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污染

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相接的地帶,由於陸源性污染物多經地表徑流攜帶入海,在污染物遷移過程中,海岸帶是污染物的最先受納者,又是污染物向深洋擴散的中繼站,因此海岸帶是最容易感受污染物的場所。加之經濟發達地區多集中在沿海。這些地區不僅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而且大量河流、排污渠在此匯集入海,因此海岸帶是遭受人類過度活動、各類污染物排放、氣侯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綜合影響的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岸帶污染
  • 外文名:Coastalzone pollution
  • 處理技術: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
  • 範圍:海岸帶
簡介,海岸帶污染物種類,海岸帶污染源,近岸污染源,河流污染源,海上運輸、開採石油和傾廢,大氣降塵,海岸帶污染環境生態修復技術措施,

簡介

海岸帶(Coastal zone)是海洋和陸地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帶,既是地球表面最為活躍、變化極為敏感的地帶,是海岸動力與沿岸陸地相互作用、具有海陸過渡特點的獨立環境體系。Carter認為,廣義的海岸帶在向海方向上可延伸至整個陸架淺海。上世紀80年代全國海岸帶綜合調查中把海岸帶定義為向陸延伸約10km和向海延伸至10~15 m等深線的範圍,包括永久性水下岸坡帶、潮間帶和永久性陸地帶三部分。我國的海岸帶一般可分為河口岸、基岩岸、沙礫質岸、淤泥質岸、珊瑚礁岸和紅樹林岸等6種基本類型。

海岸帶污染物種類

能夠引起海岸帶污染物的物質和廢棄物很多,一些物質或因套用廣泛、遷移難以控制、穩定而不易分解,或因其相對強的毒性,在生物體內很快累積或這些因素兼而有之,似乎更能引起污染。海岸帶污染物主要包括生物性污染物,如傳染性病菌和病毒;營養元素類,如無機氮、磷;有機污染物,如石油、農藥類;有毒污染物,如金屬;放射性污染物;塑膠以及其他固體廢棄物等。我國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為有機物、石油類、氮、磷等。

海岸帶污染源

據估計,進入海洋的污染物有80%來自陸地污染源,而陸上80%污染源通過河流進入海洋,10%是通過空氣輸入的,而海上運輸和傾廢分別為10%。

近岸污染源

自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的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多年來,我國沿海地區8萬多家工礦企業的工業廢水和1.2億多人口的生活污水,大多都未經達標處理排入海中,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大量堆積在岸灘或任意棄置入海。

河流污染源

河流污染物是海域的主要陸源污染物,根據1995年“全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報告”,河流污染物總量與直排污染物量相比,化學耗氧量(COD)為4.11倍,石油類為10.5倍。河流污染物為陸源污染物的主要來源,COD占80.4%,石油類占91.3%。
在農業生產中長期大量不合理施用的化肥和農藥,通過農田排水和地表徑流的方式進入河流造成污染。氮、磷和農藥污染物流失帶來地表水和地下水體的污染已成為我國水質主要的並帶有普遍性的一大污染源。

海上運輸、開採石油和傾廢

隨著沿海礦產及海洋運輸業的發展,由人為活動直接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多,海上重大事故時有發生,據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1975年估計,由於人類活動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總量約達1000萬t。1973年以來我國就發生溢油在100t以上的污染事故20多起,總溢油量2萬多t,近郊海上溢油事故發生頻率年均500起,今後可能還會有增加趨勢。
利用海岸帶的空間資源及海洋的環境容量消納人類活動產生的廢棄物,據估計,全球每年向海洋傾廢量包括工業廢料和生活廢料在內多達200億t,其中含有許多有害物質。

大氣降塵

監測數據表明,海面大氣鉛含量較高,海岸的大氣排污對海洋沉降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1993年4月各海域的硫沉降分別為:渤海4635.9t、黃海18454.4t、東海1526.3t,硫的沉降可引起地面水及海水pH的改變,從而破壞生態系統平衡。1996年我國環境公報顯示,我國的大氣環境質量在下降,以城市為中心的大氣環境污染仍在發展,並向農村蔓延。這些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海岸帶的環境質量。

海岸帶污染環境生態修復技術措施

微生物修復措施在海岸帶污染治理特別是石油與農藥等污染環境修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具有高效、廉價、無二次污染的優勢。
海岸帶污染環境的植物修復措施主要通過栽培種植耐鹽植物和海洋植物實現。目前已被證實具有較強污染物吸收、降解能力的耐鹽植物有海蓬子、械蓬、蘆葦、菊芋、油葵等。海洋植物中可被用於污染修復的主要是海草及大型海藻。其中大型海藻更多地被用於近海養殖特別是魚類養殖區共生栽培,可有效吸收N、P等營養鹽,同時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海草則對重金屬具有較高的吸收容量,在海岸帶重金屬污染修複方面具有一定潛力。
與生物修復等方式相比較,光降解具有受限條件少、套用範圍廣的優勢,已被認為是降解去除近海及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