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關係

海外關係

海外關係是指居住在大陸的中國公民與大陸以外(主要指在歐美台灣香港)的人具有的親戚、朋友關係。有海外關係的人,被認為社會歷史背景複雜,普遍有通敵嫌疑,具有不被信任、不宜使用的政治條件。

這與當時官方意識形態的階級分析世界圖式有關──全球地緣政治的敵我陣營分為:敵──帝修反;我、友──亞非拉(主要指開發中國家)。在這種格局中,國際上存在著激烈的階級鬥爭,帝修反亡我之心不死,他們時刻準備包括以武力對抗、和平演變及陰謀滲透在內的各種方式,企圖顛覆社會主義中國。因此一切與西方(歐美)、台港有關的事物(如,“美國之音”、BBC)都包藏著禍心、陰謀。有“海外關係”的人被指為“反動的社會基礎”。陳伯達甚至說,“歸僑多”的地區,是“特務聯合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外關係
  • 外文名:Overseas relationships
  • 發音:hǎiwài guānxi
  • 屬性:成語
定義,歷史,現實情況,相關政策,

定義

指居住在大陸的中國公民與大陸以外(主要指在歐美、台灣、香港)的人具有的親戚、朋友關係。

歷史

文革結束前,有海外關係的人被認為社會歷史背景複雜,普遍有通敵嫌疑,具有不被信任、不宜使用的政治條件。一切與西方(歐美)、台港有關的事物(如,“美國之音”、BBC)都包藏著禍心、陰謀。有“海外關係”的人被指為“反動的社會基礎”。
陳伯達甚至說,“歸僑多”的地區,是“特務聯合國”。雖然海外關係從未被正式、公開規定為一種罪行,但被看做是通敵嫌疑的表征,應該在政治運動中首先受到關注、審查。不少地方和部門,不加具體分析地把歸國華僑、僑眷、歸僑學生在國外的家庭和親友關係,一律作為“資產階級關係”或“複雜的政治關係”看待,扣上“海外關係”的帽子,而濫加懷疑和歧視。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每個人在填寫個人資料,在社會關係一欄都要如實填上有無海外關係或港澳台關係,這些關係在那個年代對一個人的一生事業和社會處境有著重大的影響。

現實情況

凡有“海外關係”的人,一律不能:
  1. 入黨入團、參加工作、當積極分子;
  2. 任意調動;
  3. 對優秀的歸僑幹部也不提拔重用;
  4. 在歷次運動和政治審查中,把那些和國外親友有關係的人列為批判鬥爭的追查對象,有的單位甚至把華僑與五類分子並列(所謂地、富、反、壞、右、資、僑)。
  5. 在需要高度保密的工作崗位,如,國防高精尖科研、工廠、空軍等單位,招聘人員時,首先就要剔除有海外關係的,人事、組織部門也不宜使用有海外關係者。
  6. 報考大學的考生,在政審表上就會蓋上“不可錄取機密專業”的條形藍色印,即使成績再好,也只有剩下不多的師範、會計、地質、醫生等普通專業可錄取了;
  7. 參軍時,不論體質多壯,也因會“海外關係”使到政審不合格而被擋在門外;
  8. 招工也要看那個工廠是什麼性質的工廠。
只要具有“海外關係”的人,政治上受歧視,工作上受限制,每次政治運動一來,就要受到各種打擊和衝擊,所以多數人填寫履歷表中的社會關係時,都隱瞞了在海外的親戚、朋友(已經公開的除外),在日常交往中亦決不向外人提及,連子女也不知道有這門親戚。

相關政策

9·13事件中央檔案,許多地方將有“海外關係”知青藉故調開,不給他們聽檔案傳達。解放後的歷次運動中,因“海外關係”而受迫害至死的事例各地都有發生。
1962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批准《關於所謂“海外關係”問題的報告》。指出所謂“海外關係”的提法,是模糊政策界限,混淆敵我關係的提法,是有害無益的。
1977年10月2日,鄧小平接見港澳同胞國慶代表團和香港知名人士利銘澤夫婦時說:“什麼‘海外關係’複雜不能信任,這種說法是反動的。我們現在不是海外關係太多,而是太少。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的關係。‘四人幫’胡說什麼‘地、富、反、壞、僑’,把華僑同地、富、反、壞並列起來。這種錯誤說法和做法一定要糾正過來,要做大量工作,進行政策教育,全國執行。中央已下了這個決心。對願意出去的人,不要搞得那么緊,繼承遺產、娶親等等,都可以出去。回來的也歡迎。”
1980年代以後人們才恢復與海外親人的交往;由於有外匯收入,有海外讀書籤證的方便,海外關係又成了讓人們艷羨、眼紅的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