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塔

活佛塔

五台山鎮海寺十五世章嘉活佛塔,於乾隆五十一年建造,塔基八角均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圖,並著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有八尊活象。圓腹之上立有層層內縮的尖頂,刻工精細華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台山鎮海寺十五世章嘉活佛塔
  • 年代:乾隆五十一年
  • 特點:刻工精細華美
  • 地位:高僧大德弟子們紀念供奉的象徵
  • 用途:活佛塔葬
寶塔,來歷,

寶塔

活佛塔
活佛塔葬--獨到的防腐術
尕藏才旦著
塔、佛教建築物·釋迦牟尼的舍利塔·高僧大德弟子們紀念供奉的象徵·藏區活佛高僧推崇的葬俗·肉身塔·特別的防腐處理,還有金塑·一般均是骨灰塔,塔是活佛高僧的專利??

來歷

塔葬是雪域藏區葬俗中的另一形式。為什麼要塔葬,塔葬從何而來?其中原由很多。
在全世界信仰佛教的國家和地域中,人們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塔式建築,在藏區尤其如此。在村旁,在山腰,在莊中,在寺院周邊或中心地帶,都屹立有藏族建築風格的白塔。而在大型寺院的經堂內側,你能見高低不一、大小有異、精緻華麗的靈塔,即活佛大德的骨灰塔、肉身塔。那么,這些塔是如何產生的?塔的作用又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弄清的問題。
塔的全名應叫佛塔,佛和佛經的象徵詞。在古印度梵文中,稱作堵波或浮圖,最早是用作收藏佛的舍利,後來發展到珍藏佛經等。
但塔的雛形卻要比這早得多。古印度的國王死後,都要築一半圓形的墳墓。佛塔造型由此發展而來的。
那么,什麼是舍利呢?在佛教辭彙中,是指屍體或身骨。實際指佛祖或成佛大德者火化後的結晶物。最早的塔是這樣來的:佛經中說:一位名叫給孤獨的居士(居士,指不出家的佛教徒)來見釋迦,說起他的心事和願望:“您經常到各國巡遊,我不能常見到你,請您送我點紀念之物吧。”
釋迦隨手把自己的指甲和頭髮送給他,說:“送你這爪發供養好了。”
於是,給孤獨居士便建成塔來供養釋迦的爪發。這便是佛塔來源的最早說法。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骨灰結晶成細粒珠狀物。弟子們把這些珠狀骨灰分成八份,分別在有紀念意義的八地建造塔,將骨灰(舍利)珍藏其中,以作紀念讓信徒朝拜供奉,稱其為舍利塔。
舍利據說有三種顏色,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赤色肉舍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以及“生身舍利”、“法身舍利”(指佛教大小乘全部經卷)之區別。完整意義上的塔就是這樣產生的。佛塔完全是印度文化的結晶。藏區的塔,可以說是從印度移植進來的,是活佛和高僧的專利品,普通藏人無緣染指,更沒有資格享用。可以明確地說,藏族最早的塔葬受印度佛教“八王分舍利”建塔供養釋迦牟尼遺骨影響而成。釋迦牟尼的遺骨、佛發等是生身舍利;經書、佛像、法器等為法身舍利。佛教徒甚至把藥材、珍珠、瑪瑙乃至清淨物都視為舍利,以建塔收藏。
隨著佛教在雪域高原漸成氣候,一統天下,佛塔的內涵也隨之延伸。從收藏活佛或高僧圓寂後火化的骨灰,發展到收藏他們的指甲、頭髮、衣冠。還有專門供養經卷、佛像、珍寶等的塔。佛塔成為佛教徒日常供奉朝拜的場地,也是佛的象徵物,是藏傳佛教又一風景線。
最早問世的塔只有八個,即釋迦牟尼的八大靈塔。它是佛祖的舍利八塔,也是象徵釋迦牟尼誕生、得道、降魔等八大曆程的紀念碑,是八相成道的標誌。
這八大靈塔分別建於古印度各地:
一、迦毗羅的蘭毗尼園(誕生處,稱“堆蓮”塔)。
二、摩揭院的尼連河(得道處,稱“大菩提”塔)。
三、波羅奈城的鹿野苑(首次說法處,稱“吉祥門”塔)。
四、舍衛國的宰祗陀園(釋迦牟尼成佛後的安居處,稱作敗外道塔或示現大神變塔)。
五、桑迦屍國曲女城(從仞利天下處,稱作“三十三無神塔”或“神降塔”)。
六、王舍城(化度分別僧處,稱“分合塔”)。
七、毗耶離城(將入涅盤,“加持”塔或“殊勝”塔)。
八、拘屍那城(涅盤處,稱“涅盤”塔)。
在理論上,佛塔這八種類型,分別代表著釋迦牟尼一生的八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或者可以說是釋迦牟尼的八個不同層次的精神境界線。通過八塔為一組,反映佛祖一生的八大功德。我們在各地見到的一溜八個佛塔,便是對釋迦牟尼一生及功德的紀念與讚頌。八塔從東往西的順序是:蓮聚塔-紀念釋迦牟尼降生時行走七步,每步開一蓮花;菩提塔--紀念釋迦牟尼修行成正覺;四諦塔--紀念釋迦牟尼初轉四諦法輪;神變塔--紀念佛祖降伏外道時的種種奇蹟;降凡塔(或在降塔)--紀念釋迦牟尼從天堂重返人間;息諍塔--紀念釋迦牟尼勸息諸比丘的爭端;勝利塔--紀念釋迦牟尼戰勝一切魔鬼;涅盤塔--紀念釋迦牟尼入涅盤,不生不滅。
紀念佛祖的八塔,通常以三種形制出現:第一種是菩提塔,第二種是天降塔,第三種是多門塔。
在中國,從佛教傳入東晉南北朝起,就已經出現了以收藏舍利為主的佛塔。佛牙塔便是最典型的一例。原北京西山八大處的第二處--靈光寺舊址便是珍藏釋迦牟尼佛牙舍利的地方。據佛教史籍傳說,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其他肉體都燒化成球狀骨灰舍利,唯獨兩顆牙齒完整無損留在了人間,一顆後來傳到了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一顆傳到烏萇國(約在今印度北部蘇瓦特河流域),後由烏萇傳到于闐(今新疆和田)。東晉僧人法顯西遊于闐,把它帶到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後輾轉到北京,珍藏於靈光寺中,建抬仙塔專門安置其內。
在藏傳佛教的密宗中,又把塔作為大日如來佛的標誌,即“大光明”(或稱作光明遍照一切之地的大日佛)佛。如五塔(仿照佛經曼荼描繪的壇場圖景建的佛塔。塔座為拱門方形高台,上砌有五個方形小塔,塔表雕刻梵文圖像、七珍八寶圖案。金剛座後,北牆南面嵌雕有:西為六道輪迴圖,中為須彌山分布圖,東為天文圖)。
隨著印度佛教的傳入,塔葬開始風靡全藏區,成為有經濟勢力、有政教大權的寺院活佛和高僧大德們歸宿追求的象徵。他們紛紛拋棄土葬,捨去火葬,舉行塔葬。
藏區最早的塔葬出現在公元九到十一世紀。最早的塔葬是從印度迎請而來、在藏地圓寂的高僧寂護大師(有譯為靜命的,藏族稱其為喜瓦措)開始的。他於公元8世紀晚期(760年)在吐蕃去世,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他在藏區弘揚佛教所做的貢獻,按照印度佛門的傳統葬俗,修建了靈塔,像供奉佛祖舍利一樣,把他的遺骸安放於佛塔之中,供後人瞻仰和膜拜。
這座建於西藏山南桑耶寺旁哈布山的寂護大師舍利靈塔,是有史料記載的藏區第一座佛靈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緊接著,吐蕃時期的三大譯師也舉行了塔葬。塔葬漸衍化為新風俗。著名的佛教高僧也紛紛舉行塔葬,塔葬終成高僧大德和活佛的葬儀。
俗人中舉行塔葬的要首推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出家國王意希沃。19世紀上半葉,中亞的伊斯蘭教與佛教在今新疆的于闐進行了一場宗教戰爭,意希沃率兵救援,不幸兵敗被俘,後來遇害,遺體被當地佛教徒運回西藏。為了紀念他宏揚佛教抵擋外道的功績,佛教弟子們對其進行了隆重的塔葬。意希沃靈塔建築的方法、風格、藏物、葬姿經史料傳播,成為藏傳佛教塔葬的規範禮儀,也為全面塔葬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礎。
從上面幾類現象中我們不難看出,藏傳佛教界已經把塔葬作為對死者善後的最高喪儀,作為表達他們對亡人生前弘揚佛教的紀念和歌頌。因此,才出現了如阿里古格國王意西沃的遺體靈塔;噶當派祖師阿底峽死後,其弟子仲敦巴將其骸骨存放聶塘度母寺寶瓶內;宗喀巴的遺體安放在達孜甘丹寺靈塔內。
但塔這種建築形式在藏區的出現卻要比靈塔早得多。在藏傳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的設計建造下,歷時12年,於公元779年建成的吐蕃第一大寺桑耶寺就修建有四色佛塔,並與主寺同時竣工。四塔顏色為白、紅、黑、綠四種。塔身有四方多角形、方形、半方、半圓等,有的如復缽、復盔、復鐘。基本以磚、石為材料堆砌成。在桑耶寺主殿四角建的這紅、綠、黑、白四塔,象徵鎮伏四方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發生。為了增強震懾力,又在塔的周圍遍架金剛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根杵下置一舍利,象徵佛法不可摧。而主殿四塔又分別包涵各自的象徵:“又建白塔即大菩提塔,此塔以獅裝飾,遂建成聲聞之風格……紅塔系長壽菩薩之風格,其上飾以蓮花……,黑塔以如來佛之遺骨為飾物,其形制系獨覺佛風格……綠塔乃法輪如來風格,以十六門為飾物。”
高大雄偉、形制各一、獨具風格的四塔建成後,吐蕃君主赤松德贊曾引吭高歌,唱頌佛塔道:
我那座白色佛塔,?
如同右旋之海螺;?
那座紅色佛塔,?
猶如火焰沖天;?
那座綠色佛塔,?
好似矗立著的玉柱;?
那座黑色佛塔,?
宛若鐵釘釘在地上,?
我之佛塔實屬罕見。
從以上頌詞,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吐蕃的興旺發達,佛塔漸與藏民族的精神生活、信仰追求完全融合一體了。
學習印度的佛塔紀念形式,桑耶寺為例建造的多以舍利佛塔形式,這就鼓勵著藏傳佛教的活佛和高僧大德向印度“師父”看齊,仿效他們,以獲取更大的功德。藏區最早的塔葬問世,究其根源,社會外在氛圍環境影響為副,內在功利追求為主,兩者吻合到一處了。
肉身法體防腐術
藏傳佛教五大教派中,注重戒律的格魯派後來居上,一統天下,居於統治地位。他的最大特點是它有一套嚴格的戒律管理僧侶隊伍。這支職業宗教隊伍在形式上與外界俗世隔離,而且他有著眾多的、堅實的弘揚佛教的基地--大大小小的寺院。
寺院的住持活佛,在相當一部分地區是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尤其是五世達賴在蒙古汗王固世汗的扶持下,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地方政權後,政教權勢集於一身,經濟基礎雄厚,政教影響深遠,德高望重,斐聲中外。其葬禮,自然不能和一般佛位的活佛等同相待。格魯派為他首先創立了法體肉身塔,也稱作靈塔。
在各個寺院供奉的金、銀、銅、木、泥五種靈塔中,達賴和班禪的靈塔為金制靈塔,是最高規格。有能力的活佛、高僧都以塔葬為榮,或肉身塔或骨灰塔,成為一邊倒的葬俗。每座寺院都有一個或數個活佛圓寂後經火化,將骨灰收藏塔中(一般是將骨灰收藏在黃緞袋中,然後造葬塔。塔建好後,舉行隆重的儀式來擱放骨灰)。
一般說來,讓僧俗信徒供奉朝拜的骨灰塔,大多是某一寺院的創建者,或某一教派中心寺院的大活佛,或者在經學方面有特
殊的建樹者。但塔葬供奉的活佛各寺不一,如有的寺院只塔葬第一世活佛;有的寺院則歷世活佛皆實行塔葬;有的寺院若有三個活佛系統,則只塔葬一個系統的歷世活佛。其中原由錯綜複雜,有歷史的,也有勢力背景的,難能一概而論。塔葬的內容也比較多樣,除塔葬本寺歷世活佛的法體肉身和骨灰外,有的靈塔內還供奉衣帽;有的則供奉胸圍骨飾和頭飾;也有供奉死者生前所用的各種法器的。但肉身塔則是塔葬中最尊崇、最高級的規格。
肉身的處理是一項複雜精巧的工程,要做肉身塔得先對死者的遺體進行特殊的、獨到的防腐處理。
保存肉身談何容易,它需要有高超的科技知識和實踐經驗。
塔葬是印度舶來的,但肉身塔卻是藏族的塔葬形式也是對塔葬的創造性發展。肉身防腐術更是藏族醫藥學的獨創,是藏文化的瑰寶之一,也是對祖國醫學的貢獻。
對防腐術的研究,藏人歷史悠久。早在公元七世紀就初步掌握了處理肉體的科技知識。據藏文史書記載:松贊乾布逝世後,屍體經過藥物處理,然後用綢緞、藥物和土製成贊普像,塗以黃金,穿上衣服,置於銀制“格鳥”(金屬制的佛龕式盒子)內再下葬的。
藏傳佛教寺院處理和保存遺體的方法很多。普遍用藏紅花、麝香、檀香料等名貴香料和鹽巴浸泡的香水,對遺體內外反覆擦洗,然後纏裹上綢緞,定期進行更換,以迅速有效地吸出體內水份。
也有的先取出內臟,然後按其“坐化”姿勢安放於一精緻的木箱內,再在腹腔及其遺體周圍填滿炒熟的鹽巴和各種香料,一直掩埋到頭頂。這樣做只為一個目的,即吸出體內水份,同時也用於防腐。
還有一種是不用鹽巴處理,而是多用鹽水、香料和黃土和成的泥巴,將遺體內外糊上一層,如此反覆進行更換,直至體內水分被泥巴吸收,鹽分大部浸入體內為止。
第十世班禪的法體肉身是這樣脫水處理的。負責法體脫水的寺中老僧們,把藏紅花、檀香料、鹽巴等多種名貴的藥水精心泡製,擦洗法體,再用綢緞密密裹緊,以吸出法體水分。他們按期更換綢緞,沐浴藥水,使法體的水分完全吸盡,又不損傷體膚,保證了法體能長年保存。在長達四個月的處理中,用於法體的藥物和脫水的名貴藥品達500多公斤,其中有5公斤藏紅花,還有帕苦瑪粉、白檀香粉、高級冰片和“六種良藥粉”等。
當僧眾確認活佛的遺體能長期保存,萬無一失時,便開始第二道工序,即金塑。
為什麼進行金塑?這是因為經過上述防腐脫水處理後的遺體,與原形有了較大差距。因此得請泥塑方面具有高深造詣的僧人,按其原貌重新進行塑造,也就是金塑。重塑金身之前,僧眾不但要進行花燈供養,而且還要舉行隆重的祈禱儀式。法體前的香桌上不僅要有鮮花,還要供有聖水、供果,多盞晝夜不息的酥油長明供燈。顯宗學院僧侶們日夜倒班在法體前誦念《破土經》、《消災經》,還有大藏經《甘珠爾》的部分篇章。在高僧(法台)的主持下,進行百種供果和平火祭等佛事活動。
金塑時,在遺體腹部重新縫合之前,通常要在腹腔內裝上經文,填滿各種名貴的香料和珠寶。按佛教原旨要求,重塑金身之物,據說要用印度恆河等世間“四大神河”之水,珠穆朗瑪等世間“六大名山”之土,然後與珍珠、瑪瑙、翡翠、珊瑚、象牙、松耳石等珠寶的細粉,各種名貴香料拌合而成“神泥”。但這種“四水”、“六山”之水土雪域高原是難以弄到、弄齊,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在神山上先取潔淨的黃土和泉水,經僧眾誦經祈禱後,與一些珠寶和香料細泥攪拌而成,算是“神泥”了。
金塑之前,藝人得首先把萎縮的遺體拉展,並固定成“坐化”姿勢。然後,再用泥巴一點一點地修復塌陷或變皺的部分,基本上從頭到腳要全部泥塑一遍,使修復出來的遺體達到形神兼備,和活人原貌一致後,才開始塗金粉,或以金箔貼身。再予以描眉、畫眼、塗唇,最後穿上袈裟,戴上僧帽,讓其完全復原成生前的“佛像”。
金塑好的活佛遺體,標準姿態應是“趺坐”姿勢,雙手合掌膜拜,有的手上還捧一條哈達,活靈活現,維妙維肖,活脫脫的真佛現身。
金塑完成後,遺體的處理也宣告圓滿結束,在隆重的儀式之中,把遺體供奉於事先製作好的靈塔或者祀殿中的巨型靈塔內。?
靈塔分為兩類:肉身塔、骨灰塔。一般都裝飾得華麗堂皇,珍寶堆砌。不但鏤刻有各種花紋圖案,而且大都鑲嵌有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等。以藏傳佛教靈塔之最--布達拉紅宮中五世達賴靈塔為例,塔高14.85米,塔身為金皮包裹、珠玉鑲嵌。僅包金就耗費黃金近11萬餘兩。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高14.85米,塔身用590公斤的純金皮包裹,鑲嵌大量鑽石、珍珠、珊瑚、松耳石、瑪瑙等名貴珠寶,各種寶石相當黃金價的10倍以上。
為五世達賴修建的靈塔殿規模壯觀宏大,氣派雄偉。殿的寬度有24柱(每柱面積約25平方米)。其中主柱有四根,每柱是六尺兩肘(一尺等於1.74米,一肘等於46厘米)。靈殿有三層樓高,中央修築有五世達賴包金的靈塔。塔身上鑲嵌有各種寶石。據《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移交清冊》記載:靈塔上的寶石種類有各種珍珠、瑪瑙、綠松石、金剛鑽、藍寶石、綠寶石、紅寶石、帝青寶、珊瑚、水晶、彩色鏡、寶不帽、右旋海螺等等,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塔瓶下方嵌有一串海泥沙制朝珠,是清順治皇帝贈給五世達賴的珍寶。這顆珍珠比兩個大拇指還大,長在大象腦殼內,是稀世之寶。
其他鑲嵌的寶石計有杏核、蠶豆大小的各種珍珠4,322顆;各種綠松石129顆,內地及其他地域所產紅寶石562顆;各種珊瑚7,232顆;各種瑪瑙和羊脂玉盤700個,青金石3,935顆,各種松耳石和彩色鏡360個;各種禽獸形態晶石183個,真是極盡豪華,富麗之極。
在靈塔殿里,還有藝術價值極高,史料價值也難得的壁畫藝術和圍幔藝術,它們使靈塔錦上添花,顯得更加莊重神聖。
藏傳佛教六大宗主寺的拉卜楞寺內,歷世嘉木樣的骨灰塔也陳列於大經堂內側的祀殿內。其規模雖不及達賴、班禪的靈塔,但也華麗精巧,最高的達三米多,用銀皮包裹,上面捶雕各種花紋圖案,鑲嵌有各種珍貴寶石,技巧別具匠心。
塔葬靈塔的規範要求
靈塔的製作有嚴格的制式。
塔葬是政教合一統治集團主要人物的葬俗,具備塔葬條件的,不僅僅是經濟勢力,顯赫權勢、社會地位,最根本的是他必須是佛的化身,這個化身還必須具有很大的影響,“德高望重”,功德圓滿,且有權力、財力。因此,可以明白地說,塔葬是集政教一身的寺院主持活佛的葬禮。
既然塔葬是藏傳佛教的最高喪儀規格,那它對靈塔的規範設計就必然有嚴格的要求,格式是統一的。
首先靈塔要反映佛教理論中關於生命學說的“五大”基因,即“火、風、水、土、空”,尤其世界四種元素風、火、水、土。靈塔的構成正是象徵地集中了這四種元素。《時輪金剛》指出,佛塔的塔座、塔瓶、塔頸,以及十三法輪、佛幢等正是風、火、水、土四元素的象徵。佛學學者解釋說:靈塔的塔座表示堅固的“地基”,其上的塔瓶表示“水球”,再上的十三法輪表示“火錐”,最上的塔頂表示“氣托”和波動的精神,或脫離物質世界的靈氣,每一元素皆由“趣悟階路”而登達。
佛教將“四界”土、水、火、風集於靈塔之一身,使這四種元素的屬性不僅能從功能上感受它們的存在,而且使其表現為有形有質,讓人們通過物質實體看得到、摸得著。
靈塔的製作獨到匠心、別出心裁,是藝術象徵主義的精美微縮。
它由四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塔座、塔瓶、塔剎及塔頂。
各大部分又分解為不少細部。
1.塔座包括有:塔座、座階、塔面(獅子座)、境端、牆檐、塔宮、十美。
塔座:靈塔最下部的方形基座,代表人生世間,象徵所緣或所依,即僧和僧眾。
座階:基座與塔面之間的連線階梯。
塔面:雕刻著守護智慧之寶(佛法)的獅子,它象徵著佛陀。
其上為境端或端墊。
端墊之上為女牆檐。和境端一樣,象徵著“趣悟階路”。
其上是塔宮、殿宇。
十美:十美是人類物質生活環境追求的理想十種優美條件:遠近牧草美、田宅土質美、飲灌水性美、礎磨石質美、屋薪木材美等等,象徵吸收了一切美好的生存條件。
佛塔階層。以階梯狀象徵心靈發展的四個階段。
平面和矩形部分的瓶座,代表著五大(五行)之一的“土”。
供有一尊佛像的神龕。
2.塔瓶。
塔瓶之門。塔瓶中間開個小龕,叫眼光門。
塔瓶,圓形部分,代表著五大之一的“水”。
斗拱基座。
拱墊、拱基或斗座。
斗拱或塔拱。
支撐華蓋蓮花盤。
3.塔剎。
十三法輪。象徵十沃,呈圓錐形狀,象徵五大之一的“精進之火”,法輪代表佛所說法。
陰法輪。
陽法輪。
傘狀纓絡。
總持慈悲經論。象徵宏揚佛法。
傘狀月盤,表示佛幢。和傘狀纓絡部分共同象徵五大之一的“風”。
4.塔頂。
月亮。
太陽。日和月象徵精神或靈。
樹葉狀或“小爪”狀部分的塔尖,象徵五大之一的“空”或“神空”。
靈塔的這種象徵主義結構方式,折射了佛教界的良苦用心。把活佛和高僧大德的肉身(或骨灰)保存於直觀體現佛教“四界”思想的靈塔之中,則意味肉體復歸“四界”,能再度“轉世”而來;象徵出一條輪迴的軌跡: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生活--死亡--精神……永無止境的生命輪迴的過程。
靈塔的組成是上述四大部分,而靈塔的結構比例又有著嚴格的、科學的規範。
藏傳佛教不少著名大師、高僧都有過規範性論述,從理論和實踐上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統一的模式。到17世紀中葉,著名學者第巴桑結嘉措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靈塔的具體格式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成為完整的制式體系。
在比例上,如果塔座高1米,長寬則各應7米;座階有三層,每層高0.3米,長寬則分別為5.7米、5.3米和5米;塔面或獅子座高2米,則長寬應為4.3米;境端、牆檐高各為0.3米,境端長和寬為4.7米,牆檐長和寬為5米;塔宮則若高1米、長與寬分為5.3米;十美高0.3米,長寬則各為4.7米。
塔瓶、塔剎、塔尖也有相應的尺度比例。
靈塔是一種建築載體,除了肉身或骨灰,內中還要裝藏很多“寶物”和“珍奇”,這樣才名副其實地成為供眾信徒膜拜敬仰的靈塔,才能成為價值連城的佛教文物。
以五世達賴為例,其靈塔內的裝藏物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傳世之寶。
第一件稀世之寶是吐蕃帝王松贊乾布從印度瑪呷達城迎來的迦葉佛的舍利子。第二件是元朝世祖皇帝忽必烈第一次聽八思巴講經時所賜的一顆百靈鳥蛋大小的釋迦牟尼舍利子。它是歷經風雨、輾轉東西、流入中原王朝的傳世寶物。靈塔內還有一個稀世文物,即釋迦牟尼的舍利大拇指骨一個。另外,靈塔中有一座藏有二十二顆釋迦牟尼舍利子的佛塔一尊,是高僧竹多鳥金巴用重金從印度王比達斯納手中買來,供奉給布達拉宮的。另一顆佛陀舍利子,是蓮花生大師的弟子比茹查納來藏時從印度帶來的,阿底峽大師的上師比娃巴像唐卡一幅,阿底峽的法帽、宗喀巴大師用過的碟子也裝藏其中。靈塔內還裝入大量的佛經論典。
五世達賴靈塔內的經書主要有:松贊乾布的遺令一文;貝葉經《時輪註疏》一部;蓮花生及其妃益西措傑和赤松德贊三人用鼻血寫成的《十萬頌般若經》一部;首部手抄本《五部箴言》;金字繕寫的《甘珠爾》大藏經105函;優質藏紙繕寫的《甘珠爾》經114函,銀子繕寫的《丹珠爾》大藏經一套;金子繕寫的宗喀巴大師經典著作38函;金子繕寫的一世、二世、三世達賴的著述經典分別為五函、2部和1部,以及五世達賴所著經典31函。還有其他至寶,全裝進一個嵌金邊的玻璃箱內裝藏塔內。
為活佛、高僧遺體刻意專制的肉身塔、骨灰塔,有純銅質的,有純銀質的,也有銅質鎏金的,還有金皮包裹的。鑲嵌的珍珠寶石等次數量都不等,塔身高低差異也不一樣。這些,都取決於塔葬活佛的等級、聲望;教區地域的大小、教民的眾寡,經濟發展的水平,還有外界影響的廣泛與否。最主要的是其政教權勢,而不是其學識水準。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藏傳佛教入俗的程度。
至於在空曠之地修建的的佛塔,其建築風格已經富有藏式特色,且有象徵內涵。在公元十四世紀格魯派興起後,藏式佛塔最上部有月盤和日盤,下有傘蓋,塔頸部分是螺紋式的十三層,稱為十三天。塔身呈復缽形表示寶瓶,中間開有一個小龕,叫眼光門。最下層是塔基。有的佛塔在十三天兩旁布有一朵垂直樣的塔耳。
對塔的各部分,藏傳佛教有自己的說法,各部各自代表地、水、火、空、風五大要素。佛教對葬塔的解釋,道出了塔葬發明者最初的意願,也表達了其內涵的象徵意義,更是提示了靈塔的實質內容。它完全體現和表達了活佛、高僧大德者內心最真實的情緒嚮往--即靈魂不滅,法身永在,佛無處不有處處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