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戲劇

戲劇的主要流派之一。作為特定的歷史現象,它是19世紀前期在歐洲(主要在等國)興起的戲劇流派。在在浪漫主義戲劇方面取得最大的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浪漫主義戲劇
  • 性質:戲劇的主要流派之一
  • 基本特徵:崇尚主觀,強調藝術家的激情
  • 藝術成就:雨果《克倫威爾
基本特徵,來源,藝術表現,藝術成就,意義,法國代表戲劇,

基本特徵

①從產生的背景來看,它堅決反對、衝破一切古典主義的既定規則,是作為一種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
②從創作思想來看,它崇尚主觀,強調藝術家的激情、想像與靈感,既無視藝術程式的束縛,也不受生活真實的局限;
③從藝術形式上看,它常用強烈的對比和誇張,使舞台上色彩斑斕,自由多變,充滿機巧和突轉,處處出奇制勝。在歷史上,浪漫主義戲劇在各國先後經歷的時間都不長,然而,給它以影響及受它影響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戲劇,卻是源遠流長,情況十分複雜。

來源

浪漫主義的詞源 Romantic 來自於 Roman(羅馬),意味著中世紀的羅馬式宗教文化,這是消極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淵源,而給積極浪漫主義戲劇以直接影響的,則是德國18世紀70年代興起的狂飆突進運動;至於文藝復興時期的W.莎士比亞,則無論是消極浪漫主義的旗手施萊格爾兄弟,還是積極浪漫主義的旗手V.雨果,都將他奉為典範。當然他們各有自己的著眼點。

藝術表現

作為一種思想文化運動,浪漫主義反映了自法國大革命帶來的社會大變動之後人們不滿於社會現實而沉浸於個人理想的心理。由於劇作家的社會地位以至對待社會變革的態度不同,其作品也就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浪漫主義戲劇有積極與消極兩大類。面對歷史的進程,前者表現出戰鬥的熱情,後者則充滿了病態的恐懼,前者嚮往著帶有空想色彩的前進,後者則幻想著倒退。

藝術成就

在浪漫主義戲劇取得最大成就的法國,占主導地位的是積極的漫主義。1827年,雨果在《克倫威爾》的“序”中批判了古典主義及其“三一律”,宣告一種合乎自然,美、醜和愛、憎對照鮮明的新戲劇的誕生,成為浪漫主義戲劇的宣言。兩年後,第一部浪漫主義戲劇,大仲馬的《昂利第三及其宮廷》上演。1830年,雨果《愛爾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鬥爭中終於贏得了浪漫主義戲劇的決定性勝利。法國另一位浪漫主義劇作家A.de繆塞在人物塑造的真實、情節設計的機巧等方面達到更高的水平。他的《羅朗薩丘》代表了浪漫主義戲劇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德國在18世紀末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以反對啟蒙運動思想的潮流而出現的。這個文學運動以理論家奧古斯特·施萊格爾和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兄弟為核心。這一時期的浪漫主義戲劇,有蒂克(1773~1853)的《神聖的格諾菲娃的生與死》、《福爾吐納特》、《穿皮靴的雄貓》,克萊斯特(1777~1811)的《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魏爾納的《二月十四日》等等。他們的劇作多取材於神話和歷史傳奇故事,表現出懷古遁世的傾向,並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
英國浪漫主義的成就主要在詩歌。著名詩人拜倫、雪萊也寫了一些浪漫主義的詩劇,如拜倫的《曼弗雷德》、《該隱》和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

意義

浪漫主義戲劇在反對古典主義的鬥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掃除了統治劇壇一百多年的陳腐規則,它以奇突瑰麗的想像、鮮明強烈的個性、大開大闔的傳奇性情節、多彩多姿的民間或異國情調和生動有力的通俗語言,使劇壇面貌煥然一新,為瀕於僵死的戲劇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浪漫主義戲劇家往往過於注重個人主觀激情的抒發而缺乏對於社會的冷靜深刻的剖析,在藝術手法上也常常是奔放灑脫有餘而準確細膩不足。他們過多地運用了信手拈來的喬裝、巧合和機關布景等造成表面戲劇效果的手段。劇中人物都不過是大致的輪廓,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完整的人;然而純真熱情的抒情悲歌的力量卻給他們注入了生命。作者對於異常事物、甚至怪異事物的愛好,壓抑了使我們聯想到我們所熟悉的現實的萬事萬物,又突出了各種不自然的現象,這些現象雖然在他眼裡很崇高,而在後世讀者眼裡不過荒謬可笑而已。因此勃蘭兌斯的結論是:“浪漫主義在本質上是太抒情了,產生不出具有持久價值的戲劇作品。”
1843年《城堡的伯爵》(雨果)上演失敗,標誌著浪漫主義戲劇作為特定流派在法國的結束。然而它的餘響不絕,繆塞的不少劇作在19世紀50、60甚至90年代還在演出。英國拜倫、雪萊的劇作也是在他們死後上演的。更重要的是,浪漫主義戲劇打破古典主義桎梏的成就為此後現實主義戲劇的發展開拓了道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戲劇又形成了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種種所謂“新浪漫主義”的流派,把浪漫主義戲劇無拘無束地追求個性與想像但忽視社會歷史深度這一特點發展到了極端,因此在這條線上發展而來的各種流派都因其奇特的形式而轟動一時,但壽命都不長。
浪漫主義戲劇在演劇藝術史上所起的作用也有著與劇作類似的情況。浪漫主義流派的演員克服了古典主義表演劃分嚴格等級、規定朗誦般的鏗鏘聲調和芭蕾般的莊嚴動作而不注意角色內在情緒的弊病,首先肯定把舞台體驗作為演員創作的基礎,為角色灌注激情使之成為活生生的形象。例如第一流的英國浪漫主義派演員E.吉恩就是以這一特色戰勝了著名的古典主義演員肯波,雖然他的外形和聲音條件都並不好。但另一方面,吉恩由於過於倚仗熱情,又有情緒難以控制、時常失去平衡的毛病,以致最終失去了觀眾。
在中國話劇中,田漢、郭沫若的一些劇作較多地帶有浪漫主義色彩。

法國代表戲劇

古典主義的傑出成就是戲劇,尤其是悲劇,所以戲劇領域是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主戰場。首先向古典主義發起進攻的是斯丹達爾,他在《拉辛和莎士比亞》(1823-1825)中抨擊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顯示出反對因襲保守、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宣稱“浪漫主義是為人民提供文學作品的藝術。這種文學作品符合當前人民的習慣和信仰,所以它們可能給人民以最大的愉快。”[1]
梅里美首先在1825年化名出版了富有異國情調的《克拉拉·加楚爾戲劇集》,它們諷刺教會和貴族,向古典主義法規提出了挑戰。接著他又在莎士比亞戲劇的影響下,創作了反映中世紀農民起義歷史劇《雅克團》(1828)。其他浪漫主義作家也大多寫過戲劇,例如繆塞的《羅朗薩丘》(1834)是一出規模宏大的歷史劇。維尼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劇作《威尼斯商人》和《奧瑟羅》,他的劇本《夏特東》(1835)描繪了一個貧困詩人的不幸愛情和絕望自殺的悲慘命運,譴責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拜金主義。在浪漫主義戲劇方面成就最高和影響最大的是大仲馬和雨果。
浪漫主義戲劇取得了推翻古典主義的巨大成就,但它本身卻只是具有不同傾向的作家在浪漫主義大旗下暫時聚集的結果,每個浪漫主義劇作家在題材和形式方面都隨心所欲,例如題材有歷史、風俗、家庭、愛情,體裁有歷史劇、情節劇和哲理劇等等。所以浪漫主義戲劇只能是曇花一現,1843年雨果的《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敗之後,浪漫主義戲劇就被各種風俗喜劇、主題喜劇、諷刺喜劇、歷史喜劇、通俗喜劇和滑稽劇所取代,湧現出斯克里布(1791-1861)、歐仁·拉比什(1815-1888)和埃德蒙·羅斯當(1868-1918)等一批喜劇家,但是由於喜劇的各種體裁全面繁榮,因此並未形成某個主導的流派。
第一節 大仲馬
大仲馬(1802-1870)出生於維萊科特雷,名為亞歷山大·仲馬,與他的私生子同名,因而後人對他們用“大”、“小”仲馬來加以區別。他的父親仲馬·達維是共和國的著名將領,曾隨拿破崙遠征埃及,但不幸在44歲就去世了。大仲馬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是繼承了父親健壯的體魄、超人的勇氣。1820年,有一個劇團到他的家鄉附近演出《哈姆雷特》,激起了他對戲劇的強烈興趣。21歲時他到巴黎謀生,由於寫得一手好字,在父親生前好友的幫助下,當上了奧爾良公爵辦公室的抄寫員,他利用這個機會刻苦自學,獲得了廣博的知識,為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27年,英國的著名演員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使他認識到必須表現使男人和女人戰慄的狂暴激情,才能獲得打動觀眾的戲劇效果。為此他首先衝破古典主義的束縛,創作了五幕散文體歷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1829),上演的時間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一年,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劇本以法國16世紀的宗教內戰為背景,反映了天主教徒與胡格諾教徒之間的激烈鬥爭。首相吉斯公爵組織了天主教聯盟,企圖篡奪軍權,國王亨利三世就指使寵臣聖·梅格蘭在決鬥時殺死吉斯。王太后卡特琳一心想控制國王以操縱政權,因此打算同時消滅這兩個對手,於是設計讓聖·梅格蘭單獨會見並愛上了公爵夫人。公爵由此起了疑心,逼迫妻子寫信約聖·梅格蘭幽會,暗地布置伏兵,最後下令用夫人的手巾將他勒死。
大仲馬不但徹底拋棄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用生動活潑、感情豐富的對話代替了悲劇中格言式的華麗辭藻,而且謳歌了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愛情。聖·梅格蘭把愛情看得高於一切,甚至願意為之獻出生命。公爵夫人也掙脫了道德的束縛,在危急關頭向他表白了隱藏在心中的愛情,幫他跳窗逃走。劇本把愛情置於理性之上,充分顯示了浪漫主義戲劇的風格。
《安東尼》(1831)是一出愛情悲劇,阿黛爾曾與安東尼相愛,後來他一去不返,但在嫁給愛爾維上校三年之後,卻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原來他是個私生子,沒有家庭、職業和財產,所以無法娶她。阿黛爾雖然難忘舊情,但是出於做妻子的責任,她決定到軍隊里去找丈夫,然而安東尼卻在半路上留她在旅店裡住了一夜。醜聞傳開後,他極力勸說她一起私奔,但是她留戀女兒和丈夫而猶豫不決,這時丈夫回來用力敲門,為了保全阿黛爾的名譽,安東尼應她的要求刺死了她,聲稱她進行了反抗。劇本譴責了社會對私生子的歧視,也因為描寫了通姦而一度被禁演。
大仲馬其他比較著名的劇作有六幕歷史劇《拿破崙·波拿巴》(1831),描寫了拿破崙一生的輝煌經歷,用充滿異國情調的場景概括了30年的法國歷史。《克里斯蒂娜》(1830)寫瑞典王后克里斯蒂娜殺死背叛她的情人的故事。《奈斯爾之塔》(1832)揭露路易十四的王后和她的兩個姐妹,她們淫蕩殘暴,每天在塔里引誘貴族青年,然後把他們殺死投入塞納河中,最終受到了應得的懲罰。
是一個出色的劇作家,一共創作了88個劇本,而且還創辦了私人的“歷史劇院”。1838年,他的劇本《鍊金術士》上演失敗,他開始轉向小說創作,並且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
他由於勤奮寫作而成了百萬富翁,但是他生活奢侈無度,總是入不敷出,最後窮困潦倒,於1870年12月5日在小仲馬家裡去世,遺體在1872年遷葬到他的家鄉。
2002年11月30日,在大仲馬誕生200周年之際,他的遺骸被從維萊科特雷遷入巴黎的先賢祠,標誌著他已經獲得了與雨果並列的崇高地位。席哈克總統在遷葬儀式後表示,大仲馬是法蘭西語言文化在世界上最好的傳播者。
第二節 雨果
查理十世在 1825年登基以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高漲,以諾地埃[2]為首的浪漫派第一文社由於缺乏明確的綱領而於1826 年宣布解散,雨果組織維尼、繆塞和大仲馬等人在1827 年成立了浪漫派的第二文社,同時發表了劇本《克倫威爾》。他在《<克倫威爾>序》中抨擊了古典主義戲劇只寫“崇高文雅”等清規戒律,全面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戲劇綱領,力圖擴大藝術表現的範圍,強調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為藝術題材,並且提出了將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進行對照的原則,從而突破了古典主義關於悲劇和喜劇的界限。這篇序言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成了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宣言,為浪漫主義戲劇的自由發展開闢了道路,雨果也因此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上演,內容是在16世紀的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為父復仇,與國王和公爵爭奪美女唐娜·莎爾,最後悲慘死去的故事。劇本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傾向,並且打破了古典主義在悲喜劇之間設立的界限,採用了喬裝、密室、毒藥等種種奇情劇的手法,因而在上演時引起了觀眾之間的爭鬥,被視為浪漫主義戰勝偽古典主義的標誌。
雨果接著上演了一系列浪漫主義的戲劇,例如《瑪麗蓉·德·洛爾墨》(1831)歌頌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傑和妓女瑪麗蓉的愛情;《國王取樂》(1832)寫平民姑娘愛上了喬裝的國王,劇本由於揭露了16世紀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荒淫無恥,只演了第一場就被禁止;《瑪麗·都鐸》(1833)里的王后愛上了寵臣,而《呂伊·布拉斯》(1838)里與王后相愛的竟是一個僕人。呂伊·布拉斯受主人、大臣堂·薩留斯特的指使,冒充貴族到王宮裡去騙取王后的愛情,不料與王后一見鐘情。後來他當上了首相,決心在王后的支持下革新政治,但是當他知道自己不過是主人的工具之後,就憤而殺死了堂·薩留斯特,自己也服毒後死在王后的懷抱里。
雨果是浪漫主義戲劇理論的奠基者,他的劇作情節奇特、性格誇張,充滿了反封建的精神。他讓下等人登上政治舞台,義正詞嚴地譴責王公貴族,他把愛情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劇中的小人物遠比大人物純潔和高尚,這不僅是對崇尚理性的古典主義的挑戰,也充分表現了他的民主主義思想。
不過從藝術上來說,雨果的劇本並不成功,《克倫威爾》無法上演就是一個例子。浪漫劇大多是散文體,在表現人物性格和劇情的曲折方面,散文顯然比詩體更為方便和自由,所以浪漫劇的發展必然引起古典主義詩劇的解體。但是雨果堅持用詩體寫作,這就使他的劇作缺乏舞台的藝術效果,人物和情節似乎完全出於雨果的想像,顯得很不真實。1843年,他的劇本《城堡里的伯爵》由於情節離奇和人物怪誕而上演失敗,標誌著浪漫主義戲劇退出了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