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類

海星類

海星類Starfishes Seastars,背腹扁平,呈星形,由中央盤和5個(基數)腕構成,但腕和中央盤之區別不明顯,有的種類呈五角形。海星類動物分布在世界各個海洋里,從淺灘到水深6000餘米都有棲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星類
  • 拉丁學名:Starfishes Seastars
  • :動物界
  • :棘皮動物
  • 亞門:游在
  • 分布區域:各海洋,以北太平洋最多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成分性質,

簡介

海星類體扁,由中央體盤和五條輻射的腕組成,呈星狀,口位於口面中心。海星類的內骨骼由許多分散的骨板組成,動物體死亡後,骨板多零散,很少保存完整化石,故地層意義不大。海星類為海生,自奧陶紀出現一直延續到現代。根據構造不同,主要可分為海星亞綱及蛇尾亞綱。
腕數為5個,4個不等,6個有時是正常的。輪海星(Crossaster)的正常腕數為9~11個,赫利海星(Heliaster)為15~50個。
海星類多數中等大小,腕端相距 10~20厘米。最小的種類兩腕端相距 1厘米。最大的種類兩腕端相距可達50~60厘米。
海星海星

形態特徵

棘皮動物門游在亞門之一扁平,呈星形,由中央盤和5個(基數構成,但腕和中央盤之區別不明顯,有的種類呈五角形(海燕)。篩板位於中央盤背面近中央處,在腕(相當於步帶)腹側之步帶溝中具2—4列管足。管足上有吸盤,步帶溝開口於此。具叉棘位於下面,肛門在背面。消化管僅為連線口和肛門之短管,但大形的幽門盲囊和腺性直腸囊深入至各個腕中。為肉食性動物再生能力強。藉體背面之皮鰓呼吸。雌雄異體,各個腕之內腔中具5對生殖腺,呈5放射狀排列(稱為actinogo-nidial)。

生活習性

海星食性種間差異較大,在種內也有區別。例如海盤車科(Asteriid)既有高度的專一性,吃貽貝,也有相對的隨機性,吃屍體或碎屑。海燕科的少數種以活的或腐爛的植物為食,但也以小的底上生物為食,屬隨機性。砂海星科完全是食肉動物,以大形底上動物為食,特別喜歡吃棘皮動物。槭葉海星屬多滋養性,以底內生物為食。刺冠海星是以珊瑚為食的食肉動物。
海星可以捕食體長3厘米以內的幼參。在刺參養殖池塘內,海星的分布一般不多。在刺參增殖海區,往往有較多海星分布,對放流的參苗造成一定危害。驅除海星的方法一是靠潛水員采捕,二是施加生石灰殺滅。方法是在放流增殖區撒布生石灰。

種群分布

海星類分布世界各海,以北太平洋區域種類最多。垂直分布從潮間帶到水深 6000米。磁海星科是深海動物,棲息深度不小於 1000米。人們在海濱經常可以看到“斷腿斷臂”的海星,這就是受過傷正在再生的海星。海星的再生能力很強,如果把它切成兩半,用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兩隻完整的海星。

成分性質

海星類及其他一些不能食用的海生動物,包括各種海星、海花生、海膽、海龜、水母等。海星類動物適應性強,每年繁殖6—7次,在淺海灘分布多,產量大。其他不能食用的海生動物種類繁多,都可以漚製成肥料,支援農業。
海星類及其他動物性海肥,一般含有不同數量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養分,但養分多為遲效的,須經漚制後才可施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