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危機

海灣危機

海灣位於中東地區的東側,以盛產石油著稱於世,中東主要產油國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都集中在這裡,是美國、西歐、日本等工業已開發國家石油供應的重要來源,成為世界一大戰略要地。自1988年8月兩伊戰爭結束以來,海灣局勢雖曾一度緩和,但是風雲突變,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領土和石油爭端又突然冒了出來,成為引爆這場海灣危機的導火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灣危機
  • 外文名:The gulf crisis
  • 背景: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領土和石油爭端
  • 地理位置:中東地區的東側
原因,國力比較,伊拉克,科威特,國際反應,實質,

原因

海灣危機是伊科爭端激化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
1、關於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夥同阿聯超產石油,導致油價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億美元的損失。
2、領土糾紛。伊科之間120公里長的陸地邊界有一段盛產石油的沙漠地區尚未劃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屬於伊拉克的魯邁拉油田南部盜採價值24億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認為該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內,屬科領土。
3、債務問題。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聯及其他海灣國家300億美元債務。伊拉克提出與伊朗作戰保衛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的約150億美元的債務。科、阿等國認為難以接受。

國力比較

伊拉克科威特綜合國力相差懸殊,實力發展很不平衡。

伊拉克

國土面積441839平方公里,人口1725萬(1988年),均大大超過科威特,分別為近25倍和近9倍,但伊拉克由於受到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破壞和影響,損失很大而陷於困境。據估計,戰爭雙方共耗費5260億美元,戰後伊朗向伊拉克索取戰爭賠償達2000億美元。
伊拉克欠債累累,債務總額約700億美元,1988年需償還本息約70億美元,這一年,經常項目的盈餘只有17億美元,能夠拿來還債的錢還不足20億美元。從1989年起光是支付債息就要35億美元。因此,伊拉克要靠借新債來還舊債,但條件苛刻,每償還1美元才能獲得2美元的新貸款。在這種情況下,伊拉克要實現其戰後的重建計畫談何容易。據海灣國際銀行的研究報告說,這項重建資金約需300億美元加上維持龐大的軍事開支和每年上百億美元的民用必需品進口,財政十分拮据,困難重重。
與經濟狀況恰成鮮明對照的是伊拉克強大的軍事存在,它的兵力在兩伊戰爭中大大膨脹,號稱雄兵百萬,並擁有大量先進武器,成為中東阿拉伯世界的一大軍事強國。

科威特

國小民寡,防務薄弱,陸軍1.6萬人,海軍2100人,空軍2200人,總兵力僅為20300人。但在經濟上由於長期積富 。按人口平均占有的石油財富特大,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據報導,科威特設立的後代人儲備金1986年達547億美元,國家儲備金達372億美元,這兩筆款項都由國家投資局用於國外投資,每年可獲利40~45億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1988年科威特的國際儲備(不包括黃金)為192.35億美元,經常項目盈餘為47、13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為55.71億第納爾(約合199.68億美元)。
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用自己生產的石油借給伊拉克去賣錢的辦法資助伊拉克共達150億美元科威特這樣一個富有的弱國,對於急欲擺脫經濟困境而又力圖擴張自己勢力的伊拉克來說,眼下竟成為其弱肉強食的一個犧牲品。

國際反應

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反應強烈,紛紛譴責伊侵吞科,要求伊立即撤軍。
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否則國際社會有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
伊拉克一占領科威特,就立即陳重兵於科、沙邊境,威脅沙烏地阿拉伯,以圖進一步控制海灣石油,在歐佩克內占居主導地位。這是對美國的世界霸權及其石油利益的直接衝擊和嚴重挑戰。
出於全球戰略考慮,美國不能容忍伊拉克擴張主義在海灣坐大稱雄。當前美國在海灣大規模軍事捲入,以及其它西方國家採取配合行動,其根本考慮和現實目標就是要確保海灣對美國及整個西方國家的石油供應,維護它們各自的既得利益,並設法防止新的石油危機。尤其是對美國來說,它還要竭力維護其世界霸權地位。因此,美國迅速調兵遺將,控制海上通道,加緊封鎖伊拉克,並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部署大軍,直接同伊拉克的重兵對峙,恰似插入了一面“沙漠盾牌”。
1991年1月17日凌晨,多國部隊發動沙漠風暴行動。2月27日,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接受安理會關於海灣危機的12項決議。海灣戰爭遂宣告結束。

實質

伊拉克垂涎科威特的石油財富,必欲得之而後快,終至動武搶奪。為了替自己的侵略行為製造“藉口”,伊拉克蓄意挑起同科威特的領土和石油爭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領土爭端。1961年科威特獨立後,伊拉克未予承認,雙方關係一度緊張。到1963年伊拉克才承認科威特獨立,並宣布放棄對科威特的領土要求。1963~1973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但是確定邊界的談判毫無結果,邊界線一直沒有劃定。1973年兩國邊界發生火拚事件之後,雙方恢復談判,但仍無實質性進展。1980~1988年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給予伊拉克政治和經濟支持,兩國邊界爭端暫時擱下。
伊拉克科威特歷史遺留的邊界領土爭議懸而未決。1990年7月16日,伊拉克在致阿拉伯聯盟的信中指責科威特“蠶食”其領土,並執行一項“逐步有計畫地向伊拉克領土伸展的計畫”。7月31日在同科威特談判時,又公開提出布比延島沃爾拜島應歸伊拉克所有。這兩個油源豐富的島嶼是科威特10個島嶼中最大的兩個,並且是海上油田的重點開發區。它們早為伊拉克所覬覦。
(二)採油爭端。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含油盆地相連,科威特油田處於含油構造層的盆底,周圍石油皆向盆底匯集,使油田總是滿盈易采,多年來儲量不減,採油豐盛。而伊拉克的油田處於盆壁,其油源順向盆底傾流。因此,油層開採的自然條件有利於科威特而不利於伊拉克,雙方關係好時尚能相安無事,彼此不和時則藉此攻訐,成一爭端。伊拉克攻擊科威特自1980年以來擅自開採其魯邁拉油田的油層,並要求科威特賠償“偷油”款24億美元
(三)超產爭端。歐佩克為了穩定石油市場,維護合理油價,以保障產油國利益,實行“限產保價”的政策,根據國際石油市場供求關係變化情況,統—、協調併合理分配合成員國的石油生產限額,這就是歐佩克的配額制。多年來,各成員國在制定與執行配額協定的過程中,基本上都能照顧大局,統一行動,但有時也出現過為各自國家利益而違反協定超產的現象。作為歐佩克創始成員國,伊拉克、科威特長期在該組織內協調行動,同其他成員國一起為維護產油國的共同利益而團結戰鬥、互相支持,彼此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這次兩國卻發生了超產爭端。按照歐佩克的產量配額規定,科威特1990年上半年的石油生產配額為150萬捅/日,但其實際產量達200萬桶/日,超產50萬桶/日,這當然不利於油價的穩定,應按慣例在歐佩克內部通過平等協商、互諒互讓求得合理解決。但是伊拉克卻藉此攻擊科威特等國違反協定、傾銷石油,壓低油價而使其蒙受140億美元的損失。其實,這類事情伊拉克自己也曾有過,伊拉克不過是以科威特超產問題作為入侵的一個“藉口”而已。
伊拉克憑藉其絕對優勢兵力,一舉占領了科威特,達到了它蓄意奪占科威特石油財富的目的。它霸油田,占油港,直接搶走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黃金、外匯和貨物,並單方面將它欠科威特的150億美元借款一筆勾銷。與此同時,在占領後幾天,它就宣布科威特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公然實行領土吞併。它還乘機搶占了位於科威特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中立區”。這塊沙漠飛地是英國於1922年建立的,面積5700平方公里,僅有幾百名遊牧民居住。伊拉克占領它,是因為它是世界上含油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