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鐵礦

海南鐵礦

海南鐵礦,包括石碌鐵礦和田獨鐵礦,屬沉積變質型鐵礦床、赤鐵礦類,是我國開發較早,規模較大,原礦品位較高的鐵礦石生產基地。田獨鐵礦位於三亞市田獨黃泥嶺西北山麓,總儲量為500萬噸,已於1960年采完閉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鐵礦
  • 外文名:Hainan Iron Ore Mine
  • 總儲量:500萬噸
  • 采完閉坑於:1960年
  • 位於:三亞市田獨黃泥嶺西北山麓
鐵礦介紹,生產與發展,解放前,建國後,扭虧為盈,改制重組,公司介紹,

鐵礦介紹

石碌鐵礦位於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鎮境內,是我國大型露天礦之一。 “石碌”一名的起源,據考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在此大山地表發現了綠色銅礦石,呈孔雀石類型,故名“石綠嶺”後改稱“石碌嶺”,因石碌鐵礦地處境內,故名。
石碌鐵礦儲量約占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1%,品位居全國第一。它不僅有豐富的鐵、鈷、銅資源,而且還有鎳、硫、銀、金等多種礦產資源。做為我國著名的大型富鐵礦床,石碌鐵礦累計探明總儲量4.66億噸,含鐵平均品位48.81%;另有一個大型富鈷礦床,累計探明鈷金屬量1.3萬噸;同時探明具有中等規模富銅礦床,探明銅金屬量7.5萬噸等。被譽為“亞洲第一富鐵礦”。
石碌鐵、鈷銅體賦存於約8.4億年前形成的地層中,該地層被地質學家命名為石碌群。礦區為一呈北西西——近東向的複式向斜,其生成發展控制了礦體的重新就位。石碌鐵礦受石碌群地層及構造的控制,而石碌群地層主要分布於石碌地區。石碌鐵礦礦體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嶺,西起石碌嶺,東至紅山頭,方圓16平方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狹的長條形。主體礦分布在石碌鎮正南一公里一帶,以北一主礦體為中心。
海南鐵礦的發展,從明清時期的私挖盜採,到日本侵略中國時期日寇對鐵礦石的瘋狂掠奪,民國時期的半停產,再到解放初期的恢復生產,1956年—1985年的三次擴建,2007年的改制重組,歷經300多年,一路坎坷走來,幾經波折,最終重現輝煌!
海南鐵礦

生產與發展

海南鐵礦的規模開採,始自1939年2月日軍侵占海南後,由日本政府授權“石原株式會社”投資開發。當時有石碌鐵礦和田獨鐵礦兩個礦山,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在海南鐵礦的採礦量總計338.68萬噸,共掠走礦量338.27萬噸。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資源委員會接收了石碌鐵礦,並於1946年成立資源委員會海南鐵礦籌備處,1948年正式成立海南鐵礦局,下轄田獨、石碌兩鐵礦。石碌鐵礦從接收到1950年國民黨潰退6年時間,一直沒有恢復生產。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1950年10月,海南鐵礦局田獨鐵礦和石碌鐵礦保管處改名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田獨鐵礦。1950年6月,田獨鐵礦奉命停產保管,成立了田獨鐵礦保管處,停產保管至1952年10月。1952年11月4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撤銷海南鐵礦保管處,成立華中鋼鐵公司中南第一鐵礦。1955年2月,中南第一鐵礦改名為海南鐵礦,1958年12月,海南鐵礦改稱海南鋼鐵公司,1962年7月,海南鋼鐵公司又恢復原稱—海南鐵礦。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各地均成立革命委員會,接管政府機關和企業單位, 1968年海南鐵礦成立了海南鐵礦革命委員會,全面接管海南鐵礦。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1979年5月,海南鐵礦革命委員會恢復海南鐵礦的原名。1988年,海南建省。1993年,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鐵礦更名為海南鋼鐵公司(簡稱海鋼)。2007年8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准,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海鋼重組改制,成立海南礦業聯合有限公司,海南鋼鐵公司持股40%,上海復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0%,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0%。它的發展分為四部分:(一)解放前(二)建國後礦山的恢復擴建與發展(三)穩步發展,扭虧為盈(四)飛速發展,改制重組。

解放前

1.田獨鐵礦
田獨礦山的鐵礦石資源,在清朝末年被當地村民發現,曾用土法開採一段時間而廢棄。後來,法國人曾在東礦體之山麓,打孔百尺,雖獲礦苗,但未開採。
1935年,中華民國建設廳派員到田獨勘查,雖也發現鐵礦石資源,但亦未開採。
日本侵占時期(1939年—1945年):
1939年2月,日軍侵占海南後,日本政府即派海軍特務部北浦大佐帶領地質及工程人員進行調查,發現田獨鐵礦資源,後又派“石原株式會社”技師松山詳加復勘,勘查結果認為,儲量雖然不多,當時估計只有150萬噸,但質量之優,不可多得。因此,日本政府便授命“石原株式會社”投資開發,先後分三期進行掠奪性開採:
第一期:1939年2月至1940年6月,原計畫年產30萬噸,實際年產量只有169500噸,僅完成原計畫的56.5%。當時只有簡單的機械設備,如採礦用小型的鑿岩機,運輸採用10噸的小軌車拉2噸的小礦卡,其餘大量的是人工作業。
第二期:1940年6月至1941年9月,計畫年產60萬噸,實際只達到計畫年產量的56%。這時期,增加了一些些運輸設備和礦山建築工程,如皮帶運輸設備和萬噸礦倉等,但生產仍以人工為主。
第三期:1942年至1943年3月,日本政府由於當時侵略戰爭所引起的經濟衰竭急待補充,更加緊了對田獨鐵礦資源的掠奪,計畫年產120萬噸,但實際年產只達到計畫的76.5%。在這期間,增加0.5m³電鏟5台,推土機7台,層面的萬噸礦倉全部改用膠帶運輸機,礦山碼頭改為38噸火車牽引運礦。日本掠奪田獨鐵礦資源,於1939年動工,1940年投產,直至1944年因盟軍飛機封鎖海域而停產,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而告終。從1940年到1944年,日本在田獨鐵礦的採礦量總計1691623噸,累計掠走礦量1687689噸。
中華民國時期(1945—1950年):
1945年冬,田獨鐵礦由中華民國資源委員會接收,成立海南鐵礦籌備處,1948年正式成立海南鐵礦局,下轄田獨、石碌兩鐵礦。田獨鐵礦於1947年開始運出鐵礦,1948年正式復工開採。
海南鐵礦局田獨鐵礦時期,實用職工600餘人,由於當時通貨膨脹,工人生活困苦,加上不及時發工資,工人忍無可忍,1949年下半年,進行全礦性罷工,包圍了當時副局長(兼礦長)孫懷義辦公室,孫被迫以黃金、港幣發工資,工人罷工勝利。
1950年4月,海南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破壞,放火焚燒中站和田獨兩個發電站以及礦橋、壓風房、機修廠、修釺機房和材料倉庫,並在碼頭和裝礦機安放了炸藥,準備撤離後用軍艦開炮炸毀,幸好人民解放軍趕到,才倖存下來。
1947年國民黨運出日本時期的存礦4016噸。1948年~1950年,田獨的採礦量總計522150噸;1947年~1950年,運出鐵礦石578359噸,分別賣給台灣鋼鐵機械公司和香港聯華公司。
2.石碌鐵礦
石碌礦山最初是作為銅礦開發的。《昌化縣誌》記載:明崇禎二年(1629年),知縣張三光趕走礦盜,嚴禁私采亞玉山(石碌嶺)銅礦。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6月,因民間盜採銅礦猖獗,官府在石碌鎮水頭村立一塊嚴禁私采碑。
1884年,英國華裔商人張鋆勾結當地豪強勢力,對石碌礦山進行開採。當時是從石碌嶺的西面露天點開挖,採取正面鑽鑿的辦法開採礦石,然後利用畜力、牛車將礦石運到80公里外的儋州海頭鑄冶。
明至清的幾百年間,石碌銅礦多為私采,故幾次議開幾次禁采。1974年12月21日,鐵礦工人在北一主礦體412m層面作業時,從有銅礦處挖出2具留長辮子的乾屍和2把三角鐵耙,證實是清朝年間工人挖銅礦時塌方被埋沒的。
1933年,海南島成立瓊崖實業局,接受華僑投資開發本島資源。1935年,瓊崖實業局派人到石碌嶺調查銅礦,意外發現此處鐵礦儲量頗豐,品位極高。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開採。
日本侵占時期(1939年—1945年):
1939年2月,日寇鐵蹄踏上瓊島,為了實現其“以戰養戰”、“就地供給”的戰略,隨即派出調查隊對石碌鐵礦進行勘查,查明石碌鐵礦礦源之豐富、品質之優為各地所罕見,立即授命日窒素肥料株式會社投資開發。同年,該“株式會社”改名為“日窒海南興業株式會社”。
日本侵略者曾制定出三期掠奪計畫:第一期年產鐵礦石100萬噸,第二期年產鐵礦石200萬噸,第三期年產鐵礦石300萬噸,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他們的掠奪計畫一直沒有實現。從1939年動工到1945年投降止,日本侵略者的總採礦量695274噸,只是第一期掠奪計畫的三分之二,掠奪走礦量694945噸。
日本侵略者開採時期的規模及裝備:
(1) 石碌礦山主要設備和建築:
採礦設備: K—120型3立方電鏟4台,K—50型1立方電鏟1台,Ob—1型穿孔機1台,各類鑿岩機93台。
運輸設備: 300匹馬力卷揚機3台,80匹馬力卷揚機2台,6千噸礦倉上部運輸帶4條(未完成),破碎廠以下運輸膠帶4條,汽油牽引車23台及載重2噸礦車等等。
破碎設備:未完成的破碎廠系統及安裝好的圓錐破碎機1台。
輔助生產設備:機械修理房、鍛工房、鑄造房、壓風房、化驗室以及倉庫等。
(2)碼頭、鐵路設施:八所港碼頭及裝卸設備;石碌至八所52公里專用鐵路。
(3)動力設施:在東方廣壩建有7000千伏安水輪發電機廠房及全部輸電設備。東方---石碌50公里66千伏的輸電線路、66/3.3萬伏降壓變電所,以及柴油發電機等。
日本侵略者掠奪石碌的礦產資源,以半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主要開採北一主礦體下部坡積礦及北三坡積礦等幾個層面。北一主體礦上部510M、400M、350M、300M等幾個層面僅開了路塹,未進行採礦。當時礦山運輸系統大部分未建成。電鏟設備僅用於開拓層面及公路,對於生產層面的礦石採掘及裝車,全部用礦工勞役完成,人力裝車後,用卷揚機及上部膠帶運輸運往礦倉,再用20噸礦車運往八所碼頭,生產流程比較簡單。
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海南礦產資源,先後從各地抓來4萬餘勞工,分別在礦山、電站(廠)、碼頭、鐵路等處做苦工。由於日軍對勞工的殘暴虐待,在日本侵占的6年中,死亡和逃跑的勞工不計其數,到日本投降時,僅倖存5803人。
中華民國時期(1945—1950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石碌鐵礦由中華民國資源委員會接收。1945年12月成立資源委員會海南礦電業接收辦代表辦公處,1946年8月資源委員會海南鐵礦籌備處成立。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和兩次颱風襲擊,使石碌鐵礦成了廢墟,從接收到1950年國民黨潰退的6年時間,一直沒恢復生產。他們接收後,把日本時期倖存的5803名工人大部分遣散,小部分抓去當兵,只留下田獨600餘人,石碌320餘人,進行所謂的停產保管。
1946年9月7日、14日兩次大颱風襲擊石碌、八所地區,當時房屋、倉庫、廠房、電桿等設施倒塌過半,石八鐵路路基、涵洞多被山洪沖毀,叉河鐵橋17座橋墩被衝垮,東方水電站水渠堤岸被沖毀,機組被淹沒,終止發電,石八鐵路交通中斷;勞工沒有工資發,開始只發生活費和9兩米,後糧食斷運,以瓜菜充飢。當時礦山設備、倉庫物資被盜嚴重,雖然成立了礦警隊,但礦警隊與官商串通一氣,明偷暗盜,特別是1949年8月間,他們面臨潰逃,大肆盜竊倉庫物資,任意竊卸機器設備,用牛車運往各地販賣。
1950年4月13日,我瓊崖縱隊約3000餘人,為配合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轉戰石碌,住宿一夜。次日清晨離礦後,國民黨土匪潛入縱火,焚燒倉庫、機械廠、壓風房、發電所和職工宿舍等。他們在八所碼頭、礦橋還安放了炸藥,幸好我軍行動神速,及時趕到,才免遭徹底破壞。

建國後

建國後礦山的恢復、擴建與發展(1950——198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乘勝前進直逼海南,在瓊崖縱隊的積極配合下,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同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口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告成立。6月13日軍管會派出軍事代表,接管了海南鐵礦局田獨鐵礦和石碌鐵礦保管處,7月16日正式任命謝亞江為海南鐵礦局代理局長兼田獨鐵礦代理礦長。軍事代表接管以後,分別在田獨、石碌貼出復工布告,要求原代理局長兼田獨鐵礦代理礦長返礦工作。後來陸續回來報到復工的共有1023人,其中田獨地區728人,石碌地區所屬(包括八所港、東方電站)295人,這批礦工成為後來恢復礦山生產建設的骨幹力量。
1950年10月,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決定管轄海南鐵礦局田獨鐵礦和石碌鐵礦保管處,改名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田獨鐵礦,任命陳全同志為代礦長,謝亞江、李民志為副礦長,並相繼建立了黨、政等各級組織。為了發揮工人的當家作主作用,還成立了礦山工人管理委員會和工人糾察隊,工人們選出自己的優秀代表,參與礦山的管理和保衛工作,昔日苦難的礦工,成了礦山的主人。從此,這個礦的廣大職工,在黨的領導下,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礦山的恢復、建設和生產中,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千瘡百孔的舊礦山終於建設成具有高度機械化開採水平的大型露天礦山,成為全國著名的鐵礦石基地。
1、田獨鐵礦的恢復與生產
1950年6月,因韓戰導致海路運輸中斷,田獨鐵礦奉命停產保管,成立了田獨鐵礦保管處 ,停產至1952年10月。隨著全國國民經濟迅速好轉,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於1952年11月4日決定,撤銷海南鐵礦保管處,成立華中鋼鐵公司中南第一鐵礦,同時任命李黎明同志為礦長,林衡同志為第一副礦長,謝亞江同志為第二副礦長,並要求儘快恢復礦山的生產。
經過幾個月的緊張工作,不僅修復了舊廠房、舊設備,而且增加了 1.25m³油鏟機和推土機等新設備,使田獨鐵礦於1953年2月正式投產。1954年7月華南局召開政治工作會議,決定廠礦企業實行一長制。根據這個會議精神,海南鐵礦實行了廠長負責制,建立了以礦長為首的生產指揮系統。由於加強了管理,產量持續增長,1954年富鐵礦產量43萬噸,1956年提高到84萬噸,礦石成本從每噸7.39元,降到3.86元,受到冶金部的表揚。此後國家陸續投資384.4萬元,進行礦山生產流程改革和設備更新。1955年層面礦石改為溜井,1956年下部礦石提升改用卷揚機,從而取代了用手推車和皮帶運輸,由於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改善了作業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礦山自1953年投產,1960年6月開採完畢,7年半中,年年提前超額完成國家生產計畫,為國家提供了3545985噸優質鐵礦石,積累了35972200元的利潤。
2、石碌鐵礦的恢復、投產與發展
石碌鐵礦,由於中華民國資源委員會接受後遭遇盜竊和兩次颱風的襲擊,以及國民黨潰逃時的嚴重破壞,礦山舉目荒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要在短期內恢復礦山生產,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南工業部軍政委員會指示,石碌鐵礦進行保管,成立石碌保管處。當時石碌保管處共有312人,其中工人181人,礦警衛大隊131人(包括石碌礦場分隊50人,八所分隊61人,東方分隊20人)。
1952年冬,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黨中央決定開發海南石碌礦山資源。次年年初,中南地質局派410隊到石碌礦山開展地質普查工作,地質隊先後對石碌嶺及其周圍勘查,除逐步查明北一主礦體的地質礦產資源外,還發現主礦體附近的楓樹下、楓樹頂、石灰坑以及保秀、正美等大小礦體,進一步擴大了石碌礦藏的儲量和範圍,為石碌鐵礦的大規模開發建設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經過各方面的充分準備,1956年1月,石碌鐵礦建設工程開始。建設分三期進行:
第一期恢復建設工程(1956年1月—1958年6月)。本期工程設計年產鐵礦石110萬噸,總投資3547.61萬元。主要工程項目有:
(一) 新建與修復礦山採運工程,主要有:新建西膠帶運礦系統膠帶5條,(共長543m)、轉運槽3個(共長153m)、東膠帶5條(共長434m)、修復層面運礦路線、6千噸礦倉、300匹馬力卷揚記3台、80匹馬力卷揚機1台,K—120型3立方電鏟3台,牽引車24台。
(二) 恢復石碌——八所專用鐵路線,全長52公里,路基重築,鐵軌重鋪,枕木全換,新建大橋3座,機車全部修復,於礦山投產前全線竣工通車。
(三) 修復東方水電站,1958年5月1日開始供電,改裝後的發電量為5600千瓦,新架設66000伏高壓輸電線路69.7公里,在東方發電站未修復前先修復石碌柴油機發電廠供電。
(四) 新建和修復石碌、八所各種機電修理設施。
(五) 修復與擴建八所碼頭,修復後使八所碼頭可同時停泊萬噸巨輪2艘,並能同時裝礦,配套機械裝卸設備,裝船能力每小時為3000噸,年吞吐量300萬噸以上
(六) 修復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工程。
(七) 新建公路運輸線17公里,礦內公路可達400m層面。
(八) 新建通訊線路88公里。
第二期建設工程(1958年7月—1971年12月)。本期建設工程設計年產鐵礦石270萬噸,總投資7736.08萬元,其主要工程項目有:
(一)510m層面至400m層面平洞溜槽及溜井工程。
(二)北一主礦體剝離工程。
(三)破碎廠及平爐篩分工程,西膠帶系統擴建膠帶1623m。
(四)北一主礦體至楓樹下礦區的1067m鐵路運輸線,以及楓樹下礦體的開拓工程。
(五)新建1500千瓦火力發電廠1座,新建生產能力50立方/小時的氧廠一座。
(六)新建鋼鐵廠、銅礦、水泥廠、耐火材料車間等工程。
(七)400m層面電機車摩電路及牽引變電站工程。
(八)400m層面至215m層面箕斗工程。
(九)礦山公路及民用建築工程。
(十)新建石碌機修總廠工程。
第三期擴建工程(1972年—1985年)。這一期擴建工程從原有的採礦能力270萬噸/年擴建至460萬噸/年,總投資額19782.86萬元。從1970年開始購置採運設備,1974年主體工程開工,1985年全部完工、達產。
(一) 采剝及配套工程,計畫投資額12637.28萬元。
(二) 選礦工程,計畫投資額6345.58萬元。
(三) 北一240m層面深部開拓工程,計畫投資額900萬元,於1982年開工,1984年基本建成,1985年上半年投產。
海南鐵礦自1957年7月1日投產以來,截至1983年末,累計為國家提供了5192萬噸優質鐵礦石,分別售給武鋼、湘鋼、上鋼、包鋼、鞍鋼、太鋼、水鋼等73家用戶,為發展我國鋼鐵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十年動亂期間,曾一度出現剝離欠賬,采剝失調,到1974年止,采剝欠賬高達820萬噸。從1975——1981年(分別還剝離欠賬52萬噸,216萬噸,188萬噸,100萬噸,56萬噸,107萬噸,153萬噸)逐年還清了剝離欠賬。

扭虧為盈

穩步發展,扭虧為盈(1986—2003)
“七五”(1986—1990)期間,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海南鐵礦繼續穩步發展,礦山三期擴建按設計全部建成,已形成年綜合生產能力460萬噸的規模。5年間,工業總產值完成5.45億元,比“六五”時期提高8.69%;鐵礦石完成2159.3萬噸,比“六五”時期提高11.82%;成品礦完成1722.18萬噸,比“六五”時期提高10.87%;利潤總額完成2.78億元,完成計畫的111.71%,上繳利潤和各種稅費2.33億元。
在科技套用和節能減排方面,礦山制定了主要生產工序的電力消耗、煤水、壓縮空氣、氧氣消耗、各類汽車、油耗等五種定額。大型部控設備實行單機計量,綜合配備率達98.3%,能源進出口礦計量檢測達100%,實現了電子計算機編制能源平衡表。在套用節能新技術上,全礦更新了107台節能電機和變壓器,主要生產單位安裝了無功補償電容器和電機無功就地補償裝置,全面推廣使用汽車節油器和金屬清洗劑,採礦工序能耗連續三年達國家一級標準。礦山按“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辦礦方針,建成投產的項目有:橡膠襯板廠、板簧廠、中錳鐵球廠、三亞度假村、軋鋼廠等。礦山跨入國家二級企業行列,是“國家一級節能企業”,被冶金部評為“企業管理優秀單位”,被國家財政部授予“全國先進財務工作集體”,榮獲“五一勞動獎狀”。
“八五”(1991—1995)期間,共完成采剝總量7223.4萬噸,鐵礦石1903.8萬噸,為國家輸出商品鐵礦石1433.2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60862.4萬元(現價),實現利稅24291.4萬元。采剝總量平均每年1444.7萬噸,采出原礦平均380萬噸,接近設計能力,采剝比控制在2.05——2.6噸/噸以內。
科技方面,“八五”期間共投入631.6萬元,完成104項科技項目,其中白磨機耐磨橡膠襯板、棒磨機耐磨橡膠襯板、球磨機耐磨橡膠襯板等三項產品獲海南省新產品開發一等獎;地質資料庫系統與計算機輔助編制年度採掘計畫系統,鐵、鈷、銅礦南礦區邊坡穩定性研究等7項獲海南省科技進步獎。進行了粉礦入磨選別和貧礦半自磨工業試驗,調整了富礦系統篩選流程操作參數,實現輸出鐵礦石合格率達100%,完成維簡工程投資20055.38萬元,確保采場開拓和技術措施工程的如期竣工;引進購置了重型振動篩、反鏟、電機車、重柴車等一批設備。1991—1993年連續名列中國黑色金屬採選業最佳經濟效率企業第一名,1992和1995年兩次入選“國有企業500強”。
1990年7月,海南省將35萬噸的海南鋼鐵廠業主轉交海南鐵礦承辦。在完成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後,三通一平於1992年開始,但因種種原因,該項目被迫停工。
1993年,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鐵礦更名為海南鋼鐵公司(簡稱海鋼)。海鋼按照“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繼續努力開拓,以各種形式投入資金,開發工業、農業、旅遊業、實業貿易等方面的新項目。先後建起了石碌軋鋼廠、輪胎翻新廠、複合袋編織廠。新開闢熱帶水果園,辦起了實業公司,完善了廣州瓊州大酒店、珠海瓊州大廈、海口濱海大酒店、三亞度假村的設施建設,種植橡膠8000多畝。
1995年,海鋼首次出現虧損。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經營管理滯後和稅賦過重。舊的管理體制在國家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已經不適應海鋼發展的需要。而且,自1994年1月1日起,執行新稅制後,每銷售1噸鐵礦石負擔的稅費由原6.15元增至25.09元,增長4.1倍;每百元銷售收入負擔的稅費由6.19元,增長2.6倍。其次是外欠貨款長期居高不下,最高時達7.8億元。由於國家實行巨觀調控,鋼鐵企業限產壓庫,礦石需求減少,加上進口礦石猛烈衝擊國內市場,使礦山的市場占有率降低,粉礦嚴重滯銷,鐵礦石單位成本直線上升,經營管理不善和鐵礦石單位成本的暴升,使企業走入虧損的困境。
1996年至1999年,是海鋼從計畫經濟進一步走向市場經濟,參與競爭,迎接挑戰的歷史時期,也是海鋼職工勵精圖治,奮力拚搏,不斷減虧扭虧,努力擺脫困境的不平凡歲月。海鋼從轉變觀念入手,變“坐商”為“行商”,充實了行銷隊伍,及時調整行銷策略,利用靈活多樣的促銷手段,穩住老客戶,開闢新市場,鐵礦石年銷量從1996年的211萬噸,增加至1997年的243萬噸,1998年的266萬噸,粉礦用戶從原來武鋼一家,增加到上鋼一廠、梅山、馬鞍山、柳鋼、漣鋼等6家,1998年粉礦銷量達36萬噸。1996—1998年基本實現了當年貨運款當年回收。3年累計完成采剝總量4657萬噸,輸出成品礦量720萬噸,虧損逐年下降,從1996年的7047萬元,1997年的4487萬元,減至1998年的2915萬元。海鋼學邯鋼,降成本,把成本費用指標作為生產經營責任制的重點考核內容,層層分解落實,嚴格考核,實行成本否決,實施工效工資掛鈎全員風險抵押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在礦山自然條件惡劣,生產設備老化和增支減利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成品鐵礦石單位成本逐年下降。1996年—1999年,投入資金8271萬元,完成120m層面開拓等一批重點工程,更新補充了20台重柴車、36台紅岩車、4台鏟機、1台牙輪鑽、2台推機等一批生產設備。
海鋼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財務集中管理體制,制定並實施經濟責任管理體制和管理辦法,把二級單位改制為模擬平均運作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形成較為適應市場經濟的指標體系,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對公司所有機構進行調整,撤併了撿礦大隊、通訊部、退管處、維簡處、培訓處、汽管處等一批二級單位和處室,改革了職工教育培訓、衛生醫療、普教系統的管理體制。改制成立了物資供應公司、生活服務公司,依法對原橡膠襯板廠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將賓館、電視台、綠化隊、印刷廠等從機關中分離出去,進一步減員增效,出台了一系列鼓勵職工辭職、調出、停薪留職政策,清退了臨時工。裁減富餘人員,成立了再就業服務中心,切實做好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海鋼還完成對海南鞍鋼實業總公司的兼併工作,並通過債權轉移方式出資與鞍鋼集團公司共同組建“海南鞍海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經營原海南鞍鋼實業資產。投資350萬元興辦瓊海熱帶水果項目。
至1998年底止,在冊職工8912人,比上年末減少2003人,減員幅度18%,比1995年末減少3065人,三年年均減員1000人。勞動生產率由1995年的16913元/人····年,提高到1998年的24100元/人·年,公司機構由1995年的63個調整為1998年末的43個,其中機關機構由原來的26個減至15個;機關工作人員由原來1031人減少至470人。通過分離輔助,已有約1700人不再吃鐵礦大鍋飯。
1998年6月,正式啟動被譽為“希望工程”的鈷銅項目。與華北冶金建設公司合作,組建“海南富海華鈷銅有限公司”,共同開採鈷銅礦資源。採選工程於1998年7月動工。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2001年11月通過綜合驗收,工程合格率為100%,形成年產鈷銅原礦16.5萬噸的地下開採能力。
2000年—2003年,是海鋼控虧扭虧,擺脫困境的重要時期,連續八年虧損的不利局面終於在2003年得到扭轉。2000年至2003年上半年,國內鐵礦石市場持續低迷,用戶紛紛對海鋼的礦石提出降價、降量的要求,海鋼的銷售工作面臨重重困難。海鋼加大促銷力度,抓住重點用戶、鞏固和擴大一批老用戶的礦石用量。同時積極開拓新用戶,使大幅度減量得到緩和。根據不同用戶,分別採取直接催收付款、通過代理商支付結算、加快貨款回籠,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銷售。進入2003年6月份以後,受內需拉動,國內各鋼廠礦石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礦石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漲。海鋼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調整行銷策略,使當年礦石銷售量和銷售收入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高。
2003年,海鋼實現扭虧為盈的重大目標。與此同時,財務部門狠抓財務管理工作,規範企業會計核算管理工作,加大貨款清欠力度,採用抹帳方式清理債權債務,財務指標有明顯改善。2003年末與2000年初相比,企業資產負債率由72.1%降低到65.31%,應收賬款餘額減少22723萬元。2003年的扭虧為盈,為海鋼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改制重組

2004年2007年,是海鋼飛速發展的三年。從2004年開始,受全國冶金行業快速發展及鐵礦石需求持續增長的拉動,海鋼礦石銷售快速增長,利潤逐年上升,並屢創歷史新高。2004年鐵礦石銷售量318萬噸,鐵礦石銷售收入9.1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15萬元;2005年鐵礦石銷售量322萬噸,鐵礦石銷售收入12億元,同比增加2.88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54億元,同比增加1.39億元;2007年鐵礦石銷售量301.8萬噸,礦石產品平均售價與上年相比提高了23.09%,鐵礦石銷售收入12.43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7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55億元,完成計畫的157.5%,比上年增加了1.01億元,實際上繳稅費2.5億元。
利用手上的資金,海鋼抓緊110萬噸新選廠和鈷銅冶煉廠的建設,搞好多種經營,增強企業的發展後勁。根據市場上鐵精粉的需求趨勢,為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礦石及堆存的大量貧礦、高硫礦等資源,提高礦石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海鋼決定新建一座年處理原礦110萬噸,年產61.71萬噸含鐵65%的鐵精礦選廠。2004年底,完成了新選廠的建設立項和西礦堆場粉礦清運、道路施工、現有選廠自然粉礦新生產方案及設備招標採購工作。2005年3月,110萬噸選廠破土動工,該工程套用多項選礦新技術成果,是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新選廠,投產以後年產值超過兩個億,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可以彌補和延續公司資源枯竭的進程,對海鋼的生產經營具有重要影響。工程於2006年完工,2007年進入試生產階段。試產中110選廠全年共處理原礦36.25萬噸,生產平均品味63.23%的鐵精粉16.87萬噸,銷售鐵精粉15.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91億元,利潤總額5340萬元,基本達到了系統試生產目標。2008年正式投入生產。
鈷銅冶煉廠於2001年完成了初步設計,2002年開工建設,至2003年底,各項建設按計畫加緊進行。2004年公司組織有關專家和人員,對鈷銅冶煉廠所需設備的製造廠家進行了周密細緻的考察,完成了設備的採購招標工作,2007年試生產。2007年,昌鑫鈷業公司全年共處理熔燒鈷精礦11355噸,生產合格熔砂9652噸,產出硫酸6212噸,電積銅75.5噸,氯化鈷117.7噸,碳酸鎳63.87噸,達到試生產目標。
2003年由海鋼和國內四家企業投資3000元發起設立的海能達電池股份有限公司,於2003年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見效。全年生產能力達到了日產2.5萬隻電池芯,共生產鋰離子電池芯170萬隻,銷售收入1000萬元。
為了主體精幹,海鋼加快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的步伐。2005年11月,海鋼經研究決定,對所屬的海口公司、絕對控股的昌江水業有限公司、相對控股的海南冶金礦山聯合公司等三個單位進行改制分流,對所屬的海口進出口公司、昌江寶島鋼玉磨料有限公司等兩個單位進行關閉歇業處理。
2003年以來,海鋼公司根據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在省國資委的直接指導下,按照“以存量換增量,以增量促發展”和“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的工作思路,積極與國內多家有實力的企業集團重組改制洽談。最後經省委省政府批准,選定了上海復興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參與海鋼重組改制的合作夥伴,雙方於2007年6月5日簽訂了《關於海南鋼鐵公司重組改制的框架協定書》,8月15日,簽訂了《海南礦業聯合有限公司合資經營契約》,並於當天在海口召開了海南礦業有限公司首屆一次股東會、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第一屆監事會第一次會議,確定了新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9月6日,海南礦業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投入運營,海鋼成功重組改制,是海南經濟生活的一件大事,被海南日報評為2007年十大海南新聞之一。
在做好企業重組工作的同時,海鋼積極爭取省政府、上級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社會職能移交工作的進程,順利完成了子弟學校、職工醫院和礦區公安局的移交工作。2007年3月4日,由省國資委牽頭,昌江縣政府和海鋼公司三方共同成立了海南鋼鐵公司社會職能移交工作領導小組,正式開始了分離海鋼社會職能工作。經過五個月的緊張工作和友好協商,最終達成一致意見。2007年8月31日昌江縣政府和海鋼公司在省國資委的公證下,簽訂了《海南鋼鐵公司子弟學校、職工醫院和礦區公安局整體移交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管理協定書》,至此,海鋼社會職能正式移交給昌江縣政府管理。

公司介紹

海南礦業聯合有限公司自2007年9月正式運營後,生產經營平穩正常,各項工作開展順利。9月—12月,共完成采剝總量333.82萬噸,占全年完成量的28.19%;鐵礦石原礦147.17萬噸,占全年完成量的31.29%;鐵礦石銷售量82.12萬噸,占全年完成量的29.22%;利潤總額2.1億元,占全年完成量的37.84%。2007年礦山採掘生產和礦石加工保持穩定增長態勢,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實現了產品價值最大化。采出的貧礦全部入槽配富礦或選精粉,北一主采場實現了零堆存。2007年海礦依靠強勁的市場需求,節節攀升的價格,除武鋼、寶鋼兩家外,其它用戶一律按市場價隨行就市。礦石產品平均售價與上年相比提高了23.09%,銷售收入增加了1.76億元。
2008年至2009年,海礦公司連續兩年利潤等各項經營指標創歷史新高,老海鋼50年共實現利稅39億元,海南礦業成立2年就實現淨利潤和上繳稅費25.98億元。
2008年,海礦強化內部管理,企業的生產經營平穩過渡,經濟效益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利潤創礦山歷史最好成績。8月,受世界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國內鋼鐵企業產品銷售困難,資金緊張,各鋼廠普遍採取限產措施,市場對鐵礦石的需求大幅減少,國內市場鐵礦石價格呈現大幅下跌趨勢。受其影響,下半年海礦鐵礦石銷售價格和成交量明顯下降,10月份僅銷售2.85萬噸,創歷史新低。面對新的情況,海礦適時調整行銷策略,合理制定銷售價格,千方百計地促銷,使銷售形勢略有好轉。
2008年海礦完成了三大科研項目:一是對選礦廠新選車間進行生產調試和工藝攻關,取得成效。全年新選車間共產出鐵精粉36.0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78億元,利潤總額2.07億元,實現利潤已超過該項目投資額。二是完成了承擔的省重點科研項目,即尾礦回收工業試驗,並通過了省科技廳的驗收。該項目研究成果解決了海礦尾礦中微細粒鐵礦物長期不能回收的技術難題,提高了綜合利用率,獲2009年度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是為200萬噸新貧選礦廠建設開展了選礦研究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8年海礦成功獲得一個探礦權,簽約了兩個項目。7月海礦獲得海南省白沙縣黃牛嶺面積為10.73平方公里的金屬探礦權;9月4日,海礦與成都大石礦業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雲南騰衝老象坑鐵礦項目合作協定,邁出海南礦業發展戰略工程中重要的第一步。10月17日,海礦又與新疆托里紅山礦業金屬有限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定,海礦受讓紅山公司70%股份。
2009年,海礦深化全面預算管理,紮實開展對標挖潛和降本增效活動,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克服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經營指標,鐵礦石生產、銷售創礦山近二十年來的歷史新高,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在全國冶金行業名列前茅。2009年1月-6月,海南礦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冶金行業排名第二,其中成本費用利潤排名第一,總資產貢獻率排名第二。
在行銷方面,積極回收年初欠款3.03億元,清欠舊賬率達95.92%(不含帳銷案存數);在科學技術方面,全年共完成科研投資573萬元,科研項目23個,主要有200萬噸貧礦選廠選礦工業試驗取得兩項重大成果,一是重新確定了200萬噸貧礦選廠的工藝流程,二是為選礦廠新選車間今後提高經濟效益指明了方向。
海礦重點項目:1.北一地采項目完成了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2009年12月30日正式開工建設。2.200萬噸貧礦選廠於2009年10月9日至11月4日進行選礦工業試驗,最終確定工藝流程為原礦-磨礦-弱磁-強磁-離心重選-離尾再磨-強磁-離心流程,並以此流程開始初步設計,推薦設計指標為原礦品味40%,精礦品味63.52%,精礦產率40.02%。環評、節能評估等以通過專家評審,取得省有關部門批覆。完成了廠址的初勘工作。3.接替資源勘探一期工程已完成1800萬元,新增鐵礦石儲量4000萬噸,並於2008年12月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的現場驗收。二期即重點地段補充勘探於2008年8月開工,截至2009年年底累計完成鑽孔進尺61880m(含小礦點勘探),完成投資7482萬元。預計新增鐵礦石儲量約4000萬噸。三期勘探於2009年11月開始進行。
雲南騰衝老象坑磁鐵礦項目在勘探過程中,海礦公司根據勘探的進展及成果,進行了階段性評估,認為該項目無論在資源前景及礦石質量,都與雙方預期相去甚遠,遂終止合作。新疆紅山礦業項目重點對選礦廠進行了生產系統恢復和改造工作,全年只進行了4個月的生產。
海南海鋼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8月,海南鋼鐵公司與上海復星集團共同出資成立海南礦業聯合有限公司,成功實施了重組改制。2009年1月,經省國資委批准,海南鋼鐵公司重新註冊為海南海鋼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鋼公司)。重組改制近三年來,海鋼公司成功由原來單一鐵礦石生產企業轉變為以礦業投資為主兼營地產開發、投資管理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
海鋼公司持有於上海復星集團共同組建的海南礦業聯合有限公司40%股份,以經過評估後的淨資產出資,出資額為6億元。2008年完成了13億多資產和數千職工的移交工作。重組改制後,海鋼公司總資產規模為30多億元,擁有近65平方公里土地,及探明儲量16413萬噸的大型白雲岩礦等資源,並參股海南礦業聯合有限公司、海南產權交易所、海南泰鑫礦業有限公司、海南海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海南省路橋投資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設有辦公室、財務部、生產管理部、土地運營部和投資發展部等職能管理部門,以及接待服務管理中心、廣州公司等駐外單位,幹部職工90多人。
海鋼重組改制後,繼續推進輔業改制後續工作,順利完成了海鋼海口分公司、昌江水業有限公司、冶礦聯合公司的後續改制工作,將海鋼電視台平穩移交與中國有線(海南文投)管理,陵水和盛實業有限公司資產已整體劃撥給海南金城資產管理公司管理。
海鋼公司逐步將工作重心從抓好生產向科學謀劃發展前移,積極參與優勢資源、優勢產業的投資。海鋼公司與海南發展控股、海南地礦局共同投資成立的海南泰鑫礦業有限公司按市場化運作方式以4億元取得了海南萬寧保定海38平方公里的淺海鋯鈦資源採礦權。海鋼還投資1.22億元同省地勘院共同組建的海南國際資源公司擁有文昌地區上億噸石英砂礦採礦權,正在共同推動石英砂矽產業綜合開發和配套木蘭灣南海地調補濟碼頭的建設。海鋼與省地質勘查局資源環境調查院合作成立的“海南鑫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取得了東方市天安鄉陀類金礦探礦權和屯昌縣中建農場金礦探礦權兩個探礦權。
2008年10月,海鋼公司恢復白雲石礦開採生產管理工作,跨出了海鋼公司重組改制後生產發展前進的第一步。鎂鹽深加工按照年產50萬噸白雲岩礦石的規模進行設計,爭取今後成為我國擬建的兩座千萬噸級的鋼鐵基地:武鋼廣西防城港和寶鋼廣東湛江鋼鐵廠進行配套的白雲石輔料供應基地。2009年,海鋼公司完成生產銷售成品白雲石礦52793噸,鐵礦石貧礦304357噸,廢石29600噸。全年主營業務實現淨利潤達6050萬元,比2008年增加了三倍以上。合併海南礦業投資收益,全年實現淨利潤2.41億元,利潤總額近3億元(2007年的利潤總額為3.99億元,2008年的利潤總額為4.70億元)。務實抓好生產經營,科學謀劃改革發展,使海鋼公司開創了“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嶄新發展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