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唐代元稹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洞庭湖》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五言律詩。此詩前兩聯寫洞庭波的浩蕩聲勢,第三聯寫關於洞庭湖的傳說,且對此隱隱表示懷疑以襯托洞庭波的險惡。最後一聯寫君山之下的狂風怒號、濁浪滔天“萬古多”,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自己被貶謫後的隔世之感。全詩通篇以寫景的形式貫穿,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達到了景與情的和諧統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洞庭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元稹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洞庭湖1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駕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2
虞巡竟安在,軒樂詎曾過3
唯有君山下4,狂風萬古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其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2. 曙河:拂曉的銀河。
  3. “虞巡”二句:《史記·五帝本紀》載“(虞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軒樂:軒轅黃帝之樂。相傳黃帝作《雲門》、《大卷》、《鹹池》之樂,乃張樂於洞庭,陰陽以之和,日月以之明。詎(jù):難道,豈。
  4. 君山:在今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為湖中眾小山之最有名者。昔秦始皇欲入湖觀衡山,遇風浪,至此山止泊,因號焉。

白話譯文

人生中見過的壯觀場面,除了大海的浪濤外,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西邊的太陽駕著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沒,東邊卻又連線著拂曉的銀河。
傳說舜帝南巡到君山,黃帝張樂於洞庭湖,其遺址現今在哪呢。
只望見君山之下,狂風怒號、濁浪滔天,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

創作背景

此詩為元和八年(813)作於岳州。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彈奏河南尹房式(開國重臣房玄齡之後)不法事,被召回罰俸。之後,唐憲宗更是以“元稹輕樹威,失憲臣體”為由,貶元稹為江陵府士曹參軍。從此開始了他困頓州郡十餘年的貶謫生活。元和八年(813),元稹再徙為唐州從事,此時嚴綬奉命討張伯靖,元稹隨軍班師時經洞庭湖而作此詩,亦表達其被貶謫後的抑鬱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在洞庭湖詩歌中,多把描寫湖水與旅途艱辛及宦海浮沉相結合,表現出厭惡仕途而又無所適從的情懷。此詩亦是如此。
詩作寫景,起首便冒出“人生”二字,又以海濤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蕩聲勢形容出來了。第二聯是對洞庭波的直接描寫,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氣勢絲毫不遜於“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第三聯似乎對傳說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黃帝張樂洞庭湖這荒蠻之地,隱隱表示懷疑。亦為反用典故,以襯托洞庭波的險惡。最後一聯寫君山之下狂風怒號、濁浪滔天並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自古以來經常發生的事。
然此詩也並非單純寫景,如果聯繫元稹生平事跡來看,就會發現詩人巧地把情感寄寓在其中。元稹年少時曾因事貶江陵士曹參軍,徙通州司馬。“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野雜然輕笑。”“附宦貴得宰相,居位才三月罷。晚彌沮,加廉節不飾雲。”從《新唐書》看,少年元稹是一個有正義、能諫諍之人,之所以“晚彌沮喪”,其實是他識透了宦海風波而採取的自保行為。這首詩就表現了他對宦海風波的恐懼心理。“泛海”其實也就是宦海,洞庭波未嘗不就是宦海風波,而且這樣的風波時時刻刻都出現在他的身邊,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海之中。全詩以寫景的形式出現,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別是最後“狂風萬古多”,更是含蓄地表示自己被貶謫後的隔世之感。
從此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心情受到了嚴重的壓抑,哀愁、憤慨、痛苦、困惑之情溢於言表。洞庭湖的美景成為觸動其悲思的琴弦,發而為詩,便出現了美景與哀思的和諧統一了。

名家點評

當代詩歌評論家李元洛《紅紫芳菲·詩詞經典導讀》:元稹有“駕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之語,許裳有“四顧疑天地,中流忽有山”之辭,但都無法“顛覆”前賢。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貞元十九年(803)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