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煤渣胡同

消失的煤渣胡同

《消失的煤渣胡同》輯錄的百來篇稿件,絕大多數已在不同的報刊先後發表過,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與作者個人經歷有關的一些事情;第二部分,是對北京胡同街巷故居老宅的尋訪記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在香港《大公報》北京辦事處工作時采寫的部分稿件。

基本介紹

  • 書名:消失的煤渣胡同
  •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 頁數:34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
  • 作者:李炳華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82920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消失的煤渣胡同》收錄了由李炳華創作的隨筆散文作品,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炳華,男,1949年5月出生於北京,曾上山下鄉並服兵役,先後在文化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和新聞單位工作,現已退休。幾十年間,寫作並發表了大量新聞和文學作品。2009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了《皇城根隨想》一書

圖書目錄

煤渣胡同二號院
消失的煤渣胡同
香山慈幼院憶述
高棉王子同學
北大附中的記憶
雲南的知青生活
一張珍貴的賀卡
父親的最後歲月
遲浩田書贈李莊
耀邦就職中宣部
迎取劉少奇骨灰
散撒劉主席靈骨
班禪創辦佛學院
朱厚澤到任離職
英靈常勉共青城
新華門前世今生
豐澤園前演耕禮
國賓館裡古釣台
帽兒胡同訪可園
古玉河重見天日
懷念莫斯科餐廳
北京的朝鮮餐廳
北京的台灣會館
拈花寺火災示警
金融街里城隍廟
重振隆福寺商圈
花市火神廟新生
三眼井又現文物
別崇文門菜市場
怎么保護孚王府
從高考想起貢院
談崇文宣武消失
通州重現蘆葦盪
北京的魯迅中學
觀覽直隸總督署
謁許世友將軍墓
萬民歡聚國旗升
危房改造換新貌
天橋現故都風情
河北旅遊新去處
周日的議價市場
春節晚會求創新
京華興旺迎金雞
泰女按摩現京城
北京現“國際紅娘”
北京商業大發展
旅遊勝地炎帝陵
海陵島上建新城
仿膳廣場店開業
燕山脈上看土星
薊縣長城二碑林
北京的“世界之門”
期待著再度輝煌
應提倡死不占地
京華爆竹聲絕響
京華文化《天橋夢》
雅俗共賞的春晚
北京藝術博物館
京城春節“吃”為先
吉祥號名酒拍賣
新世紀的新北京
炎黃子孫祭軒轅
常書鴻守望敦煌
塞上風光在京門
張家界的大旅遊
民間藝展開眼界
京剎迎古佛歸宗
徽學與黃山交輝
使節夫人學川菜
祝蕭乾八五大壽
北京春節前雜寫
春節團拜會側記
北京市春節即景
人間自有真情在
第12億人誕生記
恭王府遐邇名傳
請呵護瀕危動物
時逢盛世續修書
故宮地下文物庫
張家界市長訪談
得天獨厚話廬山
最大毛皮集散地
菜香不怕小巷深
京華聖誕新潮流
景山學校的特色
京華文化氣息濃
京西遊趣數房山
人大會堂澳門廳
巨型宮燈迎回歸
“雙喜臨門”話京華
廿萬人觀看升旗
為孩子獻出愛心
驚世駭俗的婚禮
新年音樂會追記
情感聚焦在香江
京城年味更濃郁
108響鐘聲迎牛年
正定重修趙雲廟
京建國恥紀念地
香港廳巨型屏風
世紀慶典的頌歌
香港土撒社稷壇
黃海又添一明珠
摩警巡邏天安門
愛北京捐城牆磚
香港上海采火種
聖誕禮品受歡迎
訪歐陽中石先生

序言

這個平淡無奇的書名中說的煤渣胡同,是北京市東城區緊鄰王府井大街的一條長有幾百年歷史、短僅幾百米的小胡同。1949年北平獲得解放,我的父母隨大軍進城後,就長期在這裡工作和生活,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也居住在這裡。現在它面目全非了,或者快消失了吧。
本書輯錄的百來篇稿件,絕大多數已在不同的報刊先後發表過,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與我個人經歷有關的一些事情;第二部分,是對北京胡同街巷故居老宅的尋訪記述;第三部分,是我在香港《大公報》北京辦事處工作時采寫的部分稿件。
本書的第一部分,篇幅不多,都是與個人經歷有關的事情,如我的父親母親,我幼時居住的胡同院落,我曾經就讀的幾個學校,我上山下鄉期間的留影,我有幸參與的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東鱗西爪,零碎雜亂,但自認有點意義或有點意思,充其量屬敝帚自珍,所以形諸筆墨,只為存留記憶,陸續寫出來後,也都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尋訪、瀏覽、感悟新老北京的文字。以前寫的同類題材的百多篇稿件,先在深圳《晶報》的“皇城根下”專欄刊發,後由東方出版社於2009年6月結集出版了《皇城根隨想》一書,那以後仍繼續寫了一些,還是想對改革開放以後首都的巨大變化起一點記錄和見證的作用,也有幾篇的視線越出了北京城,多數也已經見諸京城內外的報紙。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我在香港《大公報》北京辦事處工作期間所寫的部分稿件。我曾於20世紀90年代初在那裡工作,幾年間采寫了大量稿件,現在挑選一些通訊、特寫或特稿,按發表的時間順序編排,不限於北京的範疇,但稿件內容沒作任何刪改或文字變動,仍是當時發表的原貌原樣,只是為了編這本書體例上的規範,不少稿件新擬了標題。
我的妹妹李東東幫忙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為這本小書題寫書名,歐陽先生不嫌棄,不挑剔,欣然命筆,題寫了書名,真正讓我感戴莫名。其實,早在25年前,我曾與歐陽中石先生有過一面之緣:那是1985年12月8日,我與人民日報社的一個朋友前往歐陽先生家裡晤談,回來後寫了一篇訪談稿件,刊登在1986年2月3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二版上。為感謝歐陽中石先生為本書的題字,我把那篇訪談也收錄到書里,只改了標題,內容仍是25年前的原樣。
再看一二十年前的記述性文字,如果讀者不僅能從中尋訪北京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巨變,還能體味到普通百姓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方面的某種演化變遷,感悟到人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諸多方面潛移默化又明顯深刻的蛻變進步,也可算作本書的一點價值吧。
李炳華
2012年7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