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貝(軟體動物)

海貝(軟體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貝是生長於海洋沿岸的生物,天然海貝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就被當作貨幣用於商品交換,是中國最早的古代貨幣。由海貝串成的飾品,象徵財富與地位。在古代,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印度、緬甸、孟加拉、泰國等國也都用海貝作為貨幣。在現代,海貝則更多的被理解為大海里貝殼的統稱,常用作飾物或觀賞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貝
  • 外文名:seashell
  • 屬性軟體動物
  • 分類:食用貝和觀賞貝
  • 特點:分布廣闊,較易捕撈
  • 用途:觀賞、食用
古代用途,現代用途,烹飪方法,

古代用途

貝之所以最早被選擇為貨幣,絕不是偶然的。
海貝自然成形、質地堅固,又可以以個計算,加減方便,特別是其珍寶的屬性使其自然而然地成為貨幣。據考古發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海貝已經成為貨幣了。1976年,殷墟商王武丁婦好墓出土了近7000枚海貝,說明海貝在當時已是普遍使用的貨幣。商代是以善於經商而得名的,商業的發達促使貝幣被大量使用。我們在存世的商代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發現不少有關“取貝”、“賜貝”的記載,足以證明貝在夏、商、西周時期已經成為最主要的實物貨幣。
並不是所有的海貝都可用作貨幣。事實上,在中國,只有產於南海的小型齒貝才被當作貨幣。這與流入中原的數量有很大的關係,從中可以知道那時中原與沿海地區已有來往。
貝用作貨幣,也可以在漢字的結構中找到佐證。凡是與財富、價值、交換有關的字,如貴、財、賞、賜、貸、貨、買(買)、賣(賣)等都與“貝”字有關。這說明我們的祖先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貝已經具有貨幣的職能。
為了攜帶方便,貝幣的背面多磨有穿孔。根據穿孔的大小可分為三種類型:(1)小孔式。流通於夏商時期,穿孔較小,直徑在2毫米左右。(2)大孔式。流通於商代早期和西周中期,穿孔較大,直徑在3~8毫米之間。(3)磨背式。流通於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背部幾乎完全暴露。這種貝幣較多見。貝幣以“朋”為計算單位,每5貝穿成一串,兩串即一朋。

現代用途

海貝屬軟體動物,種類繁多。南沙群島分布約250多種。按照用途可分為食用貝和觀賞貝兩大類。食用貝產量較大的有大馬蹄螺、籬鳳螺、歷來磲等。大馬蹄螺也稱“公螺”,分布廣闊,較易捕撈,產量很高,肉肥鮮美,是重要的經濟貝類。籬鳳螺產量也很可觀,分布在淺水礁灘上,人們垂手可得,製成乾品,肉味與營養均屬上乘。“海貝之最”要數硨磲,也作“車磲”,俗稱“蚵”、“大蚵”,大者如盆,重達數百斤。以大者為佳,肉質鮮美,已屬佳品,其閉殼肌(俗稱“蚵筋”)更是海產天然食品中的極品,食吃時撕成細條絲狀,一絲入口,久嚼不爛其味的尤鮮。每公斤售價至近千元。
海貝海貝
海貝是生長於海洋沿岸的生物,天然海貝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被當作貨幣用於商品交換,是中國最早的古代貨幣。由海貝串成的飾品,象徵財富與地位。在古代,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印度、緬甸、孟加拉、泰國等國也都用海貝作為貨幣。在現代,海貝則更多的被理解為大海里貝殼的統稱,常用作飾物或觀賞品。
觀賞貝類是南沙群島又一重要的“土特產”。品種繁多,形狀各異,色澤鮮艷,光彩奪目,不僅供觀賞,也是製作名貴工藝品的重要原料。虎斑貝、唐冠螺、眼球貝、蜘蛛螺等是其中珍品。海貝中很多是珍稀動物,已被列為自然資源保護對象。

烹飪方法

海貝先用水洗淨,然後清蒸,也可以用清水煮著吃,因為海鮮本來就比較鹹所以最好不加鹽。如果覺得清蒸和水煮比較腥,海貝可以炒著吃放點乾辣椒,也很好吃,炒的時候要帶殼炒。 清蒸是吃海貝等海鮮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養分不易流失,還能吃到海鮮的原汁原味。
海貝海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