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伯斯特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導演。1885年 8月27日生於奧地利勞德尼茨(今捷克斯洛伐克羅烏德尼采),1967年 5月29日卒於維也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派伯斯特
  • 外文名:Georg Wilhelm Pabst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奧匈帝國,今捷克境內
  • 出生日期:1885年 8月27日
  • 逝世日期:1967年 5月29日
  • 職業:電影導演
  • 代表作品:《沒有歡樂的街》、《同志之誼》 等
基本資料,職業生涯,

基本資料

姓名:派伯斯特英文全名:Georg Wilhelm Pabst
派伯斯特(右)和演員Albert Préjean派伯斯特(右)和演員Albert Préjean
出生地:奧匈帝國,今捷克境內
籍貫: 德國
職業: 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
生卒:1885年8月25日~1967年5月29日

職業生涯

派伯斯特,G W
Georg Wilhelm Pabst (1885~1967)
最初在蘇黎世薩爾茨堡和柏林當舞台演員,1910年在紐約德國劇院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監禁在法國。1920年,在維也納任舞台導演。1921年,進入電影界,開始任演員,隨後當了兩部影片的助理導演,並與人合寫過電影劇本。他導演的第3 部影片《沒有歡樂的街》(1925)是成名之作,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了普通人民的疾苦,在德國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使他成為新德國電影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後,他的創作和生活道路相當曲折。他導演過受弗洛伊德學說影響的影片,如《一個靈魂的秘密》(1926);有自然主義色彩的影片,如《珍妮情史》(1927);有色情鏡頭的影片,如《親婦日記》(1929,曾在一些國家禁映)。1930年他任德國電影工作者聯合會主席,參與了電影藝術人民聯合會的組建工作。在這期間,他導演了影片《1918年的西部戰線》(1930),具有反戰和反法西斯主義的色彩。接著又導演了諷刺社會現實的影片《三分錢歌劇》(1931)和表現德法工人團結的影片《同志之誼》(1931)。
1933年他逃離德國,先去法國,導演了影片《堂吉訶德》(1934)。後去好萊塢,導演了一部失敗了的影片之後,又回到法國。1939年他接受了希特勒的命令回國,在維也納導演了《喜劇演員》(1941)等 3部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在聯邦德國繼續任電影導演,1948年拍攝的《審判》曾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此後,他又導演了一些影片。其中有抨擊希特勒的影片《七月二十日》(1955)和《最後的行動》(195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