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珠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海珠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珠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是我區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的重要一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定不移穩增長、調結構、優環境、惠民生,全面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加快發展促轉型,區域經濟邁入平穩協調發展的良性軌道。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42.75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2.5%。稅收收入155.64億元,增長12.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63億元,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593.26億元,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2.26億元,增長14.8%。商品銷售總額3620.93億元,增長3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1.31億元,增長15.2%。海關出口總值23.18億美元,增長12.5%。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推進。三次產業比重為0.2︰14.6︰85.2,現代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3.7%,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90.4%。會展、現代商貿、科技服務和文化創意四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14.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0.7%。琶洲地區舉辦展會201場、增長11.7%,10萬平方米以上超大型展覽總面積規模約占全國1/4;南豐國際會展中心、朗豪酒店、琶洲會展產業孵化基地(啟盛園區)投入使用。樂峰廣場等商貿項目開業。中國電信雲計算中心等科技服務項目建成,金域醫學檢測中心成為業內領軍企業,我區首次被科技部評為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一期建成開業。培育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廣新集團等5家企業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南中軸電子商務大道列入全市重點扶持的三大集聚區之一;新增8家服務外包超千萬美元企業,打造了中交四航院等省級服務外包示範企業。招商引資和引進項目實現新突破。引入1個世界500強、2箇中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實現金融領域總部企業零的突破。市級自主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增至19家,全市排名第二。市級總部企業增至28家。區重點企業增至105家。新增“三上”企業820家,增量全市排名第一。億元稅收樓宇增至4棟。建立全市首個重點項目督導視頻實時連線平台,促進赫基、寶鋼、東凌等總部項目順利開工。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開展“營改增”試點,1萬多戶納稅人納入試點範圍,共減輕稅負2.6億元。實施建設工程項目最佳化審批流程試行方案,完成11宗市、區重點項目聯合審批,共壓減694個審批工作日。區領導帶隊暖企暖項目走訪企業131家。制定實施扶持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民營經濟發展等6項政策。完成首屆區長質量獎評審。表彰33家優秀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1%。
  (二)紮實推進城區建設。抓住海珠生態城規劃建設機遇,不斷提升都會核心區功能。平台規劃和土地管理全面推進。落實市“123”城市功能布局規劃,編制《海珠生態城功能片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海珠區2013年建設方案》。完成“三規合一”編制,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13公頃。海珠生態城8.9平方公里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經市規委會審議通過,明確了“文化中心、公共服務、城市濕地”三大主要功能。建立區土地管理委員會議事機制,出台《海珠區規範土地儲備徵收出讓工作實施意見》。花城綠城水城建設加快實施。完成萬畝果園邊界界樁和有效隔離工程,同步開展萬畝果園濕地總體規劃設計。海珠濕地二期開工建設。完成高快速路“淨化、綠化、美化”整治。新增綠道15公里,全區綠道達141公里。成功舉辦第二十屆市園林博覽會(海珠會場)。整治萬畝果園河涌,海珠生態城河涌整治一期工程進場施工,石榴崗河實現水質達標。強化污染源整治,查處違法排污企業243家。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環島新型有軌電車系統試驗段(廣州塔—萬勝圍)動工。完成捷運八號線延長線同福西站等征地拆遷工作。開展“四館一園”征地拆遷前期工作。區兒童公園一期、老人公寓等惠民設施加快建設。城區更新改造穩步推進。琶洲村安置房全部封頂。基本完成瀝滘村改造房屋補償安置方案意見徵詢及修改工作。小洲村、黃埔村“美麗鄉村”試點創建工作通過市驗收。城區管理進一步加強。區氣象局掛牌成立,開展區域氣象監測服務。治理大氣污染,完成全部區屬13家燃煤鍋爐企業清潔能源改造、114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整治、527家餐飲業戶油煙線上監控設備安裝。深化垃圾分類工作,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路,開展布碎垃圾工業化回收處理,全區生活垃圾減量5.6%,217個社區通過市垃圾分類驗收。推進環衛保潔模式改革,組建保潔服務保障中心,對重點區域、主幹道進行自主保潔。成功創建3個首批市三星級衛生街道。清拆違法建設5.5萬平方米,查扣“五類車”2.4萬輛,整治“六亂”2.7萬宗。
(三)不斷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深化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服務管理創新發展。突出電子政務和城區智慧型化建設,5個街道率先建成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平台和“一站式”綜合服務視窗。加強社會組織培育管理,通過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直接服務居民民眾23萬人次。實行“社工+義工”聯動機制。建立異地務工人員交流平台55個。打造市級“幸福社區”2個。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拓寬民意訴求渠道,建立“信訪易”網上自助信訪平台。全區信訪總量下降6.5%。調解糾紛3117宗,成功率99.62%。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110”刑事治安警情下降8.5%。全年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抓好登革熱、禽流感等傳染病防控。成立減災委員會,加強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綜合協調。平安創建和“兩建”工作深入推進。打造“平安細胞”,建成24個平安幸福出租屋小區、29所市安全文明校園。“兩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市場監管“四個一”建設體系和42項子體系項目帶動良好。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四)全面發展民生事業。全力兌現十件民生實事。全區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8%,增長9.3%。社會保障落實到位。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發放低保金3890萬元、長者長壽保健金6240萬元、重殘補助金1040萬元、貧困殘疾人補助金169萬元。提供醫療救助1.4萬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652萬元。新增就業崗位7.55萬個,開發公益性崗位目標完成率164%。“五大險種”參保人數208.2萬人次,增長8.4%。籌集保障性住房200套,新增發放租賃補貼1097戶。新增養老床位648張,打造了松鶴養老院等服務品牌,已創建2個省級養老服務示範中心,沙園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敬老文明號。接收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18.2萬人,建立6個省級退管服務示範點。民眾生活環境不斷最佳化。推動解決南華、鳳安街、金順等爛尾地塊歷史遺留問題。敷設、改造排水管網6867米。新增公園綠地6.3萬平方米。完成1.35萬平方米零散危破房改造任務。完成直管公房的維修排危、電線電路整改、小修養護58.6萬平方米。開通廣州市首條雙層巴士旅遊公交試驗線。新增停車位5578個。累計創建省、市、區級餐飲服務示範單位274家、示範街區19個。完成20個社區金融服務點建設。建成5家“農超對接”平價商店。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制定實施《海珠區來穗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暫行辦法》。基本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目標。輕度智障高中階段教育實現零的突破。區教育發展中心進駐東部新址,被評為廣東省區(縣)級示範性培訓機構。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為1.5萬名適齡兒童提供窩溝封閉等口腔保健服務,為1.4萬名育齡夫婦提供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為1.8萬人次提供出生缺陷重點病種產前篩查診斷服務。推動殘疾人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全面開展困難殘疾人居家改造和康復服務。舉辦第三屆嶺南書畫藝術節、首屆廣州海珠祠堂文化節。開展1022場經典電影社區行、500餘場文化惠民活動。小海燕合唱團獲得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金獎。區屬體育場館免費開放時段惠及民眾48.8萬人次。區檔案館新館建成使用。廣州塔創建為我區首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幫扶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湛江遂溪縣、從化溫泉鎮工作全面實施,各幫扶單位在省、市第一輪扶貧開發考核驗收中均獲評優秀。工青婦、雙擁、民防、民族宗教、保密、僑務外事、對台事務、貿促、修志等工作取得新進步。
(五)大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定期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辦復率100%,滿意和基本滿意率100%(其中,辦理人大代表建議52件,滿意率84.6%,基本滿意率15.4%;辦理政協委員提案77件,滿意率94.8%,基本滿意率5.2%)。開展第五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調整全區行政審批及備案事項90項。取消、停徵1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3項收費標準,減輕社會和企業負擔3211萬元。區“一站式”行政審批政務服務中心和網上辦事大廳開通服務,審批事項提前辦結率為98.2%。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撤銷、調整整合事業單位20個,精減事業編制1317個。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加強政府機關作風監督檢查,探索建立廉政風險智慧型防控體系,25個業務視窗視頻點納入智慧型化管理平台,“機關作風曝光台”曝光的問題全部落實整改。成立集體經濟組織財務資產監管中心和“三資”交易監管中心,新設街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科。完成全區59個行政單位、235個事業單位、19個區屬國有企業資產清查和價值重估。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完成區財政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三公”經費實現零增長。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凝聚著全區人民的智慧汗水,飽含著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在此,我謹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區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高端化和創新驅動水平仍需提升,專業批發市場等傳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需不斷加強;城區服務管理精細化、智慧型化水平有待提升,社會治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仍需提高,民生福利水平與民眾的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需要加快,等等。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換檔提質的新階段,特別是隨著海珠生態城建設加速,生態、交通、文化、產業等重點項目不斷推進,為海珠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面對新的形勢和機遇,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正確處理好“建新城”與“改舊城”、“引增量”與“調存量”的關係,發揮海珠作為都會核心區的區位、生態、文化、人才等優勢,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推動內涵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圍繞全面建設“國際展都、廣州綠心、文化名區、幸福海珠”的核心任務,著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著力最佳化城區功能,著力加強社會服務管理,著力增進民生福祉,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增創發展新優勢,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法人口徑)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增加(開發)就業崗位2.5萬個。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搶占經濟制高點,牢固樹立品牌、質量、效益意識,把區位優勢轉化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新優勢,全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提質增效。
  加快產業高端發展。以戰略性主導產業和總部經濟為突破口,通過高端增量的引進培育,帶動低端存量的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加快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做大做強會展業。探索建設穗港澳會展合作試驗區。成立琶洲會展服務中心,建設會展產業孵化基地二期,申報全國會展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做活做優商貿業。加大富力海珠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建設和招商力度,加快江南新地二期建設。推動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系統謀劃,分類實施,一手抓市場引導,一手抓政府監管,結合電子商務套用和城中村整治改造,推動專業市場向展貿化、信息化、園區化發展。延伸高端產業鏈,開展“中大輕紡創意設計城”規劃,促進中大紡織商圈向服裝設計、時尚發布、創意研發、品牌行銷、總部辦公方向發展。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發展城市生態休閒服務業,制定實施環島旅遊及配套規劃,在海珠濕地周邊建設市民旅遊綜合服務中心、配套酒店、美食城等,推動生態休閒與大眾消費相結合。做強南中軸電子商務大道,培育和引進一批龍頭電子商務企業。推動規劃建設琶洲國際電子商務總部集聚區。以建設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為契機,培育創新商業模式的大型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在電子信息、環保技術、檢驗檢測、工程設計、生物醫藥等領域培育一批超千萬美元服務外包企業。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加快經濟發展主要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打造專利孵化園區,建成專利技術供需信息發布轉化平台,逐步形成企業、科研院所專利產出和本地優先轉化的協作機制;探索設立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發揮科技計畫項目的引導作用,重點扶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檢測認證等科技產業,推進琶洲科技創意中心等項目建設;實施科技企業“一街一孵化器”工程,培育新增5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
  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完善招商工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覆蓋全區的街道招商隊伍,構建多方協同的“大招商”格局。推進專業化招商,認證一批專業招商機構,建立全球化招商引資目標庫,啟動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靶向招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摸清地塊、樓宇、園區等載體,實現招商資源共建共享和精細化管理,新增3個以上總部基地、5個以上區重點企業,培育一批億元稅收樓宇。
  大力最佳化營商環境。完善市場準入、運行、監管、退出制度。出台工商貿轉型升級、創意產業扶持等政策,修訂重點企業、會展業等扶持政策。繼續推進市場監管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寬鬆平等的準入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實施《海珠區重點企業(項目)服務工作試行方案》。推動40個年度區重點項目建設。健全常態化的外貿轉型升級促進措施,積極培育30家海關分類管理A類以上企業。落實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提高企業質量競爭力。
(二)以重點領域改革為突破,注入體制機制新動力
  突出問題導向找準深化改革突破口,著眼體制機制創新,把改革創新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新動力,增創發展新優勢。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研究探索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扶持、服務和培育,有序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醫療、教育、養老、社區建設等公共服務領域,拓寬民營企業投融資渠道,推動企業改制上市或在“新三板”掛牌。深化區屬國有企業改革,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探索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逐步建立權責明確、社企分開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健全集體土地登記發證平台,配合市推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工作。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市的部署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整合衛生、計生等機構,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完善行政審批體制改革,最佳化投資類事項分類明細指引,精簡最佳化審批流程。進一步清理和規範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限。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制定實施區商事主體信息平台運行管理規則,強化商事登記各環節效能監管,實現登記、許可審批、行政處罰等信息高度整合、聯動共享。
  深化社會治理機制改革。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健全政府重大民生決策徵詢公眾意見制度,推動政民協同善治。創新社區自治管理,完善“一居一站”模式,健全以居民代表議事制度和居民自治章程為核心的社區治理制度。完成經濟聯合社、經濟合作社社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完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評估體系,加強街道、機構、居民三方對接合作機制,最佳化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服務點布局。推動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孵化基地)。實施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和樞紐型社會組織認定標準。建立健全社區志願服務常態機制,推進中國小志願服務試點,建設多元化志願服務隊伍。
(三)以海珠生態城建設為核心,最佳化城區宜居環境
  加快城區軟硬體升級,促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通過打造高品質環境,集聚高素質人才,發展高質量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增強城區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
  強化規劃引領和節約集約用地。深化海珠生態城一期控制性詳細規劃,開展海珠生態城二期規劃。配合市最佳化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區規劃設計。完成全區河涌整治、海珠生態城河涌截污、小洲村綜合整治和保護規劃編制。深化“三規合一”,用好土地管理創新試點政策,強化土地供應管理,重點保障民生基礎設施、安置房等建設用地。探索村社經濟發展留用地開發新模式,加強對低效用地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和監督管理,推動建設產業園區、超甲級商務樓宇、大型城市綜合體等高端載體。嚴格土地執法巡查,保護土地資源。創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
打造花城綠城水城新亮點。開展海珠生態城啟動區建設。實施《海珠生態城2013—2018年土地儲備方案》,加快落實新中軸線南段等地塊收儲工作。開展“四館一園”征地拆遷工作。以保護生態和增加生物多樣性為重點,5月建成海珠濕地二期,與海珠濕地一期、海珠湖形成約5300畝的海珠花園。全面推進生態水城建設,在東部黃埔涌周邊,配合市推進水博苑等項目建設;在南部石榴崗河,重建石榴崗河水閘,完善調水補水系統;在西部馬涌,重建馬涌東水閘,新建馬涌西端換水泵站。
  推進以“兩環”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環島路和環島新型有軌電車系統建設,打造低碳出行樣板路線。啟動環島路三圍油庫至科韻路段建設。配合市實施環島路沙渡路至石崗路段沿線土地收儲和安置房建設。繼續推進環島路石崗路至南洲路段建設。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用好用足用活“三舊”改造政策,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促進城區有機更新和轉型發展。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完善改造總體規劃、工作方案。繼續推進瀝滘村改造和琶洲村安置回遷工作。加強小洲村綜合整治和保護,落實安置房和留用地,做好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等工作。推進中大紡織商圈周邊城中村改造、基礎設施建設、集體物業升級改造和環境綜合整治。編制城中村消防整治規劃方案。推進“村改居”試點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做好“三線入地”工作。
  (四)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動力,推動發展成果共享
  堅持民生為先、底線思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民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更大成果。區財政計畫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方面支出52.08億元,增長16.1%。
認真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保持就業穩定。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萬人以上、廣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二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籌建保障性住房200套。推進直管公房危破房改造。三是最佳化教育環境。完成100家中國小和幼托機構食堂食品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增加公辦性質幼稚園學位3000個。四是改善交通出行環境。新增5000個停車位。五是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實現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台與政務服務中心實體大廳、網上辦事大廳互聯互通。六是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免費為部分群體提供健康檢查服務。七是關愛特殊群體。新增1100張養老床位。建成區級精神殘疾人康復中心。八是豐富文化體育生活。舉辦300場文化惠民活動、1000場經典電影社區行。維護全區305條健身路徑。九是打造生態休閒新品牌。建成並開放區兒童公園一期等項目。十是開展科技保平安及便民法律服務。抓好社會治安視頻系統建設。提供“一村居一法律顧問”便民法律服務。
著力提升文化新內涵。把文化優勢轉化為提升中心城區服務功能的新優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完成市少兒圖書館海珠分館的接收、改建並開放。舉辦第四屆珠三角鹹水歌會、第二屆廣州海珠祠堂文化節。擦亮文化旅遊名片,推進黃埔古港古村等旅遊項目開發建設。爭創3A級景區2個。保護和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繼續推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做好第四批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申報。探索建立廣州(海珠)傳媒與廣告創意產業集聚區,加快廣州國際媒體港、廣州報業文化中心、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等項目建設,集聚發展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創意、影視傳媒等業態。
  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開展公共就業援助和服務,實現充分就業社區創建率70%以上。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三年全覆蓋目標任務。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最佳化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加快日間托老場所建設,構建“9064”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新格局。創建廣東首批“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和醫院管理中心。完成昌崗、海幢、沙園和南洲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並投入使用。探索“海珠幸福家庭促進計畫”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落實上級“單獨二孩”政策。做好梅州豐順、大埔縣等新一輪對口幫扶工作。
  (五)以創新服務管理為契機,維護和諧穩定局面
  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促進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效能。
加強城區精細化管理。加快推進垃圾壓縮站、分揀點、轉運站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對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工業布碎、廢舊木質等實行“一類一策”專收專運,抓好生活垃圾“計量收費”試點,全區257個社區全部通過市垃圾分類驗收,完成市下達的生活垃圾減量任務。建設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增強氣象現代化服務保障。深化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完善空氣重污染應急回響機制,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監督制度,創建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治理示範工程,推進餐飲業污染防治,推廣套用油煙線上監控技術,基本建成“無燃煤區”。以住宅小區、餐飲行業為重點,力爭全年新增管道燃氣用戶4萬戶。嚴控違法建設。強化“五類車”、“六亂”整治。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
  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以民眾需求為導向,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全面推動格線化管理,加強部門和街道之間業務協同,有效落實社區服務、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等方面工作。完成57個“幸福社區”創建工作。最佳化公共腳踏車免費半小時網點。加強出租屋分類和信息化管理,落實治安、消防等責任,制定引導鼓勵措施,提高流動人員和出租屋服務管理水平。
  維護社會安全穩定。打造“陽光信訪”,增強網上信訪疏導民意訴求的效能。實施平安創建項目帶動,實現“平安細胞”覆蓋率80%以上,每個街道有3個以上高水平、有特色的示範點。加大防範和打擊刑事犯罪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加強對生產、消防、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的監管和整治,堅決遏制各類較大以上事故發生。
(六)以民主法治建設為抓手,打造人民滿意政府
  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完善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緊密結合的全方位監督體系。認真辦理人大議案決議、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加強規範性檔案管理,強化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
  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職能。加大政府政務公開、信息公開和辦事公開力度,強化政民互動。積極做好上級事權下放的銜接工作,確保“接得住、用得好”。完善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務,實現行政審批全流程監控,創新政務服務企業代辦等服務模式,推動政府部門實施服務質量和期限“雙承諾”制度,實現所有服務企業事項在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深化區、街、社區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規範街道公共服務和事項管理。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深入推進政風行風建設。不斷提高處理複雜事件和歷史遺留問題的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著力加強廉政建設。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加強反腐敗制度建設,構建“制度+科技+文化”預防腐敗新模式。規範領導幹部職責許可權,推行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完善集體經濟組織財務資產監管中心與“三資”交易監管中心建設。發揮街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科作用。建立健全社務監督委員會管理機制。加強審計監督。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嚴肅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建設廉潔政府。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點的海珠,必須抓住機遇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狠抓落實。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帶著海珠人民的期望和夢想,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建設“海上明珠”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
  2014年十件民生實事
  一是保持就業穩定。幫助2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舉辦15場次就業專場招聘會,發放3000張職業技能培訓券。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萬人以上、廣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
  二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籌建保障性住房200套。推進7個街道直管公房16棟58戶共2000平方米的危破房改造,以及58棟存在消防隱患的電線電路整改,改善居住環境和安全狀況。
  三是最佳化教育環境。完成100家中國小和幼托機構食堂食品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增加公辦性質幼稚園學位3000個。組建區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建設2個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完成啟能學校(田心坊校區)校安工程並配齊特殊教育專用教學器具和儀器。創建4個“千師萬苗”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試點示範社區。
  四是改善交通出行環境。配合完成環島新型有軌電車系統試驗段(萬勝圍—廣州塔)土建工程。新增5000個停車位。
  五是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加快廣州12345政府服務熱線海珠分中心建設和規範運行,實現熱線平台與政務服務中心實體大廳、網上辦事大廳互聯互通,打造“政務諮詢、民生訴求、政民互動、投訴舉報、效能監察”為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海珠家園”手機程式正式上線運行。
  六是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在4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醫生契約式服務。免費為10萬名老年人、14萬名高血壓病人、4萬名糖尿病人和2千名重性精神病人提供健康檢查服務。為1000名計畫生育困難家庭育齡婦女提供免費“兩癌”篩查。
七是關愛特殊群體。為全區900名“三無人員”及孤兒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金100元。新增1100張養老床位。將戶籍貧困殘疾人專項補助金髮放標準由每人每月20元至60元提高到50元至100元。建成區級精神殘疾人康復中心。
  八是豐富文化體育生活。舉辦300場文化惠民活動、1000場經典電影社區行。維護全區305條健身路徑,改造4片足球場,推進1—2個街道“一站兩點”﹝即:文化(體育)工作站(中心)、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點、國民體質監測點﹞試點工作。區屬體育場館免費時段增加到每周14小時。
  九是打造生態休閒新品牌。建成並開放海珠濕地二期、區兒童公園一期。
  十是開展科技保平安及便民法律服務。新建社會治安與城市管理智慧型化視頻高清攝像槍1150支、移動高清視頻系統28套、社會面二類視頻攝像槍19241支。提供“一村居一法律顧問”便民法律服務,為全區257個社區各派駐一名律師。
名詞解釋
  1. “三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資質以內建築業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及規模以上服務業。
  2. “營改增”:營業稅改徵增值稅。
  3. “123”城市功能布局規劃:“1”是指最佳化提升一個都會區,“2”是指創新發展兩個新城區,“3”是指擴容提質三個副中心。
4. “三規合一”:“三規”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工作目標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相銜接,從規劃內容、信息平台、協調機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三規”關係。
  5. “四館一園”: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和嶺南大觀園。
  6. 星級衛生街道:為鞏固和發展創衛成果,廣州市政府按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以街道為單位,開展創建廣州市星級衛生街道活動。星級衛生街道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衛生街道,三星級衛生街道為最高級別。
  7. “五類車”:電動車、機車、人力三輪車、殘疾人專用輪椅車、改裝報廢車。
  8. “六亂”: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等現象。
  9. “幸福社區”:市委、市政府從2012年10月起,在全市開展幸福社區創建工作。結合廣州城市社區特徵,劃分為地緣型、單位型、單元型、綜合型、轉制型五種類型,建成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管理民主、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守望相助”的幸福社區,推動幸福廣州建設。
10. “兩建”: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
  11. “平安細胞”:在創建平安廣州工作中,為進一步夯實平安基層基礎,深入開展“平安細胞”創建,內容涵蓋三大類二十種“平安細胞”。具體包括平安區域細胞、平安場所細胞、平安行業細胞三大類,以及平安街鎮、平安村居(社區)、平安家庭、平安學校、平安醫院、平安文化市場、平安電網、平安餐飲、平安市場、平安景區、平安宗教場所、平安捷運、平安公交線路、平安林區、平安商廈、平安企業、平安工地、平安金融、平安邊防、平安邊界二十種。
12.市場監管“四個一”建設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工作中,在我區層面開展的,一套市場監管體系規範建設、一個市場監管行政執法協調指揮中心、一個市場監管信息平台、一個市場監管格線化監管理念。
  13. “五大險種”:五種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14. “農超對接”: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定書,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台。
  15. “三資”:資金、資產、資源。
  16. “三公”經費:黨政機關在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因公出國(境)三方面的經費開支。
  17. “微笑曲線”: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左邊是研發、右邊是行銷),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
  18. 負面清單:相當於投資領域的“黑名單”,列明了企業不能投資的領域和產業,除了清單上的禁區,其他行業、領域和經濟活動都許可。
  19. “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該系統由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作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開轉讓和發行融資的市場平台,為公司提供股票交易、發行融資、併購重組等相關服務,為市場參與人提供信息、技術和培訓服務。
  20. “三舊”改造: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
  21.“三線入地”:把原來架設在半空的電線、電話線和有線電視線埋設到地下的施工方式,是城市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
  22. 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
  23. “9064”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新格局: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在機構養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