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號驅逐艦(海口號飛彈驅逐艦)

海口號驅逐艦

海口號飛彈驅逐艦一般指本詞條

海口號驅逐艦(舷號:171,簡稱:海口艦),是中國海軍隸下的一艘飛彈驅逐艦,屬中國052C型驅逐艦。

海口號驅逐艦是中國海軍第一代具備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系統的防空型飛彈驅逐艦,被譽為“中華神盾”,主要作戰使命是負責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作戰以及配合其它艦艇進行反艦攻擊。

海口號驅逐艦於2003年10月23日在江南造船廠下水,2005年12月26日服役於南海艦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口號驅逐艦
  • 英文名稱:Hai Kou destroyer
  • 前型/級052B型驅逐艦 
  • 次型/級052D型驅逐艦 
  • 研製時間:1999年-2003年 
  • 服役時間:2005年12月26日 
  • 國家:中國 
  • 建造單位:江南造船廠 
  • 服役情況:在役 
  • 艦級:052C型驅逐艦 
  • 艦型:飛彈驅逐艦 
  • 下水時間:2003年10月23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服役,技術特點,艦型結構,動力系統,艦載武器,艦電系統,隱身技術,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99年,中國051B型深圳號驅逐艦服役之後,中國繼續進行新一代驅逐艦的研發工作。
海口號海口號
21世紀初期,中國江南造船廠的船台上有四艘新艦正在建造,其中前兩艘為052B型驅逐艦,在2002年中旬下水;而第三、第四艘則是2000年代初期引人注目的中國新銳艦艇,編號170與171的052C型驅逐艦,配備中國海軍之前未見的相控陣系統以及垂直發射(VLS)防空飛彈系統,是中國造艦的一大突破,獲得了“中華神盾”的美稱。由於先前北約國家稱052B為“旅洋-I級”(Luyang-I class),因此052C便成為“旅洋-II級”(Luyang-II class)。

建造服役

2003年4月29日,052C型首艦在氣笛聲中從船台滑入長江中,該艦被命名為170蘭州號,並於2005年10月18日加入南海艦隊服役。
2003年10月23日,較晚開工的052C型2號艦在江南造船廠下水,被命名為“海口”號,舷號171。
2004年底,171海口艦完工,展開試航作業。
2005年12月26日,海口艦正式服役於中國南海艦隊。052C型共有6艘,分別是170蘭州號、171海口號、150長春號、151鄭州艦,主要參數大致相同,外觀有細微差異。

技術特點

艦型結構

海口號驅逐艦帶有德國MEKO護衛艦風格,艦體修長而豐滿,首部為大角度飛剪艦首,不帶任何外飄,水線以上無折角線,上層建築物採用了一體化的設計,尾部設有小契形尾。這種新穎的設計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海口號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艦艇在高速航行時的產生的興波阻力;其機動靈活,快速性好,可以說還是適應未來作戰需求的。對於水面艦艇來說,紅外輻射具有明顯的可探測特徵。以上種種防護措施的結合,使得海口號的隱身能力十分突出,據稱滿載排水量7000多噸的海口號在雷達顯示屏上的信號僅相當於幾百噸艦艇的大小。
海口號驅逐艦海口號驅逐艦
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艦艇相比,海口號雖然在適航性和穩定性上有所欠缺,但這種新穎的設計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海口號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艦艇在高速航行時的產生的興波阻力;其機動靈活,快速性好,可以說還是適應未來作戰需求的。採用了與052B型基本相同的艦體設計;052C型的上層建築更高大,側面斜角更大,裝有相控陣雷達天線,機庫設計相同,近程防禦系統位於左舷機庫頂部前後的上昇平台上, 517型雷達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低矮固定式桅桿上。

動力系統

海口號驅逐艦的主機為柴燃動力,主機是1995年開始在烏克蘭生產的DA/DN80,這是除美國WR-21外世界最先進的同類主機,但壽命和維修時間有待觀察。DA/DN80主機全長4.6米,重16噸,轉速3000-3600轉/分,最大功率可達26680.5千瓦,熱效率36.5%,性能相當先進。但輔機仍以中國MTU20V956TB90為主。

艦載武器

配置
海口號驅逐艦的武器系統十分強大,在反艦飛彈方面,配備了2座4聯新型反艦飛彈發射架;在艦空飛彈方面,配備了1組32單元(位於艦橋前部)+1組16單元(位於直升機庫上方)“海紅-9”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總計48個火力通道;1座H/PJ-87式單管100毫米隱身主炮;2座H/PJ-12型7管30毫米近防炮;4座726-4型3×6多用途發射器;2座3聯324毫米魚雷發射管;還配備了1架卡-28反潛直升機。
艦炮
海口號在12管反魚雷深彈發射器後部,安裝有一門法國克勒索·羅亞爾公司研製的單管100毫米緊湊型艦炮,主要用於攻擊海上目標以及防空,也可反飛彈和執行對岸轟擊任務。炮殼採用了隱身設計,初速870米/秒,身管長5500毫米,射速10-90發/分,對海上目標,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對空目標的最大射程為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千克,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射速高、反應時間短等優點。在2000米距離上對目標的單發命中機率可達0.7-0.8。
海口號驅逐艦(海口號飛彈驅逐艦)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就向法國購買了2套該裝置,其中的1套便裝在了反潛加強型的“江湖”級護衛艦544號上使用。而根據使用的效果看,中國海軍對該炮的性能還是十分滿意的,隨後便同法國簽定了引進生產線的契約,並由法國方面提供技術支持繼續對該炮作進一步的改進,以裝備新設計的大型水面艦艇上。
由於海口號主要用於中國南海巡邏,面對東南亞各國海軍,以該炮在射擊、反映速度快、命中精確度高、威力大的優勢,還是能很好的完成其作戰使命的,畢竟某些時候炮彈的作用還是要大於飛彈。海口號參與的亞丁灣遠洋護航主要對手是一些手持輕型武器的海盜,使用飛彈的可能性不大。
防空飛彈
海口號上裝備了中國第一種艦載遠程防空飛彈,型號為“HHQ-9”,由陸基HQ-9A發展而來。飛彈為無翼式,最小作戰高度20米,最大作戰高度30千米,最小作戰距離6千米,最大作戰距離12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大於4.2馬赫,彈重1300千克,彈頭重量超過180千克。
飛彈的發射方式為垂直冷發射,8聯裝(前部6組,後部2組,每組備彈6枚),共有48枚HHQ-9A飛彈。發射筒類似於俄羅斯海軍使用的左輪式,但SA-N-6的發射系統8枚飛彈共用一個發射口,而中國的HHQ-9A則是每個飛彈單獨使用一個發射口,因此發射方式更為可靠,且發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
反艦飛彈
海口號的設計思想是以防空為主,反艦為輔,故該艦的反艦作戰能力不如中國海軍新服役、改進的驅逐艦(通常搭配16枚反艦飛彈),但也安裝有8枚C-803/鷹擊-12反艦飛彈發射裝置,飛彈發射筒也革命化的設計成了圓筒式的,這樣更有利於發射時的穩定、精度和保障問題。
C-803飛彈延續了C-802的彈體氣動布局,長度似乎較C-802的6.4米更甚,最大射程為250千米左右,其上保留了C-802的小型渦噴發動機結構,彈頭整流罩較前者略為尖細,採用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末端速度達到了2.3馬赫,並可做高難度的“蛇行規避”機動;此外,摺疊式彈翼的前面還有一接收資料鏈的天線,可接受艦艇、直升機、甚至衛星的導引,以此進行超視距攻擊。
C-803可以說是現代反艦飛彈的代表之作,其突出的性能必將在未來的海事戰爭/衝突中發揮出令人生畏的作用。
近程防禦
海口號上的近程防禦系統為中國最新研製的7管30毫米“火神”速射炮,在艦橋下方以及機庫偏右上各設一座。從外形上來看,該炮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荷蘭的“守門員”防禦系統,該系統於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製。為降低成本、簡化後勤,和雙37系統一樣,採用了俄羅斯AK-630上的現成炮管,但數量有所增加,為7管,速度達到了5800發/分,其反應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整體性能超過了各國海軍普遍使用的“密集陣”、“守門員”等近程防禦系統,具有很強的反導能力。伺服系統採用運算放大器,功率放大採用數字脈寬調製系統,並首次套用閉回電路的射控技術,可修正彈著偏差,推動系統為交流電式。與“守門員”不同的是,該炮沒有搜尋雷達,缺乏跟蹤掃描多目標追蹤能力,其1/K波段都卜勒追蹤雷達可以自動切換來消除鏡象反應,而ODF-730光點追蹤儀反時間應低於3秒,測量精度0.3米位。而採用一前一後布置的方式也使得兩炮能在危急時刻進行協同作戰,以提高毀傷機率。
反潛系統
海口號的反潛能力十分齊全,主要裝備有1座3聯裝改進型“白頭”型反潛魚雷系統以及1架卡-28反潛直升機。“白頭”魚雷是中國於上世紀80年代仿義大利A-244S魚雷設計的一種324毫米輕型反潛魚雷,射程15千米,航速35節、最大下潛深度500米,採用鉛酸電池做動力。該魚雷既可由水面艦艇攜帶,也可以由反潛直升機掛載。
在反潛聲吶方面,設有球鼻首聲吶以及拖曳聲吶。聲吶的布置方式較為特別,一改以往正尾拖放的方式,轉而採用側尾布置。聲吶工作時絞車從左/右側尾升出,缺點是聲吶布置/回收困難,精度較差,且工作時受海況影響較大。

艦電系統

指揮系統
海口號驅逐艦艦載C3I系統網路包括艦船上指揮中心內部的區域網路和指揮中心之間的互連網,普遍使用共享介質、匯流排形式的網路拓撲結構,匯流排使用的速率也從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標準10Mbps頻寬發展。
中國海軍新型大中型水面艦艇普遍採用的是仿意式IPN-10的作戰系統。該系統用MHIDAS多路高級綜合分布結構系統。該匯流排系統採用模組化結構,分為主線和支線,主線可達50米,兩個終端設備之間最遠可達400米。匯流排數據傳輸率可達10Mbps/秒,用戶數量最多可達256個,可滿足中大型艦艇對於傳輸距離,傳輸速率和終端數目的要求。
海口號還配屬了新一代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七院第七0九所研製的ZKJ-5作戰情報指揮系統,為中國第三代作戰情報系統,和第二代相比,整體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該系統提速到100M快速乙太網(交換式),在實時性能、網路容量、網路分析建模、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相當的提高。
海口號還採用了海軍首型海上編隊戰役、戰術型自動化指揮系統(H/ZBJ-1)。該新型指揮系統採用功能更強、速度更快的數據匯流排,更先進的旗艦數據顯示中樞,採用以光纖數據匯流排為基礎的乙太網局部網路和開放系統互連結構。該系統結合支持戰鬥群各分隊之間的綜合通訊、導航和敵我識別,用於交換聯合戰術數據鏈,對艦隊直轄艦和岸基、空基偵測平台進行有效的指揮管理和協調。
雷達系統
海口號上的電子設備主要是一套中國自行研製的“板磚”相控陣雷達系統,布置方式類似於美日的阿利.伯克級和金剛級驅逐艦,是繼美、俄、荷、日之後第五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該系統由4面雷達發射面成四邊形安裝在艦橋的四個方向上,雷達搜尋距離在450-500千米之內,工作模式為有源式,外形為箱體,通過前後左右四個面固定安裝起來,以格柵固定。波段為主動的S波段,陣面於艦體側切平面結合成的角度為80度左右,總重在1.25至1.3噸左右。

隱身技術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海軍在艦艇設計方面都開始追求隱身方面的要求。由於有了先前167號的設計經驗,故在海口號上,中國海軍採取的是進一步加以完善的方法,外形上一改167號半封閉的設計方式,首次採取了全封閉式的外形設計,用曲面板代替平面板,側壁的傾斜角度更大,折角處都採用了圓弧形表面和棱,以避免鏡面強反射。對各種暴露在外的武器設備,也都力所能及的實行了隱身化的改裝。比如主炮採用了隱身化設計,反艦飛彈附加了雙面擋板,防空飛彈使用了垂直發射裝置,將整個機構都深埋於艦體內部等。
海口號驅逐艦海口號驅逐艦
對於水面艦艇來說,紅外輻射具有明顯的可探測特徵。其紅外輻射源主要是煙囪、主機艙及其排出的廢氣和熱水、燈光、艦體表面的熱輻射等。在海口號上,針對紅外特徵較強的煙囪,分別採取了冷水降溫,隔熱擋板、塗絕熱層、防熱墊以及把柴油機工作時產生的廢氣通過內部管道排放至水裡的多種方法來抑制紅外輻射;在聲隱身上,海口號的艦體表面採用了消聲瓦、消音塗層以及高效率的5葉大槳來防止來自水下的聲吶探測。
以上種種防護措施的結合,使得海口號的隱身能力十分突出,據稱滿載排水量7000多噸的海口號在雷達顯示屏上的信號僅相當於幾百噸艦艇的大小。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艦長
155.5米
艦寬
17.24米
吃水深度
6米
標準排水量
5950噸
滿載排水量
6288-7000噸
航速
29節
續航力
4500海里/15節
艦員編制
280人
傳動
雙軸,變距螺旋漿
動力系統
柴燃聯合動力(CODOG)推進系統
2台烏克蘭製造的DA80/DN80燃氣輪機,48600馬力
2台陝西柴油發動機(MTU 20 V956TB92的中國仿造型)額定8840馬力

服役動態

2008年12月22日,中國國防部宣布“武漢”號同海口號和“微山湖”號一起於12月26日前往中東亞丁灣,維護索馬里海域和平,並打擊海盜。
海口號驅逐艦海口號驅逐艦
2010年6月30日-2011年1月7日,海口艦與中國海軍998“崑崙山”號兩棲登入艦,“蘭州”號驅逐艦,“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執行第六批亞丁灣護航任務,並在回國途中訪問了沙特、斯里蘭卡、巴林、印尼四國。
2011年11月2日,海口號作為第十批護航編隊成員,第二次前往執行亞丁灣維和、反海盜任務。2012年3月15日,第十批護航編隊完成使命,5月5日海口號返回湛江。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國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舉行海上閱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173長沙號驅逐艦檢閱了各型艦艇,其中包括海口號驅逐艦。
2018年8月2日,中國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海軍海口艦的先進事跡,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總體評價

中國海軍第一代具備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系統的防空型飛彈驅逐艦,被譽為“中華神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