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春軒塔

海春軒塔

海春軒塔在西溪之南、泰東河畔,巍巍聳立,相傳,唐貞觀(627—649)年間由尉遲敬德監造,所以又有“尉遲塔”之稱,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東台西溪旅遊觀光主要景點之一。

海春軒塔(又名廣福寺塔),江蘇第一古塔,為唐代建築物,位於距江蘇東台市古鎮西溪。海春軒塔為七層八角磚結構密檐塔,塔高20.8米,底層直徑7.2米,除底層外,每層均有8位佛像佛龕,共48位,塔內為空,無樓梯可上。海春軒塔無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屢遭地震和水災,仍巍然屹立如初,堪稱建築界的奇蹟。塔的寶頂原是銅葫蘆,用“烽火銅”鑄成,隨著日照光線不同,能變幻成七種色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春軒塔
  • 外文名:Hai Tower
  • 年代:唐
  • 層數:七
  • 地位:江蘇第一古塔
  • 地理位置:東台市西溪旅遊風景名勝區
  • 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廣福寺塔/西溪塔/孝母塔/尉遲塔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江蘇東台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簡介,歷史,建築情況,殘損情況,搶險加固工程計畫,提出,維修,預算,兩層塔身,周圍的環境建設,

簡介

2013年,海春軒塔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春軒塔的始建年代文獻上無詳細記載,該塔為七層八角磚結構密檐塔,塔高20.80米。該塔曾於1955年、1963年、1984年進行過三次維修。2002年12月12日,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專業人員對塔進行了實地勘察,根據塔的現狀,文管部門於2004年2月,搭建了腳手架,組織專業人員對塔進行實地測繪。海春軒塔像位遠古的老人,始終屹立在沃野之中,他見證著南黃海的東遷。滄海桑田的變化,歲月的流逝讓這位“老人”滿身傷病,風雨中的海春軒塔屹然挺立,傳承著東台的文明。
海春軒塔

歷史

據清光緒《揚州府志》和《西溪鎮志》載,海春軒塔系唐尉遲敬德建。
海春軒塔海春軒塔
1982年,該塔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時代定為唐。
1985年,省古建專家方長源對該塔進行全面勘察和考證,他依據塔的平面、外觀、塔檐及塔基的結構和具體砌法,認為該塔建於北宋早期,並留有唐塔許多特點。
在查據《西溪鎮志》後進一步指出,西溪原有二塔,除海春軒塔外還有一廣福寺塔,但其名聲小於當時的海春軒塔,後因海春軒塔廢壞,廣福寺塔才逐漸被訛傳為海春軒塔。此論有待進一步考證。
該塔不僅是境內現有最古老的建築物,而且也是中國唐末過渡時期,南北兩建築體系銜接在古塔建造方面的典型代表,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建築情況

海春軒塔面向西北,無台基、副階,內中空,二層及以上各層塔壁十分簡潔,無斗拱、角柱,每層八面各設圭形佛龕一座,六層共48座佛龕。底層以上出密檐七層,每層檐之間距離較小,塔檐及二層以上每面塔身都呈現向內曲的弧線,塔的外形逐層收分,但六、七層之間塔身收分甚微,且第七層塔身高度又高於其它層塔身的高度。塔所出的密檐均以疊澀方法挑出,以一二層密檐為例,下面出菱有牙子五層,菱角牙子
海春軒塔海春軒塔
上疊出挑磚五層,其中最上層為磚制假櫞,密檐上無蓋瓦,以磚層層覆蓋。塔身內部為空簡式結構,從塔內壁殘留的數層支撐樓板的疊磚可看出,該塔始建時期塔內應設有樓板可以攀登。塔身雖設有圭形佛龕,但並不與塔內相通,因此塔內無光線,又不便於向外眺望,可見初建時主要並不為攀高所用,作為一標誌性建築,為海灣船隻起導航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塔內距地面14.5米處設有十字金鋼樑一副,梁直徑35厘米,上置塔心柱,柱徑33厘米。塔內筒總高18.10米,內頂以四層疊澀磚收分後做穹隆頂半徑80厘米。塔剎由銅葫蘆相接,鐵覆盆組合而成。

殘損情況

經勘察測繪,海春軒塔因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出現了一些殘損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塔體有傾斜,塔身多處出現裂縫,尤其以底層轉角處為甚,裂縫寬3.5厘米、長近4米、深30厘米。裂縫的出現是由於建塔時砌磚工藝不科學,加之年久失修引起。各層間雜木叢生,植物根莖穿透密檐層面苫背層,引起塔體及腰檐變形,並緻密檐多處裂縫,尤以北側二、三層密檐磚較為嚴重。如不及時清除,對塔的危害將進一步加大,塔頂出現殘損,鐵覆盆殘破,使塔排水不暢以至漏雨滲水,這將進一步加快對塔身的侵蝕。部分磚塔由於風雨侵蝕出現風化鬆動,尤其是塔內筒的磚砌體因長期得不到有效保護,受雨水侵蝕已出現嚴重腐蝕風化現象。不時有殘磚從塔內墜落。塔周圍的環境不利於塔的保護,每天有許多遊人來塔參觀進香,部分遊人在牆身亂刻亂畫,對牆體的保護十分不利。

搶險加固工程計畫

提出

鑒於海春軒塔的狀況,必須對其採取維修保護,否則任其發展,殘損程度將進一步加大,給以後的保護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及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根據海春軒塔殘損的具體情況,市文物保護部門提出了“搶險加固工程”計畫,希望通過徹底的維修,排除隱患,控制殘損點的繼續發展,使塔得以延年益壽。

維修

的方案很快從建築、古建保護專家的手中匯集到市文物保護部門,通過專家論證,一套科學的可操作的方案產生了。建築測繪部門首先對塔的地耐力進行測試,拿出了導致塔體下沉地質情況分析數據。在此基礎上,決定對已出現的塔體裂縫,以現代材料進行灌漿、補強,部分局部酥鹼損壞的牆體採取“擇砌”的方法。新補的塔磚色彩、尺寸必須與原塔磚一致,磚縫以糯米砂漿勾築。徹底清除塔體上生長的雜草樹木,剷除雜木根基,對因雜木生長造成的塔身變形等情況,採用“擇砌”法,以新補舊。維修工程結束後,對整個塔身採用化學方法進行整體防護,或每年定期在塔檐噴灑化學除草劑,徹底更換殘破的鐵覆盆,使塔頂不再漏水。同時對周圍進行環境整治,在塔周圍設計塔院進行防護。古建專家和施工預算部門對維修計畫進行經費測算,這次維修需要的總的經費在90萬元以上。

預算

是歷年來東台文物保護維修經費數額最大的一個項目。經費是否落實直接關係到維修成敗。市文物保護部門的同志,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找到省有關部門,陳述海春軒塔的歷史、人文價值及急需維修的理由,海春軒塔這座宋代古塔的維修計畫得到省文化廳領導的高度重視,很快文化廳領導親自出馬與有關方面聯繫,財政廳的專項維修資金很快到位,省文化廳的領導說:這筆資金來之不易,一定要科學使用,用在海春軒塔的維修上,海春軒塔是歷史的傳承,不可再生資源,一定要保護好它。龍光集團古建築施工隊,以幾乎沒有利潤空間的價格獲得維修資格,古建隊的師傅們說:我們都是東台的子孫,能夠獲得修繕任務本身就是一種榮譽,我們一定圓滿完成修繕任務,讓古塔延年益壽,重煥青春容光。
7月10日,頂著高溫酷暑的龍光集團古建築施工隊和文保人員一起進入修繕現場。古鎮西溪的民眾得知海春軒塔修繕工程正式進行,自發趕到現場,想方設法為修繕工作的師傅、文保專家提供方便。大夥說:這是在修我們西溪的根。
修繕施工隊首先逐層清理塔身的雜樹、雜草,50多棵雜樹被連根清理。清理下的雜樹最粗的已有手臂粗。雜樹剛被清理就被民眾搶撿一空。民眾說:這些樹是飛鳥糞便中沒有被消化的種子,發芽長成,樹長期接受日月精華,又接受到古塔數百年的靈氣,樹根有很靈的藥用價值,據說能明目,清肝去內濕。究竟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藥劑方面的專家也無定論。但從這件事上卻可以看出,民眾內心對海春軒塔的敬意。

兩層塔身

連續的晴天,加快了海春軒塔的修繕進度。8月4日,塔頂被打開,破損的鐵覆盆和銅葫蘆被安全地移送至地面。“塔身怎么看起來有兩層,該不會是塔包塔?”塔頂施工師傅無意中的一句話,引起了文物專家的注意。海春軒塔一段被隱藏了不知有多少年的秘密,在這次修繕中終於被發現。文物專家根據施工人員的指點,發現塔身確有兩層,且裡層塔身的工藝水平更為精湛,位於二層以上的佛龕內可見的雙層牆證實雙層塔的發現。文物專家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了這一發現。在上級文保專家的建議下,有關古建專家對這次發現進行論證。同時利用塔頂銅葫蘆下移地面的便利條件,採取部分小樣進行同位素測定,以期確定內層塔的建塔準確年代。

周圍的環境建設

海春軒塔的修繕工作,根據計畫有序地進行著,古建專家表示:經過這次大規模修繕,海春軒塔的殘損點已得到有效控制,塔身裂縫通過灌漿補強,將得到恢復,今後20年內不再需大規模修繕。但讓人擔憂的是,塔周圍的環境不利於塔的保護,遊人參觀進香,在塔身亂刻亂畫,將人為地加快塔體的風化,對塔體的保護十分不利。必須建立塔院進行有效保護。隨著西溪旅遊景區的開發,海春軒塔已進行了妥善的維修,周圍增加了漢白玉攔柵,並建造了“海春塔影”牌坊,它是“西溪”海鹽文化的珍藏。“廣福寺”也在修建中,不久將向遊人開放。
海春塔影海春塔影
文物的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海春軒塔不僅僅是一座省級文保單位,它更是東台歷史變遷的見證。為了讓海春軒塔永遠屹立在東台的沃野上,多么希望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在修繕資金上提供幫助,建立塔院,這樣隨著海春軒塔周邊環境的改變,海春軒塔就能根據“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東台亮麗的旅遊景點,永遠屹立在風雨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