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因子

活性因子

活性因子,也稱生長因子,活性生長因子,活性細胞因子,是一類通過與特異的、高親和的細胞膜受體結合,調節細胞生長與其他細胞功能等多效應的多肽類物質。生長因子有多種,活性因子對不同種類細胞具有一定的專一性。通常培養細胞的生長需要多種生長因子順序的協調作用,腫瘤細胞具有不依賴生長因子的自主性生長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性因子
  • 外文名:Activity factor
  • 種類:多種
  • 本質:肽
組成結構,基本種類,主要特點,臨床研究,具體功能,貯藏環境,套用領域,

組成結構

活性因子是具有調節細胞生長與分化功能的多種胺基酸的組合體,也稱為“肽”,肽是精準的蛋白質片斷,故活性因子又叫做活性蛋白因子,分布在人體各組織內,主要存在於血小板和各種成體與胚胎組織及大多數培養細胞中。含量極其少但是對人體細胞調節功能卻非常重要,從分子結構來看,細胞活性因子都是小分子的多肽,多數由100個左右胺基酸組成。

基本種類

生長因子有多種,如血小板類生長因子(血小板來源生長因子,PDGF;骨肉瘤來源生長因子ODGF)、表皮生長因子類(表皮生長因子,EGF、轉化生長因子,TGFα和TGFβ)、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αFGF、βF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Ⅰ、IGF-Ⅱ)、神經生長因子(NGF)、白細胞介素類生長因子(IL-1、IL-1、IL-3等)、紅細胞生長素(EPO)、集落刺激因子(CSF)等。

主要特點

活性因子對不同種類細胞具有一定的專一性。通常培養細胞的生長需要多種生長因子順序的協調作用,腫瘤細胞具有不依賴生長因子的自主性生長的特點。
在分泌特點上,生長因子主要屬於自分泌(autocrine)和旁分泌(paracrine)。許多生長因子已被提純和確定了其結構組成。如血小板來源的生長因子(PDGF)是個熱穩定、具較高正電荷的蛋白質,由含有二硫鍵的二聚體組成,分子量30000道爾頓左右。又如表皮生長因子(EGF)是個熱穩定、含有53個胺基酸殘基的多肽,分子量為6000道爾頓左右。各類生長因子都有其相應的受體,是普遍存在於細胞膜上的跨膜蛋白,不少受體具有激酶活性,特別是酪氨酸激酶活性(如PDGF受體、 EGF受體等)。

臨床研究

1986年,CONFIDENCE醫藥研究所在小球藻中成功提煉出生長因子,並命名為小球藻生長因子。英文名 C.G.F. (Chlorella Growth Factor)。C.G.F.是一種由優質小球藻細胞經多次離析濃縮和萃取得到的珍貴物質。科學界只在小球藻中發現生長因子C.G.F.。
C.G.F.含有豐富的核蛋白、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多種維生素、胺基酸、多醣類成分、複雜的蛋白質體、酵素、醣蛋白、多種植物荷爾蒙等。它在促進人體恢復健康方面既有特殊作用,是一種養生、抗衰老、迅速回復體能的活性物質。由於生長因子是由正常細胞分泌,既無藥物類毒性,也無免疫反應,因此在研究其生理作用機制同時,有的已試用於臨床治療。
如康派奇(confident)白細胞介素-2已用於治療癌症,對腎癌、黑色素瘤效果明顯;也用於免疫調節劑和自身免疫有關的疾病。康派奇(confident)白細胞介素-3用於治療骨髓功能衰竭與血小板缺失等適應症。康派奇(confident)表皮生長素用於人燒傷、創傷、糖尿病皮膚潰瘍、褥瘡、靜脈曲張性皮膚潰瘍和角膜損傷,可促進傷口癒合。核蛋白在人體內有助細胞更新、修復及成長。核蛋白在人體生長進入成年期過後就逐漸減少。C.G.F.有促進人體核蛋白再生的功效。

具體功能

活性因子可以有效的與皮膚細胞發生作用,促進上皮細胞的營養代謝,預防皮膚受到紫外線、自由基等侵害,促使真皮層膠原細胞的增生。對皮膚術後可以加速修復,並具有撫平細紋,延緩皮膚老化等功能。
細胞活性因子都是通過與靶細胞表面的細胞因子受體特異結合後才能發揮其生物學效應,這些效應包括促進靶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強抗感染和殺腫瘤細胞效應,促進或抑制其他細胞因子的合成,促進炎症過程,影響細胞代謝等。細胞因子的這些作用具有網路性的特點,即每種細胞因子可作用於多種細胞;每種細胞可受多種細胞因子的調節;不同細胞因子之間具有相互協同或相互制約的作用,由此構成了複雜的細胞因子免疫調節網路。人們對這一網路的認識尚遠未清晰明了。

貯藏環境

活性因子對環境的要求很高,高濃度的生物活性因子在常溫下保存很容易失去活性,為了確保這些珍稀成分的特殊活性與功能,只能採取生物凍乾工藝,在無菌環境下採用-80度的極速超低溫真空凍乾技術,使生物活性因子進入休眠狀態,達到完整的保存其生物活性的目的。以這種工藝製成的活性因子稱為“生物活性凍乾因子”,是目前最尖端,最完整保持活性因子之活性的工藝製法。

套用領域

活性因子對皮膚的影響
延緩皮膚功能衰退,解決病理性皮膚問題一直是美容界乃至皮膚科學界的一個根本目標。然而,科學家們發現皮膚作為機體最大的器官,他的功能狀態與機體的新陳代謝平衡密切相關,其中生物活性因子起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
如這些活性物質失去平衡就會出現皮膚生理功能障礙及病理性皮膚問題,如:
蛛狀痣的疾病因為肝病雌醇代謝失衡;
皺紋的形成與EGF、BFGF、血管營養因子等功能失調有關;
雀斑過多常伴雌醇代謝異常; 粉刺、暗瘡、酒糟鼻常常是雄酮代謝障礙,加上不潔感染所致;
白化病病因是編碼色素代謝的基因遺傳缺失;
紅斑狼瘡處於自身免疫因子失去平衡時皮膚的病理表現;
滿月臉是體內皮質激素代謝失衡的重要體徵;
若要徹底解決上述皮膚問題,專家們認為必須在美容清潔護理的同時,給機體補充相應的生物活性因子,從而推出了生物美容的新概念.
然而,生物活性因子在人體內的含量是極微的,一般都在微克水平以下,若以傳統的生活提取辦法,幾乎不可能達到治療或美容導入的所需量。如美國科學家為了開展有關生長因子的臨床研究,從幾百萬頭牛腦垂體中才提取數毫克生長因子,耗資數千萬美元。因此,生物活性因子在醫學和美容中的套用在八十年代以前收到較大的限制。這一限制性難題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而逐漸被攻克。添加了活性蛋白因子的護膚品已成為護膚品的主流,為各大國際品牌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