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趕牛

“趕牛”是流傳在涇源縣涇河源鎮底溝村回族民眾中的一種民間遊藝活動。涇源回族“趕牛”。 一般在比較空曠的草地或比較大的麥場上進行。

主題
地方 風俗 共享工程
責任者
版本
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 2010年9月
日期
2010-12-01
載體形態
館藏信息
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
描述
“趕牛”是流傳在涇源縣涇河源鎮底溝村回族民眾中的一種民間遊藝活動。涇源回族“趕牛”。 一般在比較空曠的草地或比較大的麥場上進行。場地面積長、寬15米左右即可。場地中間挖一直徑40厘米、深20厘米的窩,稱為“牛圈”。場地的邊沿距“牛圈”5米處再挖若干個小窩,距離相等,窩的多少根據參賽人數而定,每窩1人。涇源回族“趕牛”一般是9人參加,挖8個小窩,稱為“住屋”。“趕牛棍”是用根部帶彎度的凸面的嫩木製成,棍頭凸面部分比較堅硬,具有一定的彈性便於擊打;“牛”則是用木疙瘩或石頭,有直徑有10厘米大小。大人一般用木牛,小孩一般用在山裡就用拳頭大的石頭。上場的人各持一根180厘米長的木棍“趕牛”。比賽時參加人員排成一隊,把“趕牛棍”放在肩膀上,看誰的“趕牛棍”扔得遠,扔得近的人就開始“趕牛”,“趕牛”人為攻方、其他人為守方。把“牛”往場地中間的窩趕,稱為“牛進圈”,趕進圈的為勝。守方人各守住自己小窩還要把攻方趕進來的牛往出趕,如果攻方占了守方誰的小窩,誰就去趕牛。 趕牛比賽,對輸者要進行懲罰,窩被搶占或“牛”被趕到窩中的人要去山上趕真牛,然後繼續進行。涇源回族民眾對“趕牛”運動情有獨鐘,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 這一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內容健康、活潑,遊戲規則簡單易學,不受場地限制,就地取材,便於開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開發智力,集競技性、遊藝性、娛樂性於一體,因此深受回族民眾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