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元朝僧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雲,山西嵐谷寧遠人,俗姓宋,法名印簡 ,海雲是其號,生於金泰和二年(1202)。

他的事跡,無念常《佛祖歷代通載》、程矩夫《雪樓集》、《大蒙古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雲禪師碑》(以下簡稱《海雲禪師碑》,現存於宣武區法源寺內。)記載甚祥。

海雲是金元之際北方佛教的臨濟宗師,他一生的活動對元代臨濟宗乃至整個元代佛教的發展,都產生過重大影響。

金貞佑五年(1217)木華黎攻陷寧遠,海雲與其師父中觀都被蒙古人所執。後海雲接受了成吉思汗給他的“寂照英悟大師”的封號,歸附。此後的蒙古統治者對他都十分敬重,窩闊台汗賜以“稱心自在行”;貴由汗頒詔,命師統僧,賜白金萬兩(《佛祖歷代通載》),此為蒙元帝國命僧官主持全國佛教事務之始;蒙哥汗即位後,壬子(公元1252年)夏,被授以銀章,領天下宗教事。

基本介紹

  • 本名:宋姓,名不詳
  • 別稱:法名:印簡
  • 字號:號:海雲
  • 所處時代:元朝
  • 出生地:山西嵐谷寧遠
  • 出生時間:公元1202
  • 去世時間:公元1257年
  • 主要成就:金元時期,中國北方佛教臨濟宗宗師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海雲禪師碑》,起蒙學佛,依附蒙古,畫火開悟,雲遊傳法,

人物簡介

由於海雲在蒙古統治者心目中極高的地位,他對忽必烈最終建立元朝,也產生過重要的政治作用。據石刻碑文記載,1242年壬寅,燕京大慶壽寺海雲禪師,被忽必烈邀請“赴帳下問佛法大意”,這是現在所見史料中,忽必烈與中原人物接觸的最早記載。海雲的弟子可庵智朗,可能就是忽必烈的開國重臣劉秉忠的老師,而且忽必烈最早對中原人才的關心,是通過佛教,經僧侶引見而實現,海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也正是海雲攜劉秉忠去的漠北,忽必烈才得以陸續留用或邀請劉秉忠、王鶚等人。

《海雲禪師碑》

《海雲禪師碑》為海雲在丁巳年(公元1257年)四月圓寂之後,戊午(公元1258年)五月,由其弟子可庵智朗立,碑文為著名學者王萬慶所撰。碑陰立石人之一署名“慶壽智朗禪師”,就是可庵智朗。同時,奉忽必烈令旨(此時還是蒙哥執政時期),建塔於大慶壽寺之側,“塔去寺西南可十武”。這個塔就是海雲的靈塔,大慶壽寺著名的雙塔之一,塔為八角密檐磚塔,高九級,額曰"特贈光天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佐聖國師之塔"。
至元三年左右,可庵智朗圓寂,“塔於東(指海雲塔之東,仍在寺之西側),亦蒙詔贈為魏國公”。可庵智朗的靈塔高七級, 額曰“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從此,在元大都大慶壽寺出現一道景觀:海雲、可庵雙塔,慶壽寺因而俗名雙塔寺。慶壽寺雙塔造型精美,極具東方文化神韻,其修建年代比北海白塔早四百年,也早於元大都城的重要標性建築,北京阜城門內妙應寺白塔。慶壽寺雙塔是元代藝術建築的精華,為無價之藝術瑰寶。後寺雖不存,但雙塔完好保存到新中國建立,坐落在北京西長安街電報大樓東南側,直至1954年擴建西長安街時被拆除。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大都建築新的城垣,這時已新建成可庵靈塔于海雲塔之東,合為“大都二師之塔”,因“正當築城要衝”,“勢必遷徙以遂其直”。時相奏告世祖(忽必烈),他聞訊敕命不必遷徙, “俾曲其城以避之”,將城牆南退30步,修成半圓形繞過雙塔,將雙塔“圈裹入城內”。現在看來,這件事在北京的營建史上,也應該算是極有意義的一筆。

起蒙學佛

從七歲到十五歲,是海雲禪師啟蒙學佛時期。《海雲禪師碑》記云:“自七歲入學,授《孝經》,至首章遽問其師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父母聞而異之,恐儒學非所以為宜,乃攜見傳戒顏公,祝其發,明年禮中觀沼公為師,乃訓今名,受以淨戒,使修童子行……。”不言而喻,海雲幼年雖然聰慧,但由學儒到學佛的環境轉變是由其父母決定的。令人驚奇的是,海雲一入佛門便如魚得水,八、九歲年齡即脫穎而出,不同凡響:“一日被中觀五條衣升座,演其前後所說法語以示諸同列。見者叱之。師即曰:‘不記佛言,三世諸佛所說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顧我終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陳’。中觀聞之,喜曰:‘此兒將來釋門之龍象也!’遂令入室。一日扶中觀行次,舉以法燈雲‘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汝作么生會?’師即將中觀手掣之。中觀乃曰:‘此野孤精!’……”(《海雲禪師碑》,以下引文未註明者均據此碑)。
金崇慶元年(1212),師十一歲,受金衛紹王恩賜納具足戒。隨中觀寓於嵐州廣惠寺,已能升座演法。貞佑三年(1215),被金宣宗賜以通玄廣惠大師之號。

依附蒙古

金貞佑五年(1217)蒙古太師國王木華黎攻陷寧遠,海雲與中觀被執。成吉思汗得知,遣使於太師國王曰:“卿言老長老、小長老,是告天下之人,可好存濟,無令欺辱,與免差役。令達刺罕國王奉詔,乃 □(原碑字殘)居興安之香泉寺。署中觀為慈雲正覺大禪師,中觀不受;以師(海雲)為寂照英悟大師,其所須之物,官為之給。由是,天下皆以師為小長老稱之。 ”為什麼蒙古的封號,中觀不受,海雲卻接受了呢?有一段緣由,當寧遠未陷時,“中觀慮其城陷不免,乃謂師曰:‘吾今老矣,死亦為宜,汝方妙齡,求生路可也 ’。師聞是言,即泣而言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今在艱危之際,豈忍棄師而獨求生乎!脫或不死,若遇識者,問吾師安在,其將何辭以對!況衲子家風,又何有生死之可惑而亂於心乎!”中觀聞之,喜其志在於孝,乃復謂曰:‘汝心既定計,汝緣當在北方,吾亦將得與汝順乎天道而俱北矣’。”可見,海雲依附蒙古是有心理準備的。

畫火開悟

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海雲侍中觀示寂後,“乃來燕過於松輔,夜宿岩下,因畫火大悟。即自捫其面曰:‘噫!今日方知眉橫鼻直’!始信天下老宿不誑語。爾後至景州謁本無玄禪師,問:‘師從何來?’答曰:‘雲牧幽谷’。曰:‘何處去?’曰:‘月照長空。’玄首肯之……。”旋經洵州,或問師曰:“上人不居山林,反入城市何也?”答曰:“河裡無魚市中取”。復至燕京慶壽寺,住持中和“相與問答,深有所契,遂留之以為記室。尋以向上犍槌差別機智種種勘驗,師淘汰日久,大機圓應,大用齊彰,透盡臨濟正宗,綽爾心空”。“中和乃曰:‘汝今已到大安樂之地,好善護持’,遂以衣頌付之。”
至此,海雲已得臨濟真髓,心開意解,得大自在。

雲遊傳法

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以後,海云云游四方,傳法授戒,如閒雲野鶴,蹤跡不定。“歷燕之慶壽、竹林,易之興國,興安之永慶,昌平之開元,真定之臨濟,雲中之龍宮、華嚴諸大剎。而主永慶者二,慶壽者三。放浪遼海上,手刺血和金泥書大乘三聚戒本,十有六部,布之天下。……凡主大會七度,弟子千餘,名王才侯受戒律者百數,士民奔走依向者以千萬計。皇太后尤深敬禮,累號燕趙國大禪師、佑聖安國大禪師、光天鎮國大士。”(《雪樓集》)蒙古統治者對他表示了很高的敬重。窩闊台汗三年,太宗聞師之名,特遣使賜以“稱心自在行”。貴由汗二年(1247),定宗“頒詔,命師統僧,賜白金萬兩”(《佛祖歷代通載》),此為蒙元帝國命僧官主持全國佛教事務之始。辛亥年(1251),“蒙哥皇帝即位,頒降詔恩,顯遇優渥,命師復領天下僧眾……給以銀章。”是年四月,忽必烈大王取師之自號,改燕京普濟禪院為“海雲禪寺”。
特別是海雲作為臨濟宗師,對復興臨濟祖庭起了很大作用。
正定臨濟寺是臨濟宗祖庭,初創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在城東南二里許,又稱臨濟院。唐大中八年(854),義玄禪師抵達鎮州(今正定),繼普化禪師住持臨濟,以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等接引禪眾,歸者雲從,臨濟寺遂聲名大振。唐鹹通元年(860),檀越墨君和大尉於城內舍宅為寺,仍以臨濟為額(即今寺),迎義玄入居。鹹通八年(867)義玄示寂,弟子分舍利建二塔,一在大名,一在臨濟,臨濟寺香火尚旺,唐以後,臨濟宗風盛久不衰,而作為祖庭的臨濟寺,則因戰亂頻仍日益衰敗。窩闊台汗七年(1235)“歲在乙未,鎮陽史帥疏請(海雲)住持府中之臨濟禪寺。師重念祖師道場之地,即應命。既至,乃為興修成壯麗”伽藍,時人稱他為臨濟中興名匠。
根據《海雲禪師碑》記,海雲在臨濟寺僅住了一年有餘,便又被請去住持竹林寺。而就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海雲除主持修葺寺院外,還處理了一件關係全國僧侶命運的大事。
海雲抵臨濟寺的第二年,朝廷差忽都護大官人試經選僧道。萬松老人嘆曰:“自國朝革命以來,沙門久廢講席,看讀殊少”,(《佛祖歷代通載》)擔心僧眾難以應試。乃同禪教諸老宿並差官,請海雲董其事。“丞相廈里以忽都護大官人之言問之曰:‘今奉□(原碑字殘下同)旨差官試經,以為識字者可為僧,其不識字者悉令還俗……’。師曰:‘若今了知此事,深□佛法,應知世法,即是佛法,道情豈異人情哉。古之人亦有負販屠釣者立大功名於當世,載在史策,千載而下,凜凜然如有生氣。且僧之作用本去塵俗,不尚世學,以悟為期,……建法幢、立宗旨、轉大法輪,當世豈宜與僧士同科。國家宜以 □□卻邪,從儉養民,興修萬善,敬奉三寶,了知報應,以答上天佑助之恩,永延國祚可也。我等沙門之用舍何足,……丞相以是言白於大官人,大官人從而聞。由是,雖承考試,無復退落。尋有詔肯,悉依聖祖皇帝存濟,聽僧道如故。’”
這是蒙古國首次頒行僧道試經制度,海雲此舉保護了眾多僧人,其影響是深遠的。
另據趙孟頫《松雪齋集》載《臨經正宗之碑》云:“海雲大宗師簡公住臨濟院,世祖在潛邸,數屈至尊,請問道要。”因得高僧住持,臨濟寺的道譽也隨之提高。
蒙哥汗七年(1257),海雲“趣畫天風海濤飛雲之狀於(山西大同)華嚴西壁,詰朝而逝,年五十六。還葬慶壽之西南隅,賜謚佛日圓明大宗師。諸大弟子分舍利葬秦趙者為塔七……。”其中一座,即建在臨濟寺內。
趙孟頫的《臨濟正宗之碑》後云:“元貞無年(1295),成宗有詔,迎西雲(海雲再傳弟子)大宗師住大都大慶壽寺。今皇帝欽承祖武,刻玉為印,以賜西雲……領臨濟一宗事。仍詔立碑臨濟院,命臣孟頫為文。”其所稱“今皇帝”,《畿輔通志》據《雪樓集》載《大慶壽寺藏經碑》考核,為元仁宗。這說明趙孟頫所書之碑立於元仁宗皇慶(1312-1313)年間,時已進元朝中葉。足見,海雲禪師駐錫臨寺的時間雖短,然而他卻為有元一代臨濟寺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