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江河樹我邦國: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論文集

海納江河樹我邦國: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論文集

這次大會共收到學術論文近40篇,內容涉及馬一浮的生平事跡及其國學觀、經學思想、佛學思想、道家思想、教育思想、文學理論、詩詞成就、書法成就、現代價值等各個方面的論題,既有資深專家學者的深刻論述與心血結晶,又有年輕學子的另闢蹊徑、觀點創新,可謂百花齊放,新論迭出。我們遴選了其中32篇分編為賀信賀辭、主題報告、研討論文三大塊,附以會議綜述,合為一集,定名為《海納江河樹我邦國(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論文集)》。本書由吳光、徐立望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海納江河樹我邦國: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論文集
  • 類型:馬一浮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8121453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 作者:吳光 徐立望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336頁
  • 開本:16
  • 定價:56.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該書為馬一浮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論文集,主要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一為賀信和致辭,包括浙江省人民政府原省長呂祖善賀信、中共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鄒曉東開幕詞、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專職副館長魏新民大會致辭、浙江大學國際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杜維明致辭。二為“馬一浮與國學”論壇主題報告,有來自杜維明、戴璉璋、劉夢溪、龔鵬程、陳來、吳光等學者的主要發言。三為與會學者提交的有關馬一浮的研究論文,總計26文。

圖書目錄

編者的話
賀信·致辭
賀信
開幕詞
開幕式致辭一
開幕式致辭二
主題報告:“馬一浮與國學”論壇
馬一浮學術的當代意義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馬一浮與國學
馬一浮易學管窺
馬一浮的心學思想
馬一浮新經學的基本特色
研討論文
詩禮樂的“性與天道”論
“愛敬”通義——馬一浮先生孝道思想述論
重建中國學術的通性基礎
論馬一浮《宜山會語》之主旨及其展開理路與意義
馬一浮“新《六藝》論”論綱
馬一浮先生的六藝論
馬一浮的“六藝之教”在文獻學上的意義
重估“孝”的現代價值——從馬一浮先生關於《孝經》的相關論述說起
馬一浮孝論之體用邏輯
政刑改造與禮樂教養——湯震、馬浮翁婿的思想啟示
馬一浮詩學思想串析
玄境光風因灑落,湛心微妙即鴻蒙——論馬一浮晚期詩之玄境
識仁與體仁——《復性書院講錄》所見《詩》教思想
馬一浮論道家、道教
國學,一種地方性知識傳統?——兼談“中國哲學”的地方性與普遍性
獨白與多元——馬一浮國學觀檢討
重建“斯文”:大國崛起的當務之急
但開風氣不為師——中國近代學術思想史上的沈曾植
關於國學與現代化關係研究的幾點思考
關於國學復興四個問題的反思與前瞻——從馬一浮先生的國學觀談起
馬一浮對“橫渠四句教”的現代詮釋
馬一浮主講浙江大學“國學講座”始末
馬一浮的“復性”生命教育
馬一浮之學是哲學嗎?
馬一浮新經學思想的特點及其當代意義
馬一浮與復性書院
綜述
馬一浮與國學研究的新拓展——馬一浮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綜述

文摘

著作權頁:



馬先生論《易》更明顯的特點,是兼攝佛老。
以佛解《易》,早在孔穎達《周易正義》時就昌言排斥了,後世儒者主要立場也是如此。以老,尤其是以道家說法解《易》,清儒亦嘗大力排斥。馬先生所開書目中,胡渭《易圖明辨》即其中之健者。馬先生態度恰好相反,乃是明確地打著旗號參用佛老。《觀象卮言。序說》雲“今為初學聊示津逮……必以十翼為本。間有取於二氏之說,假彼明此,為求其易喻”即指此。
由教學角度說,馬先生此舉並非善教者之所為。因為他之所說,決非初學所能理解;說的方法,又假途於佛老,實是更增加了初學理解的困難。《易》都還苦於不能入門哩,竟還要先明佛老,再以之假彼明此,恐非力所能逮。故如此取徑,只能說顯示了一種馬先生本人的學術興趣,可見其蘄向而已。
此一蘄向是什麼呢?仍以熊十力來做對照,我們即可發現他們都有采《周易》來判攝佛教的企圖:熊十力假途唯識,歸宗大易,十分明顯。馬一浮其實也是如此,但較隱澀,與古代以佛解《易》的人大部分採取的佛儒會通立場並不一樣。
許多人以為馬一浮是儒佛會通的,友人劉又銘甚至告訴我:某君研究馬一浮,認為他陽儒陰釋,歸宗於佛。此殊不然,蓋未由其論《易》處見端倪也。
泛泛地看,馬先生之生活行為甚近於衲子,言說名相更是多用佛家語,講六藝,亦處處牽合於佛學義理。但其實乃是判攝佛教,以歸於儒而已。
例如《觀象卮言二。附語》論德業,他就說:“佛氏用業字不是好字。無論善業、惡業,業總以動作為義。《易》中用業字即碩異。”分判了儒佛之不同以後,他再用極深研幾、崇德廣業、開物成務來解釋佛的三身說,謂三者分別是法身、報身、應身,或法性身、般若身、解脫身。
法身、應身、報身與《易》之配合關係,另詳馬先生《三易略義》,收入《蠲戲齋雜著》中。馬先生論學,好三易、三統、十重、三句等,其方法另詳其《法數鉤玄》。該書偏重說佛教義理,但其方法實通貫於馬先生諸著述與講論中,儒者用此法者,允稱巨擘。
可是,若依佛教原有之說法,報身、般若身決不能崇德廣業,只能消業;解脫身、應身也決不能開物成務,只能證萬法皆空。故凡此均是將佛說通過一種解釋而判攝入於儒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