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醫

海派中醫

海派中醫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具有“海派文化”特徵的上海中醫藥。具有文字記載,上海中醫始於唐代,興於宋末元初,盛於明清。海派中醫不是一個新興的醫學學術別派,而是在近代上海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地域特色的中醫文化現象。

"海派中醫"是我國近代中醫學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它形成於近代的上海.以當時上海的名醫薈萃、流派紛紜、學術爭鳴、中西匯通為特徵;以產生大量的名醫名著、不同流派的醫療實踐、形式多樣的報刊雜誌、多種模式的中醫教育、現代雛形的醫療機構以及繁榮興盛的中醫社團等為史實;在清末民初時期,上海處於特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條件下,在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醫學的衝擊、疾病譜模式不斷變化的歷史背景下,形成了既保存自身傳統特色,又具極大包容性,不斷變化創新的"海派中醫"的特定內涵.在我國中醫藥學的發展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派中醫
  • 外文名:Shangh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全部釋義和例句試試人工翻譯
含義,詮釋,特點,爭議,

含義

海派中醫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具有“海派文化”特徵的上海中醫藥。具有文字記載,上海中醫始於唐代,興於宋末元初,盛於明清。海派中醫不是一個新興的醫學學術別派,而是在近代上海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地域特色的中醫文化現象。
海派中醫

詮釋

海派中醫是我國近代中醫學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它形成於近代的上海。以當時上海的名醫匯萃、流派紛紜、學術爭鳴、中西匯通為特徵;以產生大量的名醫名著、不同流派的醫療實踐、形式多樣的報刊雜誌、多種模式的中醫教育、現代雛形的醫療機構以及繁榮興盛的中醫社團等為史實;在清末民初上海特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條件下,在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醫學的衝擊、疾病譜患病模式不斷變化的歷史背景下,形成了既保存自身傳統特色,又具極大包容性,不斷變化創新的“海派中醫”的特定內涵。在我國中醫藥學的發展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從字意詮釋:“海”是海洋,匯流百川,宏大而寬闊,意味著“開放”、“容納”;大海時而平靜,時而波濤洶湧,又意味著“變化”。“派”為派別、流派,個性鮮明,意味著“獨特”;“派”又有“派生”之意,意味著“變化”和“創新”。由此可見,“海派”體現的是一種“大氣、兼容、變化”的特質,而“海派中醫”正是指這種具有“海派”特質的醫學現象。我們從字意上可將“海派中醫”詮釋為:具有“開放、兼容、吸納、創新”特點的上海中醫。從內涵詮釋,“海派中醫”的這種“開放、兼容、吸納、創新”的特色,可以從近代上海“海派中醫”的代表人物、“海派中醫”的中心地位兩個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從內涵詮釋:近代“海派中醫”的代表人物,歸納起來有四大特點。即“多種模式的中醫教育、臨床中西兩法並舉、吸納新知之臨床求變、思維活躍之敢為人先”.在多種模式的中醫教育方面 有兒科名家徐小圃幼承庭訓,盡得父教的單純家傳;有傷科名家石筱山、外科名家顧伯華等人的先家傳後院校教育;有名醫程門雪、章次公等人的先院校教育後又拜名師;有兒科名家朱瑞群等人,本身家學淵源又上院校科班學習,畢業後再拜名師者,可謂模式不一、途徑多樣。既有家傳、又有院校培養;既有流派的一技之長、又兼博採眾長。
在中西兩法並舉方面: 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陸淵雷、章次公、祝味菊等上海近代中西匯通大家,先後受到洋務思想、變法維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科學思想等影響。提倡“發皇古義,融合新知”的治學理念;“崇古不泥,博採眾方”的臨床實踐;“革故鼎新,中西匯通”的創新精神。臨床上,採用中西並舉,中西兩法兼施,療效顯著。
在吸納新知之臨床求變方面:號稱“祝附子”的祝味菊,善用蟲類藥的章次公等人,吸納新知、臨床求變。他們不拘泥刻板,或有異於前賢,或有悖於眾說,大膽實踐,勇於創新。曾一度呈現流派紛紜、學術爭鳴的繁榮局面。
在思維活躍、敢為人先方面:百科相濟助醫發展,醫文相融:既是名醫,又是《小說月報》主編、任職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惲鐵樵;既是名醫,又出版了30種著作,妙筆生花的陳存仁;既是名醫,又是中醫教育大家,創辦了著名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上海國醫學院、上海新中國醫學院等機構的丁甘仁、陸淵雷、朱南山等,桃李滿天下,為近代中醫學的發展與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醫工相濟:有被譽為上海中藥工業之先驅的李平書。還有醫商相濟、醫藝相濟的更是不勝枚舉。他們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社、辦藥廠、開藥店、既是臨床診療的名醫,同時活躍在教育界、出版界、文學界、美術界以及商界、政界等方方面面,客觀上實現學科交融,激發了創造力。
敢為人先,出現了許多的“第一”、“首次”、“初創”。如1949年5月上海解放之初,65歲的祝味菊,草擬了“創建中醫實驗醫院”的建議書,詳細地闡述了走中醫現代化道路的問題和方法,對中醫要走現代化道路的問題,倡議之早,全國第一。陳存仁編撰第一部三百多萬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這部辭典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就重印了27版,其學術價值、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樣是國內第一。
體現其內涵的另一方面,表現為近代上海是“全國醫學中心”。中國醫學中心,自上古以來經歷了一個從北向南的大遷移,其元代是分界線。元以前,中國醫學中心一直在北方;元以後,醫學中心移至江南,明代開始形成蘇、浙、皖並盛的格局。溫病、溫補學派的出現,使新安、江浙等地方醫學鼎盛與繁榮,昭示著江南醫學中心的形成與日漸成熟。因此,明清時期的江南醫學中心應是近代“海派中醫”形成的基礎。
上海元代建縣,從1843年11月17日被迫開埠,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具特色的歷史時期。我國第一所中醫醫院和中西醫醫院誕生在上海;上海最早出現現代教育模式的雛形,由私塾進入學堂教育,誕生了第一所中醫學校;第一次中醫教材會議由秦伯未等人在上海組織召開;上海各類出版社雲集,近代中醫書籍的出版數量最多;中國醫學會、中華醫學會、中國醫藥研究所、神州醫藥學會等當時全國著名的學術團體,其總部設均在上海。近代的上海已成為全國的醫學中心。可以說,元以前的中醫史看北方,元以後的中醫史看江南,近代中醫看上海。近代的上海是中醫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我們從上述字意和內涵兩個方面,可以將“海派中醫”的概念詮釋為:“堅持開放、兼容中西醫學、善於吸納新知、不斷發展變化、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上海中醫藥學”。

特點

1.深遠的家學淵源。
2.重視隨師臨證。
3. 注重文化底蘊、鑽研醫學經典。
4.流派間交流和嫁接。
5.傳統師承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6.中西醫結合。

爭議

海派,是近年來倍受關注、也倍受爭議的話題。 倍受關注,是因為改革開放使中國再次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上海再次走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成為經濟界、文化界研究的對象。研究上海,自然離不開對上海文化、對“海派”的研究。
倍受爭議,是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概念寬泛、內涵和外延都無從嚴格界定的命題。一旦有人想給它下一個定義,馬上就會有人唱反調。到後來,甚至究竟存在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海派,也成了爭論不休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有些權威人士、權威機構在海派問題上往往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迴避表態。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當代權威性極高的《現代漢語詞典》沒有迴避這個問題,給“海派”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泛指上海的風格和特色:如海派川菜、海派服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