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浙江大學於2007年1月21日成立了航空航天學院簡稱航院,英文名為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院系源自上世紀30年代。1936年在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下設立了航空工程門,1945年成立了航空工程學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我國航空學科的創建和航空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浙江大學雖短暫有過火箭工程系,但其院系建制中就長期缺少航空航天類院系。

據2019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浙江省重點學科3個、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擁有或與兄弟學院共有11個二級學科博(碩)士點,2個本科專業。有事業編制教職員工11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 創辦時間:2007
  • 本科專業:2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
  • 地址: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號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成果,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學術社團,校園生活,

辦學歷史

浙江大學於2007年1月21日成立了航空航天學院(簡稱航院,英文名為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AA))。追溯歷史,浙江大學航空航天院系源自上世紀30年代。1936年在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下設立了航空工程門,1945年成立了航空工程學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我國航空學科的創建和航空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浙江大學雖短暫有過火箭工程系,但其院系建制中就長期缺少航空航天類院系。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致力於發展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及與其相關的力學等學科,以開闢學科建設的新領域為目標。其基本定位為:緊密結合國家的重大工程建設需求,在實踐中找出重點強勢的發展方向,成為浙江大學整合的、小而精的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學科的研究平台;有重大國家需求的航空航天領域的先導性、創新性研究的積極倡導和參與者;發展民用和國防航空航天科學研究的一支主要生力軍。

辦學條件

學科建設

學院涵蓋航空航天系和工程力學系,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浙江省重點學科3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力學教學基地和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設有套用力學研究所、流體工程研究所、飛行器設計與推進技術研究所、無人機系統與控制研究所、空天信息技術研究所、航天電子工程研究所和微小衛星研究中心。學院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擁有或與兄弟學院共有11個二級學科博(碩)士點,另有航天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工程力學和飛行器設計與工程2個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

航空航天學院現有事業編制教職員工116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33人,副高級職稱人員52人。院長沈榮駿院士是我國航天工程管理與測控技術專家,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學院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教授(曾任浙江大學校長);力學學科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位秋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院士(雙聘)。同時還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浙江省特級專家1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9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6人。
陳 彬
教授
博導
教授
博導
郭 宇
研究員
博導
黃志龍
教授
博導
教授
博導
教授
(萬人計畫科技領軍人才)
博導
賈 錚
研究員
博導
庫曉珂
“百人計畫”研究員

教學建設

與傳統航空航天院校的專業設定不同,浙江大學不分別設定航空、航天或推進技術等方面的學院,航空航天學院集相關學科為一體,在發展高水平專門學科的同時,重視航空航天領域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學院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複合型航空航天、力學領域的人才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是我國航空航天和力學等領域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隨機激勵的耗散的哈密頓系統理論”
獲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離心通風機內流理論及設計計算系統的研究與套用”
獲199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8-09、9-12化鐵爐高壓離心風機”
獲1989年國家發明三等獎
“10-19小氮肥造氣鼓風機專用系列研製推廣”
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沈天耀等
“月牙形內加強肋岔管及無梁岔管”
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等

合作交流

1、“海外一流學科夥伴計畫”項目
受浙江大學“海外一流學科夥伴計畫”項目資助,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學科與美國哈佛大學、布朗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工程力學專業結為夥伴學科,上述三校也是國際上公認的工程力學最強的三所,是目前世界力學研究的三大中心,享有崇高知名度,教授隊伍中有多名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力學最高學術獎Timoshenko獎獲得者。
夥伴學科間學術交流頻繁,方式多樣,2012——2014年,共完成教師學術互訪31人次,學生交流5人次,依託浙江大學申請獲批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二批外國青年學者基金1項。科研合作深入,成果突出。 2013-2015年,浙大力學學科與哈佛大學、布朗大學、西北大學在軟材料力學、生物力學、柔性電子力學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際期刊如Science、Nature上發表SCI文章超過30篇。全面合作提升,效益顯著,與三個夥伴學科都簽訂了人才培養協定;力學學科有5名博士生到夥伴學科進行聯合培養;分別於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聯合美國西北大學在我校舉辦軟材料與結構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次;並將於2016年在浙大舉辦“IUTAM Symposium on Mechanics of Stretchable Electronics”,這是力學領域的高規格國際會議。
夥伴學科還先後為浙大力學輸送了曲紹興(傑青)、王宏濤(優青)、陳彬、錢勁(青千)、宋吉舟(青千)等優秀青年教師。
2015年,該項目列入浙江大學“海外一流學科夥伴提升計畫”,力學學科將以平台建設為抓手,在前期紮實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基礎上,與美國哈佛大學、布朗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夥伴學科聯合成立“軟機器與柔性電子器件研究國際科技聯盟”,進一步強化交流力度,固化聯繫紐帶,在學科前沿研究方向搭建合作新框架,形成合作新常態,同時也助推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以及促進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提升。

文化傳統

學術社團

2007年10月28日,在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系成立五十周年之際,浙江大學航空模型隊(簡稱浙大航模隊)正式成立。浙大航模隊的成立,為我校理工科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創新研究的平台,為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學術交流、知識整合、技術運用等方面創造了不可多得的機會。
航模隊每年通過面試選拔,從我校各學院中招收一批有志者作為隊員,其專業背景涵蓋了工程力學、機械、材料、電氣、控制、化工、光學等領域。同時,還招募了一批對航空模型極富興趣的同學作為會員。通過隊內學習探究,自主研發和製作航空模型,參加全國大學生航空模型錦標賽,激發我校學生對於航模製作及知識運用的興趣。
2008年10月,航模隊首次參加全國航空航天模型(科研類)錦標賽,即獲得了“科技創新評比三等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等好成績。2009年至2015年,每年10月航模隊都會組隊參加全國航空航天模型(科研類)錦標賽。先後獲得無線電遙控電動模型滑翔機比賽、太陽能飛機比賽、垂直起降載運比賽等各類獎項以及科技創新獎等優秀成績。
多年來,浙大航模隊旨在利用我校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航空模型的研製,加強理工科學生的專業交叉融合,提高其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並努力將航模隊發展成為一個學生科研的組織,一股學生科研的力量。航模隊立志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參與到學校承擔的科研項目中去。

校園生活

5月20日14:00,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動之“啟航之友”見面交流會於玉泉校區教五326順利舉行。應懷樵獎學金捐贈者應懷樵先生、航空航天學院黨委副書記戴志潛老師以及獲獎學生代表參加了本次交流會。
應懷樵先生1941年生於浙江嵊州市,196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力學系套用力學專業(力學專業的第二屆畢業生)。現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振動與噪聲控制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東方振動和噪聲技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套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2003年至今,他先後捐贈50萬人民幣設立應懷樵獎學金,資助優秀的航空航天學院學生。13年間累計發放獎金20餘萬元,獲獎學生達217人次。
活動伊始,黨委副書記戴志潛向在座的同學介紹了應先生的學習工作經歷和學術成就,並向應先生匯報了獎學金的發放情況,衷心地感謝應先生對學院的支持和關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