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兩岸

海河兩岸

海河天津母親河,是天津獨特的、具有標誌性的寶貴資源。市委提出了“實施海河兩岸的綜合開發改造,形成獨具特色的服務型經濟帶和景觀帶”的要求。

對海河兩岸進行開發改造已是天津市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標誌,也是全市人民企盼已久的民心工程。工程分三段開發,使上游中游下游三點因地制宜的開發建設,使海河在不同的區域體現出不同的經濟功能,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形象特色。整體上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功能多樣的經濟帶和景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河兩岸
  • 種類天津母親河
  • 全長:約72公里
  • 出處:天津發展歷史的史書
海河流域,海河歷史,總體規劃,

海河流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海河的概況,海河起源三岔河口,也就是南運河與子牙河交口,上游穿越了中心城區的紅橋、河北河東、南開、和平、河西六個區,中游經過東麗區、津南區,下游經過塘沽匯入渤海。海河全長約72公里。從這張圖上看,海河就向一條龍,橫臥在天津大地上,龍頭朝向大海。

海河歷史

歷史上的海河
海河是一部記載著天津發展歷史的史書,伴隨著天津出生、發展一直到今天。天津最早起源於漕運,這張圖反映了元朝天津三岔河口一帶漕運繁榮的景象,元代詩人這樣描述: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當時這一地帶商貿業十分發達。明朝永樂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設天津衛,開始建設天津城。到2004年的12月,是天津設衛600周年的紀念日。當時天津不僅作為國內商業貿易的中心,同時它的貿易範圍到達了朝鮮日本等一些國家。古人稱它不僅僅是一個商埠,而且是一個大都會。老城經過400年建設,逐步形成了規模,其中建成了我們熟知的天津三件寶:鼓樓、炮台、鈴鐺閣。在這個時期,東北角沿海河、南運河一帶一直是非常繁華的老城的商業中心。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各帝國主義國列強先後在天津劃定租界,他們為了搶奪通向入海口的資源,紛紛在海河兩岸搶占用地,建設碼頭、倉庫、工廠和商貿設施。天津沿著海河發展,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九國租界區,租界區面積相當於當時老城區的十倍。在這期間西方的近代文明從天津登入開始向中國傳播,東西方文化在這裡有強烈的碰撞。在這個時期海河兩岸也先後修建了一些在國內比較先進的設施,天津由許多第一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比如:老龍頭火車站,是我國大商阜里第一個火車站。還有開啟式的鐵橋、國內第一條有軌電車、在海河兩岸建設了電報局、第一個郵電局,還有我國第一所陸軍學校,當時叫武備學堂。有很多現代的城市設施是在近代逐步發展起來的。海河在解放以後仍保持通航功能,在1958年通航達到最高峰,但隨後上游來水逐步減少,海河的航運功能漸漸衰退,海河兩岸商業、經濟功能也就逐步變得蕭條冷落了。

總體規劃

我們把全長72公里的海河從總體上分成了3個自然的段落。從起點到外環線為上游段,從外環線到二道閘為中游段,從二道閘到入海口為下游段。三段我們給他確定了不同產業功能和景觀特色。上游段也就是中心城區的這一段,河流長度約19公里,規劃面積是42平方公里,這段規劃確定是要體現親水的國際化大都市形象。它的內容是以現代化的公共設施為核心,建設一條濱河的服務帶、景觀帶。中游段從外環線到二道閘,長度約18 公里,規劃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目前還保留著開闊的田野、村莊這些自然空間,這一段的規劃是建設成生態的海河自然風景旅遊區和高新技術研發區,以生態旅遊觀光和親近自然的休閒設施形成一個回歸自然的旅遊區,同時依託它的良好環境建設一個以未來高新技術發展研究為內容的產業區。從二道閘到入海口是下游段,這段海河現在還有通航功能,規劃確定為現代化港口城市形象區。這段的建設內容是以內河港口和海港構成一個現代化的港口物流、貿易和加工經濟區,同時突出體現濱海城市中心的特色景觀。
(概述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