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裝備

海洋工程裝備

《海洋工程裝備》一書由馬延德先生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海洋工程裝備》分8章,主要講述海洋工程裝備及海洋工程企業兩方面內容。《海洋工程裝備》首先明確海洋工程裝備的定義以及所包含的類型,展示一幅海洋工程裝備經濟、戰略的全景圖。其次介紹海洋工程裝備的世界格局及南海戰略,圍繞我國及世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結構以及近年來飄忽的南海石油以及南海局勢做進一步深入的討論。最後介紹我國主要海洋工程企業以及它們同國外的主要差距。

該書適合海洋工程裝備製造企業的領導和員工閱讀參考,也適合在校大學生學習使用,還可作為各金融投資機構人員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海洋工程裝備
  • 作者:馬延德
  • 原版名稱:海洋工程裝備
  • 定價:80.00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8.01
  • 裝幀:平裝
概念,分類,發展狀況,工程裝備,產業格局,建造分類,製造現狀,未來發展,國家戰略,

概念

海洋工程裝備主要指海洋資源(特別是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採、加工、儲運、管理、後勤服務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裝備,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高風險的特點,是先進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體,產業輻射能力強,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大。
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工程裝備

分類

國際上通常將海洋工程技術裝備分為三大類: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海洋浮體結構物。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是海洋工程裝備的主體,包括各類鑽井平台、生產平台、浮式生產儲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潛水作業船等。

發展狀況

“未來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等新興產業增長速度仍將高于海洋經濟總體增長速度,海洋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10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到2030年,我國海洋船舶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達4.5%;遠洋漁業產量將達到215萬噸,總產值為269億元。”5月20日,我國首部海洋經濟發展報告《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並作出上述預測。
21世紀前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6.7%,總體進入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階段。未來20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仍將處於成長期,其中,在2015~2030年間,將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增長方式將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海洋資源利用率將大幅提高。《報告》預測,我國海洋經濟將保持年均增長8%左右的發展勢頭,到2020年,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將超過12%,到2030年將超過15%。2030年後,我國海洋經濟將進入成熟期。
報告資料顯示近10年來,海洋新興產業整體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8%,成為海洋經濟中增速最快的產業。未來,其將繼續引領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報告》提出,在發展海工裝備製造業方面,將重點突破海洋深水油氣鑽探、生產作業裝備和海工輔助船的設計製造核心技術,重點發展半潛式鑽井平台鑽井船、半潛式生產平台、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水下採油樹等海工裝備。到2015年,國內相關企業要具備深水海洋工程裝備設計能力,海工裝備設計製造能力進入世界前列;到2020年,海工裝備製造業要為實現深水油氣開發從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裝備

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起步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實現快速發展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國內外海洋裝備需求的增長,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抓住市場高峰期的戰略機遇,承接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訂單,實現了快速發展,能力也明顯提升。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先後自主設計建造了國內水深最大的近海導管架固定式平台,國內最大、設計最先進的30噸浮式生產儲油輪裝置FPSO,當代先進自升式鑽井平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平台等一批先進的海洋工程裝備。
前海洋油氣開發(特別是深水和超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已經成為世界油氣開採的重點領域,海洋石油開發推動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發展。在一個供大於求的需求經濟時代,企業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時就牢牢的鎖定並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會傾盡畢生的精力及資源搜尋產業的當前需求、潛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隨著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海工裝備企業間併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海工裝備生產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海工裝備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海工裝備行業中的翹楚!

產業格局

海洋工程裝備屬於高投入、高風險產品,從事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的廠商須具有完善的研發機構、完備的建造設施、豐富的建造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全球主要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商集中在新加坡、韓國、美國及歐洲等國家,其中新加坡和韓國以建造技術較為成熟的中、淺水域平台為主,也在向深水高技術平台的研發、建造發展,而美國、歐洲等國家則以研發、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術平台裝備為核心。

建造分類

按照業務特點和產品種類,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商可分為三大陣營。
處於第一陣營的公司主要在歐美,它們壟斷著海洋工程裝備開發、設計、工程總包及關鍵配套設備供貨;
第二陣營是韓國和新加坡,它們在總裝建造領域快速發展,占據領先地位;
我國還處於製造低端產品的第三陣營。

製造現狀

歐美國家企業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的引領者。隨著世界製造業向亞洲國家的轉移,歐美企業逐漸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領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和設計方面仍然占據壟斷地位。並且歐美企業也壟斷著海洋工程裝備運輸與安裝、水下生產系統安裝和深水鋪管作業業務,主要企業如法國Technip公司、義大利Saipem公司、美國McDermott公司和Subsea公司等。
歐美企業的技術領導地位與其長期海洋油氣開發實踐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歐美企業形成了大量的技術專利和技術儲備,並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實(部落格)踐經驗,成為其研發新技術和裝備的重要支撐。歐美企業仍是世界大多數海洋油氣開發工程的總承包商,掌握著海洋油氣田開發方案設計、裝備設計和油氣田工程建設的主導權,為降低開發風險,他們會選擇具有技術優勢的歐美企業負責裝備設計工作。這在客觀上增強了其技術領先地位。 亞洲國家主導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領域 在亞洲,韓國、新加坡、中國和阿聯是主要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國。韓國壟斷了鑽井船市場,截至2009年底,振華重工、中集集團、 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現代重工和STX造船手持鑽井船33艘,市場占有率達94%。韓國和新加坡則占據了FPSO改裝和新建市場,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67%和82%。在自升式鑽井平台和半潛式鑽井平台建造領域,新加坡、中國和阿聯占據主導地位,截至2009年底,中國、新加坡和阿聯自升式鑽井平台手持訂單54座,市場占有率77%;半潛式鑽井平台手持訂單39座,市場占有率85%。
亞洲雖然在裝備製造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裝備設計方面與歐美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我國的差距更大。2000年以來,我國建造完成和在建鑽井平台40餘座,70%以上為歐美公司設計。其中自升式平台的設計公司主要有美國F&G公司、荷蘭GustoMSC公司;半潛式鑽井平台的設計公司主要有美國F&G公司、挪威GM公司、SEVAN公司、義大利Saipem公司等。 資源大國企業開始進入建造領域 ,依託本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巨大需求,巴西和俄羅斯等資源大國開始培育本國的海洋工程裝備建造企業,成為世界海洋工程裝備新的競爭者。巴西提出在本國海域進行油氣勘探開發的裝備由本國企業建造,其國內幾家船廠加快能力建設。俄羅斯通過本國能源公司的系列訂單,實現本國造船業現代化,並以訂單為“誘餌”,邀請本、韓國造船企業參與該國船廠建設和改造。

未來發展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為海洋開發提供裝備的戰略性產業,隨著海洋開發步伐的加快,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機遇,但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了這一產業的重要性,並開始搶占這一領域,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我國應該加強發展力度,加快發展步伐,進入世界海洋工程產業第一陣營,為我國海洋開發和參與海洋國際競爭提供利器。

國家戰略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是我國當前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外部環境看,隨著陸地資源的日漸稀缺,全球海洋資源開採日益高漲起來,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在海洋國土開發上還比較薄弱,中國的海洋開發能力主要集中在淺海,海洋資源的全面利用、深海的開發能力還不足,也缺少相應經驗。
從裝備製造現狀來看,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國產化率一直較低,進口比例在70%以上。在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上,全球海工裝備水平第一梯隊為歐美類企業,第二梯隊為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中國總體處在第三梯隊,以製造低端海工裝備產品、賺取加工費用為主。
不過,正因為明顯的差距帶來了發展機遇,特別是隨著我國眾多企業包括造船企業紛紛涉足海工裝備產業,加上國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規模年增長率將達到110億美元,其中海洋油氣開發年均增長將達到800億美元。未來十年將是我國海工裝備產業縮小與已開發國家距離的絕佳機遇期。只要加大國家投入力度,瞄準核心技術以帶動產業發展,並進一步細化優惠政策,做大做強海工產業,就能與已開發國家一爭高低。
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很多專業的第三方研究機構,如“高端裝備製造業第三方專業課題研究中心-中國重大機械裝備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課題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研究人員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在海洋工程裝備行業,隨著海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對海洋工程裝備技術人員的要求越來高端,在高端海洋工程裝備方面,我國對該行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我國高端海洋工程方面的科技人員缺口也很大,這個問題在未來幾年內,應得到進一步的緩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