及社會幹預視角提出了針對消費者非倫理行為進行干預的思路。

作者簡介

曾伏娥,女,湖北天門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後,全國高校市場行銷學會理事,湖北省市場行銷學會理事。現主要從事行銷調研、市場行銷研究方法、行銷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網路社區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際合作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和企業橫向課題多項。先後主譯《國際市場行銷學》、《美國銀行》兩部專著;副主編和參編市場行銷、統計學教材6部;近五年在Jornal of Busiess Ethics,Total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管理世界》、《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研究與發展管理》、《經濟管理》、《行銷科學學報》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其中SSCI收錄2篇,EI收錄3篇。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008年榮獲中國市場行銷學會論文一等獎和JMs中國行銷科學學術年會最佳優秀論文獎。

圖書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意義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與說明
1.4 研究架構與技術路線
2 文獻回顧與評析
2.1 消費者倫理行為的哲學基礎
2.2 消費者倫理研究現狀
2.3 個人倫理決策模型與決策流程
2.4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理論解釋
3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3.1 方法論:質化研究與紮根理論
3.2 研究設計
4 訪談結果
4.1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對象選擇
4.2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動機與相關內涵
4.3 重要影響因素
4.4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再犯/中止
5 理論建構
5.1 訪談結果與理論建構思路
5.2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
5.3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意圖形成的心理過程
5.4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的情境知覺
5.5 消費者非倫理行為實施與行為再犯
5.6 總結與理論建立
6 研究理論的驗證
6.1 研究設計
6.2 檢驗結果
6.3 綜合討論
7 結論與建議
7.1 主要研究結論
7.2 研究結論的啟示
7.3 本研究的特色與創新
7.4 研究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一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公開發表的論文及參與的縱向課題
附錄二 消費者行為調查問卷
附錄三 訪談的主要問題
附錄四 訪談稿登錄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