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的社會排斥研究

流動兒童的社會排斥研究是白文飛寫的有關兒童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動兒童的社會排斥研究
  • 館藏號:D669.5
  • 關鍵字:流動人口 兒童 社會排斥 
  • 館藏目錄:2010\D669.5\3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以北京市為例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白文飛著
導師
景天魁指導
學科專業
社會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流動人口 兒童 社會排斥 戶籍制度 教育資源
館藏號
D669.5
館藏目錄
2010\D669.5\3

內容簡介

在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特殊的生活經歷使他們既不同於完全土生土長在農村的孩子,也不同於城市的常住兒童,他們的生存狀況、受教育情況、以及他們的未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此本論文主要根據社會排斥理論,利用筆者的調查問卷與訪談資料作為實證資料,提出和想要回答的問題是:在中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流動兒童受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排斥?被什麼因素排斥的?排斥的後果是什麼?如何進行改革以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減輕並最終消除社會排斥? 本論文發現:流動兒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福利保障、社會交往方面受到城市社會的排斥。導致流動兒童受到社會排斥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制度性因素,二是非制度性因素。具體地說,戶籍制度與城鄉二元體制是流動兒童受到社會排斥的根本性源頭。流動兒童沒有城市戶口,也無法擁有與戶籍緊密聯繫的城市資源,失去了在流入地城市正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由戶籍制度衍生出的義務教育體制則是流動兒童受到社會排斥的強化劑。因為義務教育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等方面把流動兒童所享有的國家公共教育資源與戶籍所在地聯繫在一起,妨礙了流動兒童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升學制度也與戶籍制度綁定,阻礙了流動兒童向上流動的機會。城鄉隔離體系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形成對流動兒童的偏見與歧視,再加上城市社會主流媒介的不正確導向、城鄉文化差異的反映等非制度性排斥也作用於排斥客體——流動兒童,共同導致對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排斥狀況。 上述社會排斥對流動兒童個人的成長、社會的穩定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對個人來說,造成流動兒童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匱乏,導致社會排斥代際再生產,並使內心受到一定傷害。對社會來說,則對社會秩序、社會公平、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此,本文提出消除社會排斥,幫助流動兒童重新融入城市社會的一些政策建議,如進行戶籍制度,消除所產生的城鄉差別對待,進行教育財政體制、管理體制改革,讓流動兒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和充足的教育資源,並擴大社會力量辦學渠道,全社會創設公正平等的社會氛圍,發揮輿論導向的正面作用,增進流動兒童與城市居民與兒童的相互交流溝通,消除文化排斥的影響。 本論文創新之處在於綜合運用定量與質性研究方法,引入社會排斥理論對流動兒童受到社會排斥的現狀進行詳細描述,並對其背後深藏的制度性原因進行了深入挖掘與分析,把流動兒童的研究從教育社會學領域擴展到社會排斥理論領域中,以豐富社會學的研究範圍。不足之處在於社會排斥之後流動兒童是如何適應的呢?如何融入社會的呢?這需要在今後的研究中做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