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谷寺

洪谷寺

洪谷寺位於河南林州市合澗鎮西部洪谷山中,始建於北齊。為文宣帝高洋天保初年著名的地倫師僧達所建,唐時有高僧義泓乾壽掛錫此寺。宋改名為寶岩院,後仍名為洪谷寺。其現存大殿為近年所建,北齊洪谷寺塔,唐大緣禪師摩崖石塔、三尊真容像和北齊千佛洞石窟及洪谷寺塔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谷金燈”為明、清時“林縣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洪谷寺
  • 外文名稱:河南林州市合澗鎮西部洪谷山
  • 地理位置:河南林州市
  • 景點級別河南省重點文物
  • 著名景點:“洪谷金燈”
簡介,謝公祠,洪谷寺塔,地圖信息,

簡介

位於林州市合澗鎮西部洪谷山中,始建於北齊,為文宣帝高洋天保初年(550-559年)著名的地倫師僧達所建,唐時有高僧義泓乾壽掛錫此寺,宋改為寶岩院,後仍名洪谷寺。
洪谷寺現存大殿為近年所建,北齊洪谷寺塔,唐大緣禪師摩崖石塔、三尊真容像和北齊千佛洞石窟及洪谷寺塔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谷金燈”為明、清時“林縣八景”之一。
現在看到的洪谷寺各建築分布的比較鬆散,不像其他寺院都在門裡院內,洪谷寺從下而上分布為;謝公伺.洪谷塔.塔西為大雄寶殿.再往上就是觀音閣。其中大雄寶殿.觀音閣為近些年修建的。

謝公祠

謝公祠始建於清乾隆50年(1785年),系當地民眾為紀念明萬曆年間林縣知縣謝思聰所建。至今220餘年,伺內現存帶檐廊祠堂5間,有明清及民國碑刻12方。
謝思聰,字崇謀,號聯塘,滋陽(今河北省行唐縣)舉人。明萬曆29年(1592年),任林縣知縣。為解決縣城西南部40餘村吃水問題,他主持修建了一條深約3尺、寬約2尺的石砌水渠,因為此渠出自太行、林慮兩山交匯處的山谷之中故取名為共山渠。
此渠西引洪谷山水,東到辛安村止,全長18華里。由沿渠的.椒園.小付街.小屯.圪道.楊家莊.拐頭山.木篹.辛安.馬軍池.北山.豆家莊11村公修共管。通水後有效解決了沿渠49餘村的人畜用水問題,受益的百姓感其恩德於清乾隆50年(1785年),在渠首洪谷山中,自願集資建成了一座謝公伺。將其功績鐫於碑上,並把渠名改為謝公渠,以示永久懷念。
謝思聰來任四載,慨縣無志,搜得邑名紳藏馬卿志稿二冊,將稿交與李若杞增輯,又請郝持再加精審,數月而成。正欲授梓,謝思聰調任去,遂擱置;知縣孫夢柱來任,志乃得刻板印行。原刻本今已不存,唯存一帙是順治十三年(1656)楊聲煥續增本。楊只在原刊後,增職官等數版。此版志書已不全,缺一至二卷與卷首。所存目錄如下:卷三志宮室 公署、學校、街坊、志田賦 田、賦、戶口、兵制、土產;卷四志祠祀 祠廟、陵墓;志官師 官師、名宦、志人物 人物、孝子、義民、隱逸、節婦;卷五志選舉;卷六名宦、藝文;卷七藝文,卷八志雜 災祥、仙釋、遺文、遺田、遺事。
按其內容,以明代為主,於明以前或略寫或不錄。公署、建置、學校、田賦、戶口、兵制、災祥均只載明朝,資料頗可觀:萬曆二十一年(1593)曾開稻田四頃七十四畝四分;戶口有洪武至萬曆二十年(1592)七次統計數額;土產分列常產,其中藥類達132種;藝文中關於水利的記述不少,皆是有價值的資料。本縣萬曆三十五年(1507)以前明代資料由此得以保存。
順治楊聲煥所續或另起行標續志,或字跡刻板不同,明顯分辨出其增刻之內容與萬曆志無淆混。此志仍為明代志書的本來面目。
是志為現存最早的林縣誌,後志稱其為林縣有志自此始,可見其書之價值。是書殘存為三冊,藏北京圖書館,存卷3—8。
由此年來,除了興修水利,謝思聰還十分重視當地文史建設。上任伊始,得知林縣歷史悠久,卻未有一本正規的縣誌,甚感遺憾。於是他找到馬卿所著的《林縣誌稿》上下二冊,通篇批閱後,認為體裁結構合理,文辭尚好,只是內容不夠充足完備。
他遍游山川,廣徵博採,在馬卿稿件基礎上親手纂成《林縣誌》初稿,並聘請文人李若杞修改完善,還特地把文士郝持請到縣署,傾聽他對修改志稿意見,並要求他再進行充實整理。
郝持經幾個月的加工潤色,一部持論公允、章法規範的縣誌成稿。正當縣誌籌備完畢之時,謝思聰已榮升任陝西鞏昌州通判。後任知縣孫夢桂來到林縣,繼續請郝持再次修訂,將志稿分成四冊,稱為《萬曆林縣誌》正式問世,此為林縣有史以來第一部縣誌。
謝思聰對此貢獻之大,正如孫夢桂所言,“更三賢之手,賴謝君之力以底撅績,而不佞桂毫不敢貪其功”。

洪谷寺塔

洪谷寺塔,又名賴公禪師塔。始建於唐。為七級密檐式磚塔,高15.4米。平面呈方形,第一.四層南面辟門,其餘各層南面置假門,塔內中空,自下而上有收分。塔外為疊澀檐,呈拋物弧線形,頂部有寶瓶式塔剎。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安陽市林州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