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容級巡洋艦

海容級巡洋艦

海容級巡洋艦是清朝海軍於甲午戰爭後向德國採購的防護巡洋艦,共有海容、海籌、海琛三艘同級艦。

三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每艘造價為16萬3千英鎊,三艦分別於1898年到達大沽,由直隸總督裕祿驗收。1937年9月江陰保衛戰期間,三艦都奉命在江陰自沉入長江,以延緩日本海軍循長江而上的作戰意圖。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容級巡洋艦
  • 類別:巡洋艦
  • 服役部隊:北洋水師
  • 乘員編制:324人
  • 艦長:100米
  • 艦寬:12.5米
  • 航速:20.75節
  • 造價:16萬3千英鎊
發展歷史,性能數據,

發展歷史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向德國伏爾鏘造船廠訂造了3艘軍艦,排水量2950噸,使用鍋爐動力,被稱為海容級巡洋艦,海容號即為首艦。
海字級在國內獨特是艦艏並排的主炮海字級在國內獨特是艦艏並排的主炮
1897年9月15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達大沽,辛亥革命時管帶為喜昌。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上海的戰況形勢越來越險惡,南京也遭到日軍的空襲。為阻止敵艦沿江而上、進犯南京,蔣介石命令時任海軍部長陳紹寬,實施封鎖長江的作戰計畫——阻塞長江下游的江陰水道。陳紹寬從8月11日開始,先後將海軍已經老舊的當時最大的巡洋艦“海圻號”、“海容號”、“海琛號”、“海籌號”等43艘陳舊艦艇和戰時徵用的185艘民船(總噸位達63800噸)(海容號時任艦長為歐陽勣),1959年4月25日撈起。
海容號:1897年9月15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達大沽,辛亥革命時管帶為喜昌。1937年9月25日沉於羅家橋港口(時任艦長為歐陽勣),1959年4月25日撈起。
海籌號:1897年12月11日竣工,1898年7月27日抵達大沽,辛亥革命時管帶為黃鐘瑛。1937年9月25日沉於江陰阻塞線南北浮間(時任艦長為林鏡寰),1964年撈起。
海琛號:1898年2月12日竣工,1898年9月21日抵達大沽(正值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辛亥革命時管帶為榮續。1937年9月25日沉於江陰長山腳附近(時任艦長為張鳳仁),1960年撈起。

性能數據

乘員編制:324人
海容號巡洋艦海容號巡洋艦
艦長:100米
型寬:12.5米
滿載排水量:2,950噸
續航距離:2100海里/10節
航速:20.75節
武器裝備
(1)105毫米40倍徑克虜伯速射炮8門,3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6門,8毫米馬克沁機關炮6門,60毫米克虜伯行營炮1門;
(2)14吋魚雷發射管3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