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河

浯溪流經祁陽盆地,在祁陽縣城南郊2公里處的古渡口流入湘江,這裡溪水兩側和湘江的南岸五峰陡峭,古樹茂盛,不管是唐朝的梓樹,還是宋朝的柏樹和元、明、清朝的松樹、檀樹,都是鬱鬱蔥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浯溪河
  • 屬性:一條小溪
  • 發源地:湖南省雙牌縣陽明山
  • 拼音:wúxihe
永州市一條小溪,湘江祁陽縣城段,湖南省桃源縣浯溪河鄉,

永州市一條小溪

在浯溪的山上,布滿了奇形怪狀的岩石,有的像怒吼的雄獅,有的似飛躍的猛虎,有的如臥伏的老牛,有的如同搔首弄姿的小猴,景觀十分奇特。浯溪碑林,位於祁陽縣城南2公里處,依傍湘江,北臨湘桂鐵路,東靠322國道。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元結出任道州刺史時,乘舟逆湘江而上,路過此地,愛其勝異,將溪命名“吾溪”(意為:我的溪流),後才創建了“浯”字;後來才將“吾溪”改為現在一直沿用的“浯溪”,再創峿、二字,將峿山命名台,修的亭命名亭,合稱三吾。有浯溪勝境,雄冠三湘之稱。浯溪不僅山奇水秀,在文學史和書法史上更為後世稱道。公元764年,元結寫下了《大唐中興頌》,記述安史之亂。嗣後,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顏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被尊為國寶。歷代文人學士到此遊覽,呤詩作賦,銘刻石上。自唐、宋、元、明、清以來,留下的詩、詞、賦、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馳明中外的詩海碑林,對史學、文學、文字、書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貴的資料。浯溪碑林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風景名勝區。

湘江祁陽縣城段

湘江,英文為Hsiang River,亦作Hsiang Chiang或Xiangjiang River。湖南省的最大河流。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靈川、灌陽、全州等縣境內的海洋山,上游又稱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市區與發源於湖南省永州藍山縣的瀟水匯合,開始稱湘江,向東流經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至湘陰縣入洞庭湖後歸長江。全長817公里,流域面積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灘多,中下游水量豐富,水流平穩。乾支流大部可通航,舊時是兩湖與兩廣的重要交通運輸線路。其中,流經祁陽縣城段又稱浯溪河,故322國道祁陽湘江大橋又稱浯溪橋。

湖南省桃源縣浯溪河鄉

浯溪河鄉,民國時稱浯溪鄉,1961年稱龍潭橋公社,1981年更名為浯溪河公社,1984年始稱浯溪河鄉,並沿用至今。1934年,賀龍、蕭克率工農紅軍在此打響著名的浯溪河戰役。浯溪河鄉位於桃源縣中部,沅水支流白洋河中游,東南與青林、深水港鄉接壤,西面與三陽鎮、太平橋鄉抵界,東北面與漆河鎮、楓樹鄉隔河相望,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161畝,其中水田19685畝,旱地3476畝。全鄉轄株林橋、華陽、楊家港、九龍山、飛龍山、大塘坪、老官坪、彭家坪、明月山、白沙園、金牛場、杉元、浯溪河13個行政村,1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315人,其中農業人口12683人,非農業人口632人。境內水陸交通方便,自然條件優勢,物產資源豐富,富產稻穀、油菜、木材、豬、牛、家禽、鮮魚。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85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00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3468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